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1/239/nBnauM3XzQzN3ADM3kzN5Q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5c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岔口鎮是革命老區,地處歙縣皖浙邊陲大洲源,黃山——千島湖公路穿境而過,距縣城44公里,千島湖88公里。西南與新溪口鄉、武陽鄉接壤,北與杞梓里鎮相鄰,東與浙江省淳安縣毗鄰,是歙縣的東南門戶。鎮政府位於鎮域西部岔口村,新安江上游支流大源河與小源河在此匯聚,呈“Y”字形,“岔口”因此得名。岔口自古以來就是大洲源日用消費品和土特產品重要的集散地,是大洲源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人文岔口岔口鎮地處深山區,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史上曾有“三山疊翠、二水重流;龍門掛雪、虎阜叢林;三步金階,長潭觀魚;金灘趕月、獅子滾球”等十大景致,“九龍戲珠”林深壑美,“金翠谷”鳥語花香,“葫蘆水庫”魚兒歡躍。當代有國際著名地理物理學家、第一位登上南極的美籍華人張逢鏗先生;“吳氏三傑”(景超、燧人、承禧)在建國初期的教育界、工商界聲譽遠揚;號稱“江南一枝竹”的書畫家吳皖生等。
紅色岔口岔口是革命老區,富有革命傳統。早在1932年秋就有紅軍活動,1933年秋,成立了“中共祝同坦支部”,是歙南最早建立的中共支部之一,同時還成立了紅軍游擊隊。鎮內曾發生過土地革命後期的“金竹暴動”,解放戰爭時期的“火燒竹筒坦”,鎮內周家村、英富、文山、蜈蚣形、治安、三讜、曲木等掛有“革命老區”牌子的村莊星羅棋布。鎮內有朱村、烏麥壟、半山、祝筒坦及新四軍皖浙支隊副司令員程燦等烈士墓共五座。
資源優勢岔口鎮農作物播種面積910公頃,以生產茶葉、蠶繭、貢菊、山核桃等經濟作物為主,其產量均在全縣前列。茶園619.1公頃,年產茶6000擔以上,茶葉有黃山毛峰、綠牡丹等名優茶;桑園137.4公頃,可年養蠶5000餘張,產繭4000擔以上;貢菊種植面積71.9公頃,年產菊花1500擔以上。岔口鎮是黃山貢菊的主要產地。以山核桃、板栗為主的經果林基地4個,面積已達300公頃。板栗、山核桃也已開始掛果,該鎮由於缺少技術和資金,農戶基本上都是自家採摘生產。岔口鎮同時也是勞務輸出大鎮,勞力資源充足,常年在外勞工就達3000人,占全鎮勞動力人口的40%,勞務收入占經濟總收入的50%。
經濟發展2008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生產總值9760萬元,比上年增長11.5%;財政稅收完成175.5萬元,比上年增長15.1%;招商引資完成500萬元,占年任務的160%;農民人均純收入3863.3元,比上年增長1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66萬元。農業產業化實現了新突破,相繼成立大源山核桃協會,聯成蠶桑專業經濟合作社。在上級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境內5處省級重點地質災害點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確保了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009年,鎮黨委、政府緊密團結全鎮人民,以開展“項目推進年”活動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新突破,以百倍的努力打贏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這場硬仗。鎮黨委書記汪皆兵、鎮政府鎮長潘楷大與友好純樸的岔口人民熱忱歡迎外地有識之士,前來這片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土地投資興業,共創岔口人民的美好明天。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0846 |
男 | 5395 |
女 | 5451 |
家庭戶戶數 | 3694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0662 |
家庭戶男 | 5254 |
家庭戶女 | 5408 |
0-14歲(總) | 2478 |
0-14歲男 | 1244 |
0-14歲女 | 1234 |
15-64歲(總) | 7322 |
15-64歲男 | 3739 |
15-64歲女 | 3583 |
65歲及以上(總) | 1046 |
65歲及以上男 | 412 |
65歲及以上女 | 634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0372 |
歙縣區域規劃
13個鎮 | 徽城鎮|深渡鎮|北岸鎮|富堨鎮|鄭村鎮|桂林鎮|許村鎮|溪頭鎮|杞梓里鎮|霞坑鎮|岔口鎮|街口鎮|王村鎮 |
15個鄉 | 坑口鄉|雄村鄉|上豐鄉|昌溪鄉|武陽鄉|三陽鄉|金川鄉|小川鄉|新溪口鄉|璜田鄉|長陔鄉|森村鄉|紹濂鄉|石門鄉|獅石鄉 |
歷史文化遺產 | 歙縣縣域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從歷史村鎮保護、風景名勝區保護和歷史建築保護三個層面來進行規劃,共劃定20個需重點保護的一級歷史村鎮,包括:漁梁、許村、棠樾、深渡、雄村、鄭村、槐塘、富堨、北岸、昌溪、瞻淇、蕃村、藍田、葉村、洪琴、鴻飛、溣坑、柔川、璜田、小溪等20個歷史村鎮;劃定西溪、王村、黃村、溪頭、殷家村、豐口村、竦口村、暘村、嵑田、武陽、周家村、森村、紹村、小洲、街口、韶坑村、霞坑、蘇村、三陽、杞梓里、竹鋪、竹源村、稠墅村等23個二級歷史村鎮;劃定新安江山水畫廊風景區、漸江——花山謎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清涼峰省級自然保護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