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金振中,幼名金靄如,河南固始縣人。家境貧寒,曾在商店學徒。
1924年,投軍於馮玉祥部隊。入伍不久,就學於西北邊防陸軍幹部學校。
1926年畢業後,歷任排、連、營長。
1930年,中原大戰後,被編入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一一○旅二一九團任三營營長。
1933年參加喜峰口戰役,因作戰勇敢受到師長馮治安的獎勵。
1936年春,奉命接替宛平城和蘆溝橋防務。為激勵官兵守土抗敵之志,要求全營官兵吃飯前、睡覺前都要高喊“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二十九軍口號。
1937年“七七事變”時,自7月8日晨至11日,他指揮三營全體官兵前後擊退日軍5次進攻。11日凌晨2時,在追擊逃敵時,被隱匿之敵擊傷,被抬出戰場,送往保定醫院救治。
1938年,傷愈後又回到二十九軍。
1943年,因遭親共疑忌調為軍部上校副員,作為編餘人員,駐在柳泉車站。
1949年春,回原籍參加生產。文革中,曾受到不公正待遇,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給他落實了政策。
1980年11月,被安置在固始縣文化館任行政幹部。
1985年3月1日,因病逝世,終年81歲。遺囑要求將骨灰撒在蘆溝橋畔。
經北京市領導批准,於1985年8月14日,在蘆溝橋舉行了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儀式。
“血性團長”金振中
【家鄉人擊節讚嘆】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序幕,“那么多部隊一撤再撤,那么多將士一忍再忍,我們固始的金團長(金振中所在營為加強營,約1400人,戰鬥力相當於一個團)和戰友們卻率先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多有血性啊!”8月10日,固始縣委宣傳部的曹本國說起金振中,忍不住擊節讚嘆,對家鄉這位英雄滿懷驕傲。
【兒子憶父當年勇】
金振中之子金天愚家中,“民族英雄”四個大字的條幅引人注目。金天愚說:“那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第一任館長郭景興題的詞。”
1936年春,金振中奉命接替宛平城和盧溝橋的防務。當時,盧溝橋的形勢已日趨緊張,日本侵略軍已占領豐臺,並不分晝夜地在盧溝橋一帶進行所謂的演習,用心十分險惡。盧溝橋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金營長面對日軍的囂張氣焰,經常向士兵進行愛國教育,要求全營官兵在吃飯前、睡覺前都要振臂高呼數遍“寧為戰死鬼,不當亡國奴”的誓言,以激勵官兵守土抗日的鬥志。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到盧溝橋我方警戒線內演習,妄想偷襲宛平城。只因我方戒備森嚴,才無機可乘。於是,又製造“丟失”一名士兵的謊言,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在遭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第3營(營長金振中)的拒絕後,便向我守軍開槍開炮。盧溝橋戰鬥打響了!
金天愚告訴記者,父親在盧溝橋事變中負過重傷,左腿下肢被手榴彈炸斷,且有一顆子彈由他左耳旁貫進,右耳下穿出。1985年3月,金振中因病去世。根據他的遺願,家人將他的骨灰撒在盧溝橋畔。
該縣退休老幹部、書法家李恩綬告訴記者:“今年4月11日,我專程赴盧溝橋,在盧溝橋下第六孔洞憑弔金先生的骨灰。隨後,我到抗日戰爭紀念館,將自己撰寫的一幅條幅贈送給該館:盧溝橋上第一槍,痛擊東洋好戰狂。義憤填膺驅倭寇,揮戈退日寫輝煌。”“這是對金先生精神的寫照。正像何基灃將軍稱讚的——不愧為真正的抗日民族英雄。”李恩綬說。
斯人斯事盧溝橋事變
“這天晚上,完全無風,天空晴朗沒有月亮,星空下面,僅僅可以看到遠處若隱若現的宛平城牆和旁邊移動著的士兵的身影,這是一個靜悄悄的黑夜。”“七七事變”之後,盧溝橋事變的直接發動者——日軍華北駐屯軍混成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隊長清水節郎大尉,在手記里這樣記錄了當晚的情景。清水節郎有寫戰爭手記的習慣,這些手記後來成為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鐵的證據。
在這靜謐的夜裡,一場蓄謀已久的計畫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1937年7月7日晚10時許,這種靜謐被槍聲猝然打破。此時,一位名叫鄭福來的中國男孩從睡夢中被槍聲驚醒。
清水節郎的第八中隊演習時聲稱丟失一名士兵,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這一無理要求遭到了中國守軍的拒絕。在遭到拒絕後,日軍開始攻打宛平縣城,一時間槍炮聲大作,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
當時年僅7歲的鄭福來,家住盧溝橋橋西頭。68年後的今天,已75歲的鄭福來老人說:“一到過年放鞭炮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那天晚上打仗時的情景。”
7月11日凌晨2時,守軍第3營營長金振中親率大刀隊,與前來支援的另一個營主力一起,乘夜奪回鐵路橋東端。據相關資料記載,突擊隊的出發命令一下,有的士兵竟興奮得號啕大哭。凌晨2時,突擊隊沖入敵人陣地。頓時,日軍陣地手榴彈爆炸,大刀閃著寒光,喊殺聲傳出數里之遙。一名19歲的突擊隊員用大刀接連砍了13個日兵,生擒1人。集合號響,無法將士兵集合回來,四處可見舉著大刀的血人追趕拚命奔逃的日兵。此役日軍一個中隊被全殲。守軍突擊隊傷亡3/4,鐵路橋收復。
後來,第110旅旅長何基灃回憶當時的情形說:晚間撤退了宛平城內的部隊,宛平城一片死寂,老百姓驚疑地望著撤退的士兵,士兵們一個個灑淚離城。
在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儀式上的悼詞
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四十周年之際,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七七事變”時守衛盧溝橋的原29軍直接指揮官,金振中先生。
金振中先生因患心臟病多方醫治無效,不幸於1985年3月1日在河南固始縣逝世,終年83歲。
金振中先生早年投入馮玉祥將軍的西北軍,後編入宋哲元將軍領導的29軍37師110旅219團第三營任營長。曾積極參加喜峰口抗擊日軍侵略的戰鬥,由於戰功卓著收到37師馮治安師長的嘉獎。1936年調到盧溝橋駐防。在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金振中營長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親臨宛平城指揮戰鬥,並高呼“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以激勵官兵,守土抗敵。
金振中營長率領下的三營全體官兵,立下了“與盧溝橋共存亡”的決心。在與日軍短兵相接時,手持大刀,沖向敵陣,砍殺聲、吶喊聲、震撼四野。足見29軍3營官兵愛國抗敵之英勇。在與日軍激戰中,金營長身負重傷,被送往保定醫院救治。
盧溝橋29軍的抗戰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開始,而金振中營長是站在反擊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線指揮了這場震驚中外的戰鬥,這個功績中國人民將永遠不會忘記。金振中先生在解放後,曾任河南省政協委員、固始縣政協常委。
金振中先生臨終仍深深懷念他戰鬥過的盧溝橋,視盧溝橋為他的第二故鄉。遵照他的遺囑將骨灰運抵北京,撒在盧溝橋下,永定河內。為此我們今天舉行骨灰安葬儀式。
悼念金振中先生,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完成統一祖國的神聖大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鬥!
金振中先生永垂不朽!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四日
金振中遺囑
一、我一生光明磊落,沒做過害人民之事,“七七”抗戰滴水微績已受人民的愛戴,我慚愧不已,望死後由黨和人民給予公正合理之結論;
二、遺體火化,喪事從簡,願骨灰撒在盧溝橋畔,與老領導何基灃在一起;
三、請求領導給小子安排工作,以實現他多年夙願。
四、老妻晚年生活請黨和政府關照,以度晚年;
五、願台灣早日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大業。
共和國少將
總後勤部基建營房部原部長
金振中同志是遼寧省海城市人,1936年加入我黨領導的“東北軍學兵隊”,參加了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1937年入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副總隊長兼大隊長、軍政學校教務主任、教導大隊軍教主任、獨立團政治委員、游擊第二支隊參謀長、教導大隊大隊長、游擊軍參謀長、抗日大學大隊長、冀晉軍區司令部作教科長、團長等職,參加了河北抗日疆場的數次戰鬥和中外聞名的“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獨立旅副旅長、遼南二分區副司令員、遼南軍區參謀長、師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遼東、湖北、四川等十多次戰役戰鬥。1950年10月,他率部赴朝參戰,歷任師長、第一副軍長兼參謀長等職,參加指揮多次戰役,取得重大戰果。回國後,他進入高等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歷任高等軍事學院學員班副主任、訓練部副部長,武漢軍區後勤部副部長、部長等職。金振中同志的一生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朝鮮人民的獨立和解放,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金振中同志,因病於1992年8月1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