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石碉,東女國建築精品對人類建築藝術的傑出貢獻。
早在《後漢書.南蠻西夷列傳》中就記載先民“眾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十丈,為邛籠”。李善注《後漢書》之“邛籠”說,“按今彼土夷人呼為雕也”“邛籠”即石碉。可見石碉建築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本世紀40年代,著名學者馬長壽先生在 考察井岡山五次圍剿的碉堡時指出:“中國之碉源出四川,四川這碉源出金川”,這就是嘉絨藏族對豐富戰爭藝術的傑出貢獻。遍布全縣各地有4棱、6棱、8棱等多種石碉,其中有極為罕見的13棱碉。
在數百石碉中,馬爾邦關碉如直刺蒼穹的長劍,靜靜地倚天矗立。“馬爾邦”嘉絨語音譯,意為不結凍的地方。在嘉絨通往康巴地區古馬爾邦關的對河兩岸各矗立著一座崇宏昂的石碉。東碉高28米,西碉高50米,這說是“一江南流,雙碉守關”的景觀。高達50米的西碉,是目前全國已知石碉中最高的,獨享“中國碉王”桂冠。馬爾邦關碉是東女國女王行宮,後為大金川土司沙羅奔小官寨的標誌性建築。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面對萬千大山,面對族內族外的紛爭與殺戮。人們不得不把碉樓越修越高,因為至高權的掌握是自我保護的最有效手段。專家稱此碉融數學、幾何、力學為一體,是東女國後裔勤勞、智慧的象徵。此碉中有數十層,每層四面,各胡方孔,可施槍熗。相傳此碉用雞、狗、羊、馬、牛、豬血等摻入蕎面和精選粘性強的泥土混合攪拌後灌入石縫作粘合劑,一旦乾後,比水泥還堅硬,粘性極強,十分牢固。就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一場大規模的改土造田運動中,有人曾試圖用炸藥包將這座碉炸毀。用石碉的豐富史料作田埂的保坎。兩次使用大劑量的炸藥均告失敗,僅將該碉底座北角炸了一個窟窿。就在那次實施爆破後的第十年就發生了這個地區有記錄以卻安然無恙。它不僅經受了時代戰爭的烽煙,而且出經受了大自然變遷的嚴峻考驗,高聳挺拔,氣勢宏偉,是金川先民堅強不屈,勇敢智慧象徵的再現。
結構
碉的結構。材料牆體用不規則的石塊和泥修砌,砌牆是非常講究石料的料面安排,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石塊平整的一面向上、上下左右的石料大小組合在一起要相互契合,上下石料錯縫修砌、小縫隙用小石塊 緊,金川地區的工匠們,調度的十分得體,稜角面體如斧削刀切。牆體由下而下漸漸收分,牆體底部一般在0 .40—0.60米左右。碉在立面上呈下大小上小的台錐形,碉頂外沿 出碉身0.10米左右成首,凸頂角作尖角聳立,給人一種向上飛升的感覺。碉內通常分為五至十一層,多則達十四層,也有極少數有幾十層,但沒有十三層(這裡的人認為十三層這一數字不吉祥),各層用圓木作梁,梁兩端平置碉體牆體內,樑上密鋪樹棍,在鋪樹枝,然後填泥土夯緊,最後鋪木板作為上層的地面,各層之間用木梯上下。碉的底層一般都沒有窗戶和門,為全封閉式。二層以上根據建碉的用途分別開大、小窗戶或瞭望孔、射擊孔,數量不定。窗戶都是豎長方形,一般高0.60—1.20米,寬0.10—0.15米左右的豎長方形或“十”字形。碉門多建在二層或三層某一面牆體上,一般高1.60—2.20米寬1—1.4米左右,進出都在碉門外下方,架用獨木梯作上下用。通常門、窗的大小與建築結構有關稜角越多門窗越小。碉在修建時,層積而上,碉外牆的牆面、碉角原線條直度、牆體的收分度有兩名有經驗的技師站在牆體上方同一面上方原兩角上憑目力斜視對角及由上往牆基外側倒水線來掌握確定。碉雖高達數十米,而碉牆牆體面並不傾斜,牆體外部平面及每條稜角線都非常規則加之碉體的堅固性(牆體下大上小)出於抗高壓狀態。每層的木樑從內部支掌著碉體不向內坍並將碉身連線成為整體,碉外牆的棱的稜角形成外牆的支撐柱,這種高度的石建技術堪稱我國建築史上的一絕,令人嘆服。
金川石碉規模之大,類型之多,建築技術之精湛實為罕見,具有極高的美學、考古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學價值,是研究川西高原歷史、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依據。在以大金川大峽谷為中心,向綽斯甲、俄熱、太陽河、撒瓦足、卡拉足、萬林、巴布里、獨松、卡撒等眾多網狀河流四周的峽谷和高山擴散,直至阿科里草原最北端。到目前有碉的遺址、遺蹟處,有殘碉座,有保存較完好的石碉座,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神碉、戰碉、界碉、銘碉體系,使這裡有了“千碉之國”的譽稱。
世代居住在這兒的東女國後裔,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然條件,創造了獨特風格的永恆建築藝術,碉房是其中最優秀的代表。據清代第四任綏靖屯務李心衡所作的《金川鎖記》記載,“其碉樓及一切牆垣,俱砌亂石,遠望作裂紋,整齊如刀削,雖漢人工巧者不能及。”房屋多為石頭合黃泥堆砌而造,以巨木為梁,橫搭雜木,蓋土於上,堅固不漏。它一般有三層,第一層較低矮,主要用於放置大型農具和圈養牲畜;第二層以渾年不熄的火塘為中心,“鍋莊”是整個房屋的心臟部位,它具有廚房、飯堂、客廳等多種功用;第三層是經堂和陽台,陽台四周建有煨桑台同時又是一個休閒娛樂的小廣場,特別是在莊稼收割的季節陽台有成為曬場。人們普遍認為房子頂層的經堂是神的居所,中間層是人的住處,底層是牲畜的天地,這與人們信仰中關於世界的觀念不謀而合。人們認為有天界、人世的地獄存在,天上居住著眾神,人世間芸芸眾生,地下則是魔鬼的居所,一座房子仿佛就是一個輪迴著的世界。這一地區民居屋頂上的曬場和其內部結構是這一地區民居最深的獨特性,是對世界民居原型的獨特貢獻。這些美麗的民居坐落在大金川江兩岸的山坡上,由於受大渡河暖濕氣流的影響是這裡形成較好的植被,四周一片蔥蘢。放眼望去,大金川如玉帶、如哈達般逶迤此來,飄然南去,炊煙裊起,在飄動的山歌里牛羊返欄,宿鳥歸急……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