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中文學名:金瓜蔓枯病
病原中文名:瓜黑腐小球殼菌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金瓜
主要為害部位:莖蔓
為害症狀
莖蔓染病病斑梭形至橢圓色,褐色至灰褐色或僅中央褪為灰褐色,病部可見黑色小粒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有時病部溢有琥珀色樹脂狀膠質物,又稱流膠。嚴重時致蔓枯,影響果實生長發育,果實朽住不長或早落,嚴重的病部以上枯死。病原形態特徵
瓜黑腐小球殼菌(Mycosphaerellamelonis(Passerini)ChiuetWalker),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態為瓜葉單隔孢菌(AscochytacucumrisFautr.etRo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瓜類黑腐小球殼菌子實體生在葉表皮下,後半露,子座壁深褐色,子囊平行排列,具少量擬側絲,子囊成熟後側絲消失,子囊殼較薄膜質,大小64~176×64~160微米,具孔口,直徑9.6~24微米;子囊倒棍棒狀,無色,大小27.9~47.1×5.9~9.9微米;子囊孢子無色,雙胞,兩細胞常一大一小,分隔明顯,大小5.5~12.5×2~5微米;分生孢子器生於葉面和莖蔓上,多聚生,初埋生,後大部分突破表皮外露,球形或扁球形,器壁淺褐色,膜質,頂部具乳頭狀突起,孔口明顯;孢子器大小75~150微米,孔口直徑15~42微米;器孢子無色透明,短圓形至圓柱形,兩端較圓,正直,初單胞,後生1隔膜,隔膜處無縊縮或偶稍有縊縮,大小10~17.5×2.75~4.0微米。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子囊殼隨病殘體或在種子上越冬,翌年,病菌可穿透表皮直接侵入幼苗,對老的組織或果實多由傷口侵入,在南瓜果實上也可由氣孔侵入。適於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溫限為24~28℃,在此溫度範圍內孢子萌發率高,高於28℃發芽率明顯下降,在8~24℃範圍內,孢子萌發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加,24℃產孢量最高,低於8℃、高於32℃均不產孢。在8~24|℃範圍內,隨溫度升高,產孢量增加,高於24℃,產孢量明顯下降。pH6.2~8.4病菌生長最好,其中pH7.6最佳。防治方法
(1)選用裸仁金瓜、金絲瓜等優良品種。(2)清潔田間,深翻土地,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3年的輪作。
(3)選用抗病品種,並對種子進行浸種和種衣劑拌種處理,能有效滅殺有害南瓜蔓枯病病菌,隔離病毒感染,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
(4)採用高畦栽培,另外雨季要及時排除積水。
(5)分別在花蕾期、幼果期、果實膨大期噴施壯瓜蒂靈,使瓜蒂增粗,強化營養定向輸送量,促瓜體健康生長,增強其抗南瓜蔓枯病能力。
(6)藥物防治。預防南瓜蔓枯病套用25%阿米西達懸浮劑。生長期的防治重點抓住始發病期用藥,用內吸治療性殺菌劑,隔7-10天噴一次,連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