中國小米之鄉
小米,古稱稷或粟,中國北方俗稱穀子。古時所謂“五穀”,泛稱大地上生長的各種農作物,可見谷在農業中的地位之重。
中國種粟歷史悠久。出土粟粒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如西安半坡村、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崗等距今已有六七千年。
武安位於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地帶,總面積1806平方公里,總人口75.6萬,農業人口65.9萬,耕地面積76.8萬畝,是全國“百強”、河北“十強”縣(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也是全省重點培養的中等城市和“區域次中心城市”;綜合實力連續多年躋身全國縣域?濟“百強”和全省“三強”。
武安是粟的發源地,穀子的故鄉,有著7300多年的種植歷史。在武安市磁山鎮磁山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了大量粟灰。考古專家認為,分析磁山5萬餘公斤粟的儲藏量和當時很少人口的反差,這裡可能是上古神農氏的糧倉。經中國科學院呂厚遠研究員課題組對磁山文化遺址植物遺存進行研究,證明距今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武安原始人種穀,飼養家畜、製作生產生活用具,進入了人類最早的文明。這一發現,把我國黃河流域植粟的記錄提前到距今約萬年,填補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農業史對植粟年代的認識。
武安種植穀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76.8萬畝耕地中有50萬畝屬於丘陵旱地,日照充足,無霜期長。
中國北方許多地方種穀子,唯有金色武安谷與眾不同,其小米色澤金黃,入口綿甜糯香,可暖胃養人,舒緩筋骨,止煩解渴,益氣補中。因此武安以其小米優良的品質,悠久的文化而先後被命名為“河北小米之鄉”、“中國小米之鄉”。
小米做出大產業
以往,在人們的印象中,鋼鐵、焦化、建材,是武安的標誌產業;而有著悠久歷史的武安小米,卻“養在深閨人未識”。
長期以來,武安人對小米品牌的意識不強,觀念較為落後,並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僅滿足於自給自足式的生產,制約了武安小米的發展。近年來,為了帶動武安小米產業的發展,適應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武安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小米產業的扶持力度,出台了《關於發展優質小雜糧的實施意見》和《關於發展小米產業的實施方案》,並把小米產業列為“十一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10大產業之一,市財政每年撥出專款扶持穀子生產。
幾年來,武安市農牧局陸續從科研院所引進11個優質穀子新品種進行品比試驗,並請專家對小米現場品償,篩選出小香米、冀谷19、冀谷18、冀谷20、冀谷21、冀谷25等優質品種進行推廣。同時,建立了桃源溝、南山溝、西峧溝、琅礦溝、天井溝、徘徊鋪上等優質穀子種植基地,這些基地穀子畝產量均在320公斤以上。金秋時節,山東、河南等外地小米加工企業紛紛到武安搶購谷子,武安小米遠銷到北京、天津、河南、山東、湖南等地,深受消費者歡迎。
由於市場的拉動,種穀效益顯著提高。武安有關部門曾經進行過種穀子與種玉米的產量效益50戶調查,結果顯示,種穀優勢顯著,穀子畝產值高於玉米產值一百多元。僅此一項武安穀子比玉米增加產值3000萬元以上。
武安常年種植穀子20萬畝左右,2009年種植25.3萬畝。其中,無公害穀子面積達24.15萬畝,有機穀子面積1274畝,綠色穀子面積10265畝。
產業成功的背後
武安小米產業的成功,得益於市委、市政府超前的觀念,持之以恆的決心。
在技術上,武安依託河北省農科院穀子研究所指導穀子科研與生產,示範推廣優質專用穀子新品種、有機、綠色無公害栽培技術,實現品種更新和良種良法配套。
在示範推廣過程中,通過抓好龍頭企業建設、基地建設、優種供應、試驗示範、標準化生產,促進小米生產規模化、產業化,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武安小米的市場競爭力,為小米產業發展增添了後勁。
在龍頭企業建設上,河北倉盛興糧油工貿有限公司投資1700多萬元建成了年加工能力達1.5萬噸的優質小米生產線。同時註冊了“武安小米”地理商標和“磁山粟”“晶秋”商品商標,進行了小米的有機食品認證和正在進行小米的綠色食品認證工作;並與農戶立簽了收購訂單,帶動農戶10萬多戶。為了拉長產業鏈條,與河北省農科院穀子研究所立簽了小米多功能營養粉生產技術轉讓?議,項目正在施工實施,今年有望投產。同時,小米營養乳、小米糠油、高纖素等系列深加工產品已進入中試階段。
在基地建設上,對武安市73萬畝耕地進行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環評認定,使武安市所有的穀子都產於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局每年還從科研院所引進十幾個優質穀子新品種進行品種展示,並請專家對小米現場考察,篩選出小香米、冀谷19、冀谷25等優質品種進行推廣,同時,建立了白府、陽邑、石洞、桃源溝、南山溝、西峧溝、琅礦溝等優質穀子種植基地;另外,在建立綠色食品(小米)生產基地1萬畝的基礎上,又建設成了有機穀子生產基地。通過種種措施、建設帶動了武安優質穀子基地的發展,調動了廣大農戶種植穀子的積極性。
武安已有73萬畝耕地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環評認定,並獲得了認定證書。從此,武安小米全部是無公害農產品。
標準化產業發展
在標準化生產上,根據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標準和武安穀子的生產實際,制定了有機、綠色穀子生產技術操作規程,通過培訓在全市推廣實施。通過示範帶動,建立了22個標準化科技示範村,以示範村為中心輻射帶動全市優質穀子生產技術的推廣;
以技術骨幹為核心,成立了11個技術服務小組,統一培訓標準、統一供應優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產資料、統一收購加工、統一品牌銷售,實行全程跟蹤服務,大力了推進標準化生產;技術人員還從生產源頭上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確保了武安小米的質量。
通過優種推廣、基地和龍頭企業建設,武安市穀子良種普及率達到了100%;加工轉化率由過去的52%增加到78%;種植面積由2006年的20.1萬畝增加到2009年的25.3萬畝;2009年總產達到6.72萬噸,比2006年增加2.62萬噸。2009年總收入1.8億元,比2006年增收8000萬元以上。
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在科技人員、農民、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武安小米產業呈現出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龍頭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基地規模日益擴大,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它已成為助農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近幾年的大力推廣,穀子標準化生產格局已形成,為了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在已有年產小米1千噸左右的小米加工廠20多家的基礎上,武安市倉盛興油脂有限公司2008年投資新建年加工2萬噸小米的大型精小米加工廠,之後又投資30萬元於小米多功能營養粉生產技術。
龍頭企業在建立了有機和綠色穀子生產基地的基礎上,進行了有機小米和綠色小米認證並與農戶簽訂了種植收購協定。並與農戶立簽了收購訂單,帶動種穀子的農戶10萬多戶。
目前,武安市穀子年加工銷售量在4萬以上萬噸,加工銷售率在90%以上,銷售收入達4億元以上。
農產品的深加工,是提升產品附加值,是拉長產業鏈條的重要一環。武安小米產業已被市委市政府列為“十一五”規劃的十大產業之一,武安小米的產業鏈條將會越來越長,帶動小米生產基地規模越來越大,並將成為武安農民增收的優勢產業。
政府服務與調控
“三農”中的“農民”問題,一直是困擾著“三農”發展的瓶頸。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問題中的重中之中、關鍵中的關鍵。而增加農民收入,其根源在於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增收模式。
站在沉甸甸的谷穗前,看著一望無際的谷田,武安市白府村支部書記朱海軍高興地說,俺村種了3000多畝穀子,已經豐收在望,每畝比去年增加產量100斤以上,增收150元以上沒問題。僅這一項就為全村增收50多萬。這都是沾了工作組幫助引進的優良種子和技術指導的光。
迂城村農民趙振海說,在前期受旱後期連陰雨的不利條件下,我這塊穀子一水沒澆,一畝地能打一千多斤穀子,別人不相信,我也不敢相信,省里來的和山西來的穀子專家卻說這是真的。這都是工作組給俺上課培訓、幫俺種、幫俺管的結果。這些樸實的農民所說的“工作組”,就是邯鄲市農業“4123”雙增工程工作組。
政府積極幫助龍頭企業的建設,在幫助河北倉盛興糧油工貿有限公司建成了年加工穀子2萬噸的小米生產線的基礎上,還幫助龍頭企業建立了有機穀子和綠色穀子生產基地,進行了小米的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工作。
2010年,邯鄲市成立了農業“4123”雙增工程工作組,在示範推廣過程中,通過抓好基地建設、優種供應、試驗示範、標準化生產,龍頭企業建設、促進了小米生產規模化、產業化,實現了統一培訓標準、統一供應優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配方施肥、統一收購加工、統一品牌銷售的“六統一”,從生產源頭上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實行全程跟蹤服務,大力推進了標準化生產,確保了武安小米的質量,延伸了產業鏈條,提升了武安小米的市場競爭力,為小米產業發展增添了後勁。
此舉先後得到了邯鄲市政府、中國農科院、河北省農科院、省農業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農業廳領導和專家的肯定和好評,還在赤峰召開的首屆全國穀子產業大會上做了典型發言。
在政府的幫助、指導下,武安小米產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武安小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已經過公示和專家論證,並獲批准。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省農業廳、科技廳、財政廳、省農業開發辦公室和邯鄲市政府、農業局領導都親自到武安考察了穀子高產方、新品種展示方和龍頭企業;省農科院穀子所組織召開了穀子現場會,進行了現場觀摩。在夏秋嚴重旱災的不利條件下,一水未澆的品種展示方,最低畝產214.82公斤,最高畝產518.23公斤,首次突破單產超千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