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鐵橋建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比解放橋早建約20年。
金湯橋原為浮梁舟橋,由13條木船聯綴而成,橋面鋪設活動木板。初名鹽關浮橋,俗稱東浮橋。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青州分司孟周衍詳請鹽院鄭禪寶營造,故又稱孟公橋。到1906年 (光緒三十二年)10月,因鋪設從東浮橋至東站有軌電車路軌,由津海關道和奧、意租界領事署及比商天津電車電燈公司合資改建為永久性的鋼樑鐵橋,存留至今。原來也是用電力啟動的開合橋,1970年第二次大修時,開啟設備才被拆除。
大橋歷史
1949年1月2日,東北野戰軍天津前線指揮部召開了作戰會議,根據天 津的地形和守敵布防特點,前線總指揮劉亞樓部署了“東西對進,攔腰切斷,先南後北,先割後圍,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東西對進的會師地點就是以金湯橋為中心的海河上下游地區。
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時,人民解放軍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向國民黨守軍發起總攻擊,打響了解放天津的戰役。經過一番激戰,在突破外圍城防後,於15日凌晨5時30分,東西對進的人民解放軍在金湯橋會師,鮮艷的紅旗插上了橋頭,完成了“攔腰斬斷”作戰目標,切斷了國民黨守軍的南北聯繫,打亂了其作戰部署,徹底動搖了國民黨守軍的信心。人民解放軍勝利會師於金湯橋成為全殲守敵的關鍵,金湯橋就此成為了天津獲得新生的起點。
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時開始的解放天津的戰鬥,解放軍投入了5個軍22個師34萬兵力,從東、南、西三十方向同時向國民黨城防猛攻。根據天津市區南北長,東西窄的地形特點和守敵布防情況,而制定的作戰方針是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割後圍,各個殲滅。戰鬥開始後,解放軍38、39軍從和平門、西營門一線突破,由西向東推進,44、45軍從民權門、民族門一線突破,由東向西推進,46軍從崔家碼頭向北推進,宜興埠也有一個師向南推進。由於東、西主力夾擊,南北部隊助攻,逐街逐屋爭奪巷戰推進,以及在金湯橋附近的碉堡等工事前的激戰,終於在15日凌晨5時半,東西路大軍按計畫勝利會師金湯橋,完成了欄腰斬斷敵軍的任務,並開始了分割圍殲南北敵軍的戰鬥。敵軍陷於混亂之中,最後全被消滅。整個解放天津的戰鬥只用了29個小時,殲敵13萬人。1949年1月15日,天津獲得解放,進而促成了北京的和平解放。
當年解放軍會師的金湯橋,作為歷史的見證,至今巍然如故。1994年6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又把它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金湯橋將永遠是人們緬懷解放天津的英烈們的地方。
交通信息
從古文化街景區向南,沿張自忠路步行即到。
標誌性建築
金湯橋始建於1906年,是天津最早、也是目前國內僅存的三跨平轉式開啟的鋼結構橋樑。在著名的平津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集中5個軍、22個師約34萬人組成東西兩個突擊集團對天津守敵發起總攻。西突擊集團由38軍、39軍、43軍128師組成,自西營門突破;東突擊集團由44軍、45軍組成,自民族門、民權門突破,兩集團同時向金湯橋挺進。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因此金湯橋又成為象徵天津市解放的標誌性建築。
具有文物和歷史紀念雙重價值的金湯橋,經過百年的使用,橋樑局部構件嚴重鏽蝕損壞。按照海河綜合開發的整體要求對金湯橋在恢復設計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了加固整容,並恢復了開啟功能。同時,橋兩側新建了鋼結構的玻璃引橋。
大事記
清雍正八年(1730年)長蘆運司天津分司孟衍周為使大家渡河便利,捐薪俸修橋,稱孟公橋或鹽關浮橋,因此橋在東門外興建,又稱之為東浮橋。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為方便電車通行此處,由津海關道與奧租界、意租界領事署、比利時電車公司合資在橋南新建全長76.4米、用電力啟動的永久性鋼橋,於次年11月21日竣工並舉行通車典禮。建橋耗銀二十萬兩,橋面寬10米,用其中的4米鋪設單軌電車道。沿岸一時車水馬龍,繁華異常。由於堅固無比,始以“金湯”命名。
1934年金湯橋出現傾斜,工務局請橋樑工程師蔡君簡承擔整修事宜。由於原橋鋼材硫磷含量均遠高於規定標準,可焊性很差,故改用鉚焊結合之法。
1970年天津市又對金湯橋實施過一次整修,全面頂升1.2米,廢除開啟設備,並對橋樑鏽蝕部分進行修補加固。
1984年5月13日天津市在橋畔建立了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的解放天津會師紀念碑,由此該橋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後經記者向海河辦綜合部負責同志求證得知,民間有些老百姓所說的會師紀念碑實為會師公園,院園內包括“會師金湯”雕塑、坦克和火炮等。另外,有關部門為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在橋東南角設定了一座小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標誌碑,後來在2003年的金湯橋保護性修復中,為整體效果考慮和實際意義——金湯橋作為天津解放的標誌已人所共知,標誌碑也無存在必要——出發,該碑被拆除。)
2003年海河開發改造中,經研究決定,對金湯橋在恢復設計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加固整容。原有的開啟功能完全恢復,並且提高了通航標準。整修後的金湯橋成為供人們通行和遊玩的步行橋,車輛不能通行。百年金湯橋的功能在某種意義上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從最早的浮橋到鋼橋,主要是連線海河兩岸的交通;而現在,金湯橋已經成為集觀光旅遊和紀念天津解放於一體的步行橋。在不失原汁原味的鋼橋基礎上,輔以聲、光、電及水景,今天的金湯橋已煥然一新,在碧水上屹立著,成為海河上靚麗的一景。
大橋現貌
整修後的金湯橋成為供人們使用和遊玩的步行橋,不能通過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為增強其觀賞性和娛樂性,設計者們在金湯橋修復後,又在橋樑周邊及水面安裝了噴泉和燈飾,用現代化的手段賦予了這座老橋新的生機與活力。橋身設計安裝了立體燈光,玻璃引橋部分及橋體燈光與會師公園採用的多光源處理相統一的理念。這些五顏六色的彩燈分布在樓梯、天橋面和觀光平台上。
在主橋上安裝的噴泉可以噴射出水牆的效果,在橋下河中也裝有幾十個噴泉噴頭,啟動時噴射出水柱,噴射高度至少可達25米,這些水柱噴泉是由音樂控制的,將配合橋兩岸安裝的音箱所播放的樂曲節奏翩翩起舞。橋上噴泉對面安裝有10個聚光燈,燈桿安裝有彩色泛光燈,橋樑兩側安裝多個放焰火的支架。噴泉噴射時,水幕牆和水柱在聚光燈的照射下變換著顏色,橋上兩側的焰火也同時燃放。
橋體的東西兩側各安裝一個控制室,用來控制燈光、音樂、噴泉、焰火等金湯橋上所有夜景效果。經過夜景工程的裝點,金湯橋成為我國首座將焰火、燈光、噴泉、音樂四種夜景特效集於一身的橋樑。平時夜景燈光每天都會亮起,而到了大型節日期間,四種特效將全部啟動。當夜幕降臨,鐵橋周圍燈光齊放,噴泉從橋兩側水面噴涌而出,在斑斕的燈光映襯下形成數道彩色水牆,將通透的玻璃橋點綴得色彩繽紛。為前來觀光遊覽的客人獻上一道視聽盛宴。
今天的金湯橋已脫胎換骨,煥然一新,將鋼橋和玻璃完美地結合起來,體現了剛柔並濟、古樸與時尚相映成趣的和諧之美,吸引了大批遊人前來賞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