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介紹
![(圖)金川鄉](/img/a/4f7/nBnauM3XxMDOykTMwYDMyATNzITM2gDN3QjMwADMwAzMxAzL2A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金川鄉距縣城62公里,西鄰杞梓里鎮,東北與三陽鄉相連,東南與浙江省淳安縣毗連,總面積52平方公里。最高峰擱船尖海拔1477米,為歙縣第二高峰,金川鄉是黃山市境內連線徽杭公路與新安江(千島湖)之大陸橋之橋拱,境內平均海拔883.5米,是歙縣平均海拔最高的鄉,全年溫度比縣內其他地方低2-5℃,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因而被俗稱為“天上”。全鄉共有12個村民委員會,67個自然村,81個村民組,2005年全鄉共3081戶,10768人。農業人口9542人,非農1226人,全家從商50戶,2005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8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92元。
金川鄉是典型的山區鄉鎮,山高地陡,耕地大多在10-30度坡,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境內有皂汰源、柏川源、查坑源三條河流,其中皂汰源落差達260米,具有水能開發的優勢。礦產資源主要有鎢、鉬、鉍、萬年青石等。
![(圖)金川鄉](/img/4/d91/nBnauM3XwgjM0AzN1UDMyATNzITM2gDN3QjMwADMwAzMxAzL1A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金川鄉於1991年建立林業站,2000年以來承擔國家公益林30100畝,退耕還林2854畝,經濟林4224畝,商品林41190畝的管理任務;森林覆蓋率80%,生態環境保護較好,特有的野生動物有:娃娃魚、穿山甲、黃麂、勺雞、紅隼、罐、烏金,種類多達32種,植物種類有40種。有耕地面積87公頃,水田65公頃,旱地22公頃。
1965年建立金川衛生院,2002年進行改建,屬一級乙等,院內從業醫生5人,下屬鄉、村私營診所19家,從業鄉村醫生21人,新型農村合醫療全面推開,惠及全鄉90%以上人口。通訊事業發展迅速,1981年設立郵政機構,1994年開通程控電話,固定電話從98年的不足100門發展到1733門,已實現所有的自然村通電話。2004年、2005年相繼建成了聯通和移動通信基站,實現移動通信全覆蓋。
1976年成立文化站,1971年成立廣播站,1995年建立電視轉播台,轉播7套節目;開通有線電視,轉播12套節目,終端用戶數達2140。社會公益事業也逐漸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方便,1985年12月架通高壓電,年用電總量達120萬度;1986年開通自來水,已有約2800戶用上方便的自來水;1991年設立敬老院,有院民6人;1958年設立農村信用社。
金川雖處邊區,但交通便利,唐(村)三(陽)公路從境內穿過,北距徽杭高速公路13公里,南到千島湖40公里,每日都有至杭州、歙縣、淳安縣的班車,旅遊過境車輛越來越多,三陽至金川段於2005年11月1日油化改造後正式通車交通面貌大為改觀。境內12個村委會,已有11個村通公路,2006年,查坑村首先實現了村道硬化,各自然村組道路建設進度加快。
金川鄉皂汰源水能開發除1997年皂汰電站修建後,2003年民營投資500多萬元建成合豐水電站,2004年7月1日正式發電。從2003年開始,外出電動縫紉工紛紛回鄉辦廠,2004年組建了龍興皮具加工公司,龍頭帶動,分戶加工,現全鄉有電動縫紉機120多台,年銷售收入150萬元,加工費收入50萬元,存在良好發展勢頭。2005年全鄉農業總產值2276萬元,鄉村兩級還積極組織引導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2005年全鄉勞務輸出收入達680萬元。
金川現有中學一所,國小12所,普及9年義務教育,投資50萬元新建的金川中心學校交付使用。2001年爭取上級資金18萬元,動工擴建了金川衛生院,大大改善衛生醫療條件。2003年8月開始進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全鄉共有2270戶6871人參保,分別占71.6%和62.6%。
計畫生育事業鞏固低生育水平,同時注重轉變民眾婚育觀念,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2‰,實現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轉變。通過發展和建設,金川鄉基礎設施及經濟面貌有很大改善,人民民眾物質、精神生活普遍提高。
金川鄉曾有直屬和駐鄉單位:糧站於1969年設立,2001年撤銷;茶站於1970年設立,1991年撤銷;供銷社於20世紀50年代設立,1998年轉為私人承包經營。
歷史沿革
![(圖)金川鄉](/img/3/1e7/nBnauM3XxEDO3ADM4cDMyATNzITM2gDN3QjMwADMwAzMxAzL3A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清朝乾隆年間來此地居住;民國三十年間,劃屬大阜以下梅溪鄉,設中和、翠苹、黃溪等六保,保下各設甲;建國初期,金川鄉屬於三陽區管理,又稱伏源鄉。從1949年至1952年8月,併入三陽區公所。1952年8月金川鄉一分為三,成立了水塘鄉、伏嶺腳鄉、中坑下鄉。1955年3月至11月,歸屬杞梓里區管轄,改名為伏嶺腳鄉、中坑鄉、水塘鄉。1955年12月,三鄉合併為金川鄉(只因金川盛產一種俗稱“金竹頭”的植物,可做藥材,並因此藥材為外人所知,故取名金川)。1957年冬至58年春,水塘鄉轄水坑、金川、永豐、毫豐、伏川、米山、張萍、查坑、長豐、五星、半坑、盈豐、源豐、新建、皂太(太字有土字旁,下同)、合豐、柏川、中源、長春塢19個農業合作化社(包括初級社)。
人民公社時期(1958-1960)撤銷水塘鄉,併入三陽人民公社。1959年4月,三陽人民公社成立8個管理區,管轄29個大隊,現金川鄉分屬伏嶺、中坑、水塘三個管理區,管轄中坑、黃牛鼻、長春塢、外東山、金川、皂太、外橫塢、水塘、伏嶺、柏川10個生產隊。1961年元月5日,撤銷管理區,同時生產隊更名生產大隊。5月15日,成立金川公社,歸杞梓里區公所管轄,共有12個生產大隊,大隊名與現行政村名基本相同,即:金川、水塘、中源、五星、長春、合豐、仁豐、中坑、皂太、查坑、伏嶺、柏川,至此,金川鄉的行政版圖基本穩定。1962年,伏嶺村改名為伏川。1964年12月,歸杞梓里區委會管轄。1982年,金川公社轄12個大隊,81個生產隊。改公社為鄉,改大隊為村。1999年,皂太發生地質災害,1-5組村民陸續開始遷至富堨、桂林等地,村民組基本名存實亡。解放時期,鄉內金川、水塘、中源、長春、五星、中坑、仁豐、合豐、皂汰、柏川十個村都為革命老區,1947年在長春塢發生過一次白匪與新四軍的戰爭。
金川源起姓氏為潘、洪,後發展為潘、洪、李、方、呂、吳、羅、章、葉、占、余、汪、王、胡。在居住上基本是大雜居,小聚居。
社會發展
![(圖)山茱萸](/img/2/b9a/nBnauM3X1YTO3UTMzcDMyATNzITM2gDN3QjMwADMwAzMxAzL3A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金川鄉面積為52平方公里,共有12個村民委員會,67個自然村,81個村民組,常住人口3179戶11498人,現有勞動力6713人。2003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413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收入2330萬元,第二產業收入1460萬元,第三產業340萬元,三產之比為56.4:35.4:9.2,農民人均純收入1874.5元,財政收入42.5萬元,外出務工2504人,勞務輸出收入達510萬元。2000年開始稅費改革後,人均負擔從稅改前的61.6元降至1.9元。
工業主要有鄉聯辦的金川電線廠,1997年走出山門,搬遷入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步站穩腳跟,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高,並於2001年成功註冊了“貝力”商標。該廠有16人,2003年實現產值400萬元,利稅11萬元。查坑村個體玻璃拉絲織布廠經過內涵改造與市場拓展,產品產銷兩旺,效益大幅上升,實現產值152萬元,利稅15萬元。金川鄉是地質災害多發鄉,尤以皂川自然村為重,列安徽省重點地質災害點,該自然村有273戶938人,村落處於極不穩定的鬆散土石體上,且滑坡發育速度加快,須採取避讓措施,舉村搬遷。
金川鄉教育發展相對落後, 於1972年建立金川中心學校,1996年在安徽省電力公司的支持下,新建了仁豐村光明國小;1997年,在香港婦女基金會的援助下,新建了長春國小,1998年新建了金川中學,擁有國小教學點12所,但全鄉的校舍大部分還是很破舊。從2002年開始,全鄉開始大範圍的教育危房改造,相繼改建合豐、查坑、伏嶺、柏川、中坑五所村小,金川中心國小在上級教育部門和安徽省電力公司的支持下,遷址新建,2006年又爭取到省金匯基金會的支持,援建金川學校教學樓,即金匯樓項目,該項目在2007年完工使用,極大改善了教育狀況。2004年爭取資金60多萬元建設了新的教學大樓,增設了多媒體教室、微機室,新建了遠程教學系統,教學設施得以較大改善,可以接收到最先進的教學資源,雖然地處偏僻,但並不落後。2005年在校學生達1607人,其中中學659人,國小948人,在職教師75人,普及了9年義務教育,自50年代來,培養的中專以上文憑的約380人。金川中心學校的教學水平也逐年提高,2006年,金川中心學校考入縣中共8名,取得建校以來的最好成績。
地方特色
![(圖)擱船尖風景區](/img/0/1c9/nBnauM3X0QTO0cTN4QDMyATNzITM2gDN3QjMwADMwAzMxAzL0A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七七福泉山廟會
在金川鄉福泉山上有一座仙姑廟,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傳說中仙姑成仙的日子,方圓百里的上萬名善男信女都雲集於福泉山,到廟中燒香祈福。廟會已演變成了一種民俗,迷信活動少了,成為金川及附近地區的一個節日。
千年紅豆杉
金川鄉有極其豐富的古樹資源,單四、五百年以上的國家珍稀樹種“南方紅豆杉”就有近20株,特別是水塘村,有兩株1020年的紅豆杉,依然枝葉繁茂,還有古銀杏樹、榧樹等。青山秀水裡,綠樹紅果間,古木守護的美麗村口,黛白相映的樸素民居,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悠然。
特色四品
金川鄉地處高山,海拔高、晝夜溫差大,青山綠水,空氣清新,雲籠霧繞。獨特的高山氣候造就了農業產品的優良品質。皂汰源頂谷大方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被指定為國務院外交部禮品茶享譽海內外,龍井茶的加工又成氣候,形成了頂谷、龍井兩大名優系列茶;藥用保健品山茱萸以是安徽省產量最高的鄉,已有200多年的種植歷史,而且棗皮果形大,皮厚子小,有效成份含量高;山核桃皮薄、肉香、無污染,質好,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貢菊及其他草木藥材近年來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成為金川特產第四品。
擱船尖風景區
擱船尖風景區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和浙江省臨安、淳安縣交界的歙縣金川鄉,徽杭高速公路(安徽省黃山市至浙江省杭州市)皖浙交界昱嶺關三陽高速出口以南15公里處。最高峰擱船尖,海拔1480米,為歙縣第二高峰。風景區大小支脈30餘條,海拔千米以上的峰巒有10餘座。相傳遠古時洪水滔天,玉帝寶肪以此峰泊船故名。擱船尖以“十門九不鎖,天門夜不開”、喀斯特地貌石門群、巧石林立如人似物、峰林聳翠、飛岩流瀑、石長城和神奇傳說而著稱。
歙縣區域規劃
13個鎮 | 徽城鎮|深渡鎮|北岸鎮|富堨鎮|鄭村鎮|桂林鎮|許村鎮|溪頭鎮|杞梓里鎮|霞坑鎮|岔口鎮|街口鎮|王村鎮 |
15個鄉 | 坑口鄉|雄村鄉|上豐鄉|昌溪鄉|武陽鄉|三陽鄉|金川鄉|小川鄉|新溪口鄉|璜田鄉|長陔鄉|森村鄉|紹濂鄉|石門鄉|獅石鄉 |
歷史文化遺產 | 歙縣縣域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從歷史村鎮保護、風景名勝區保護和歷史建築保護三個層面來進行規劃,共劃定20個需重點保護的一級歷史村鎮,包括:漁梁、許村、棠樾、深渡、雄村、鄭村、槐塘、富堨、北岸、昌溪、瞻淇、蕃村、藍田、葉村、洪琴、鴻飛、溣坑、柔川、璜田、小溪等20個歷史村鎮;劃定西溪、王村、黃村、溪頭、殷家村、豐口村、竦口村、暘村、嵑田、武陽、周家村、森村、紹村、小洲、街口、韶坑村、霞坑、蘇村、三陽、杞梓里、竹鋪、竹源村、稠墅村等23個二級歷史村鎮;劃定新安江山水畫廊風景區、漸江——花山謎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清涼峰省級自然保護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