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紹
金太祖璽印青銅質,通高4.6厘米,重680克,鑄制。印面正方形,邊長8厘米,印陽文漢字九疊篆“東懷國王至聖至明皇帝之寶”12字。印文右起三行豎排,行4字,右上起順讀;印文結構飽滿,書法端謹。印背起台,台上焊接橋型雙龍連尾紐;紐兩側各陰刻契丹小字一行,其中一行刻7字:“□□□皇帝□□”,應是印面漢字“東懷國王至聖至明皇帝之寶”的簡寫;另一行刻8字:“□□□□□三月日”,應是頒制單位和年款。此印鎏金,但已脫落殆盡;印面有輕微磨損和劃痕。“東懷國王至聖至明皇帝之寶”,是金朝(1115—1234)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御用璽之一,製作於1119年。是年為宋宣和元年、遼天慶九年、金天輔三年。據記載,這是當時與金國對峙的遼國天祚皇帝,應完顏阿骨打“求封冊”的要求,於當年八月,派遣太傅習泥烈等奉封冊、璽印來金行冊封禮時,頒賜了這方“東懷國王至聖至明皇帝之寶”。
璽印歷史
關於金國在建立之初曾請求遼國頒賜封冊、璽印,並被賜名為“東懷國”和頒發了印文為“東懷國王至聖至明皇帝之寶”的一段歷史,《金史》與《遼史》均載述闕略,語焉不詳,而同時期的一些私家史籍卻記述較多。如《三朝北盟會編》和《契丹國志》二書,便載錄了遼天祚帝《封金主為東懷國皇帝冊》一文:“朕對天地之閎休,荷祖宗之丕業,九州四海,屬在統臨,一日萬幾,敢忘重任,宵衣為事,嗣服宅心。眷惟肅慎之區,實界扶餘之俗,土濱巨浸,財布中區,雅有山川之名。承其祖父之構,碧雲袤野。固須挺於渠材,皓雪飛霜。疇不推於絕駕,封章屢報。誠意交孚,載念遙芬,宣膺多戩。是用遣蕭習泥烈等,持節備禮,冊為東懷國至聖至明皇帝。嗚呼!義敦友睦,地列豐腴,惟信可以待人,惟寬可以馴物。戒哉欽哉,式孚於休。”需要指出的是,遼天祚帝頒賜封冊、璽印的時間,文獻記載各異,著名遼金史專家陳述輯錄的《全遼文》,於《封金主為東懷國皇帝冊》後按語中考述甚確:“按天祚冊封阿骨打事,《北盟會編》作天慶五年(金太祖收國元年)。《遼史拾遺》十一引《謀夏錄》曰:‘天慶八年八月,阿骨打遣人契丹求封冊,……天祚付群臣議。蕭奉行等喜,以為自此無患。……冊阿骨打為東懷國皇帝。’《契丹國志》亦作天慶八年八月,阿骨打遣人詣天祚求封冊。並記十二月金國楊朴以儀物不全,以為非是。次年三月遣蕭習烈等回云云。檢《遼史天·祚紀》天慶七年末稱:‘是歲女直阿骨打即皇帝位,建元天輔’。又‘八年八月庚午,遣奴哥、突迭使金議冊禮。’又‘九年正月,金遣烏林答贊謨來迎冊,三月冊金主為東懷國皇帝。’《金史·太祖紀》:‘天輔三年(遼天慶九年)六月辛卯,遼遣太傅習泥烈等奉冊璽來,上擿冊文不合者數事復之。’所記與《遼史》合。是冊封阿骨打事,當在天慶九年,即宋徽宗重和二年。阿骨打始議求冊,當在天慶七年,即金天輔元年。《會編》、《國志》所記,當是傳聞舛訛也。”
據上引可知,“東懷國王至聖至明皇帝之寶”璽印,是一件歷經滄桑、碩果僅存的重要的歷史文物,其承載的豐富歷史信息,證史和補史價值甚巨。因此,這方古印,在存世的眾多華夏文物中可謂鳳毛麟角,猶堪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