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民國《金塔縣誌》記載,公元1388年,朝廷從山西向隴右、河西移民,金塔當時就是山西洪洞移民的遷入地之一。這些移民的到來,使中原傳統文化與金塔本地文化互相潛浸默染,產生了獨具特色的金塔民歌,因而金塔民歌與流傳在山西的民歌有很大的相似性,節奏工整,結構嚴謹,旋律平穩,表達感情較為細膩。
人文歷史
金塔民歌來源於人民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內容貼近日常生活,反映了社會現實。金塔民歌的演唱沒有固定場所,民眾稱之為"唱歌子"或"對歌子"。在平時的勞作中,在田間地頭的休息中,或是逢年過節的聚會中,人們就地取材,即興演唱,可獨唱,可合唱,也可對唱。這些民歌易學易唱,是人民民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金塔民歌在曲調上趨向於民間小調,曲調以2/4拍為主,旋律柔和,簡單樸實,節奏行進較為平穩,沒有大起大落的變化,適合於演唱敘事性的歌詞。
金塔民歌非常注重歌詞句式的整齊劃一,歌詞在結構上有兩句體如:"人裡頭挑人十七(呀)八(呀),馬裡頭挑馬菊花(喲)青(啊)。"有三句體如:"七杯酒兒七聰明,聰明不過買賣人,算盤打得清。"有四句體如:"七盞燈(呀)什麼燈,牛郎該配織女星,織女本是牛郎的妻,畫個天河兩岸里分。"另外還有散體,散體民歌的歌詞沒有固定的句式和字數,這類民歌多以敘事為主,有比較完整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內容更為豐富。如《賣餃子》,通過提著籃子上街賣餃子的大嫂與買餃子人的對話,講述賣餃子的大嫂丈夫被抓丁,不幸在戰場上受傷卻又回不了家,而家裡生活困苦,她連去探望丈夫的路費錢都沒有,反映了人物的命運和社會現狀,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因為金塔民歌是即興演唱,所以在歌詞的創作上沒有嚴格的要求,這為演唱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具體到每一首民歌上來說就是曲調短小,但歌詞內容豐富、段落較多,有一首《小兒子當兵》的歌詞就多達37段。
特點
簡介這些民歌圍繞一個主題,演唱者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創編歌詞,形成了金塔民歌歌詞結構整齊、內容靈活的特點。
金塔民歌的歌詞在修辭上用到了對偶、押韻、比興和諧音,但不是特別講究,如:"葉葉兒綠來葉葉子黃,一家子生下了兩個郎。""天連地(耶就)地連天,龍戀大海虎戀山,青柏柏戀的一個水溝溝沿,孫悟空戀的是花果山,妻兒家戀著一個男子漢。"在金塔民歌中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以數字入歌,有近一半的民歌將看起來十分單調的數字巧妙地加以運用,使民歌變得形象生動,表現出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如《十道黑》:
張飛騎馬陽街走,手提長槍一道黑。
姐兒在房中照鏡子,彎彎眉毛二道黑。
瞎子么抱的三弦子,自彈自唱三道黑。
粉皮牆上么掛褡子,四四方方四道黑。
三尺白綾么下染缸,不上顏色捂到(五道)黑。
羊肉包子么冷不吃,拾到蒸籠餾到黑(六道)黑。
張果老騎著黑驢子,不下驢子騎到(七道)黑。
老鼠么跌到個麵缸里,扒扒嚓嚓扒到(八道)黑。
醫生么守的個病娃娃,打上艾灸灸到(九道)黑。
瞎子么手提二百錢,撒到街上模模糊糊拾到(十道)黑。
民歌將數字與諧音巧妙地糅合到了一起,別具情趣,也增添許多藝術魅力。
金塔民歌內容豐富多彩,反映了人民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流傳在民間的口頭說唱藝術,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並且彰顯了真、善、美,鞭撻、諷刺、嘲笑了社會上的醜惡現象,達到了娛樂和有所教益的目的。從民間流傳的內容來看,金塔民歌大致有如下幾種類型:
表達愛情的民歌在金塔民歌中比較多,這些民歌用直白火辣的語言,表達了愛人之間的相思之苦。這類民歌有兩類,一類是反映夫妻離別相思之苦的,如《小丈夫走後山》中唱道:
二更里月高照,
月月捎書幾大包,
叫聲丈夫你回來(太平年),
這模樣的東西我不愛,
叫聲丈夫你回來,
盼住些銀錢就不回來,
家留下妻子受難寒(年太平)。
妻子思念出門遠行的丈夫,企盼丈夫能早日回家,同時在深深的思念之中夾雜著些許埋怨。
另一類是反映戀人之間的相戀之情、愛慕之意的。如《十探妹》,年輕的後生反覆向自己的心上人表白,但這種情意又羞於直接表達,於是通過歌聲委婉地表達自己的心意:
六月里么探妹子,
熱喲難當,
索羅羅樹下乘喲陰涼,
手拿么紫金扇嘛,
扇得么透心涼。
七月里么探妹子,
七喲月七,
天上的牛郎配喲織女,
牛郎么在河東呀,
妹子織女在河西。
可見心上人遲遲沒有表態,小伙子焦急但又無奈,只好巧妙地借用牛郎織女的傳說,表達自己的情意。
在傳統的金塔民歌中,有一種民歌既不明顯地諷刺什麼,也不明顯地歌頌什麼,它只是用通俗易懂的唱詞敘述人物、事件,這類民歌敘事性強,就地取材於身邊的人和事,情節完整,往往有兩個或三個角色,歌詞有唱有白。
如《十諞》,反映的是未來的岳母刁難女婿,嫌他家窮,而機智的女婿有問有答,迫使岳母無話可說。這首民歌由一男一女兩人對唱,在咄咄逼人與幽默風趣相映襯的演唱中,充滿了農村生活的情趣---
(男)新打的那個莊子裡靠的那棟,
先修的那上房九啊間(的)廳。
(女)把你的這些莊子都見過,
我問你呀你再有些什麼房(的)屋?
(男)客岳母啊不信你瞧著看,
我有的那個三路椽子共一檁啊,
朱紅的格子雕客廳,
還有的那四梁八柱贏過人心,
院子裡的苹兒木長起精神。
而在另一首《小貨郎轉擔》中,角色增加到了3人,有小姐、丫環和貨郎,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描繪得更加生動。寫小貨郎的外貌"身子不高坐五端,歲數不大二十三,渾身的俊樣兒頭上看(嗯兒哎喲來),頭上看。"尤其是對小姐的描述就更為具體:"前頭梳了一條龍,後面梳了兩辮子,紅綠的頭繩扎結子(嗯哎喲來),扎結子。身上又穿紅臘襖,八幅羅裙就地掃,兩面的絲線婆婆羅羅掉(嗯哎喲來),婆婆羅羅掉。"歌中3人的語言、動作各具情態,反映了在舊時代金塔農村經濟落後,商品流通不發達,生活日用品只能靠走江湖的貨郎運來。
金塔民歌中滑稽幽默的題材不是很多,但很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尿床胎》。這首民歌運用誇張的語言製造笑料,歌詞極盡誇張:
氈條被兒衝下炕,
鍋蓋笊籬漂了洋,
院子裡的水頭翻波浪
黑龍江邊撒下一泡尿,
衝倒了外國家的羅泊帳房。
生活中愛尿床的人是有的,但能到這種程度是不可能的,顯然這是經過了人民民眾的加工,誇大了這一事實,但這些誇張得近乎荒誕的語言,卻是能被人們接受的,它增強了幽默感,起到了逗人發笑的藝術效果。
勞動歌就是人們廣為熟知的"勞動號子",是伴隨著勞動演唱的歌曲,是金塔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金塔民歌中的勞動歌與人們的勞動生活緊密聯繫。金塔人民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的過程中,也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他們開山築壩、開荒種田,勞動號子就是在集體勞動的場合,由勞動直接激發起來,具有指揮勞動、協調動作、調解疲勞的作用。歌唱方式基本上以"一領眾合"為主,即一人領唱眾人合唱,也有眾人合唱的形式。勞動號子的骨幹音是1、2、3、5、6。受勞動動作、節奏的制約,歌詞十分簡單。由於勞動方式、勞動內容和勞動場合等條件不同,其歌曲的內容也不同,有《打夯號子》、《打壩夯歌》、《拉磙子號子》等。
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民間蓋房夯實地基、修築堤壩時,常常要使用一種用樹樁或方石製成的"木夯"、"石夯",由4人組成一組,將夯反覆抬起,扔下,砸實地基。打夯要有節奏地進行,這種節奏則要靠"夯號"來統一協調。有一首《打夯號子》是這樣唱的:
(領)打夯的人兒齊齊地抬喲,
(合)咳喲!
(領)齊齊地放喲,(合)咳喲!
(領)哪一個不用勁喲,(合)咳喲!
(領)就要防著你的腳上去喲,
(合)咳喲!
正如歌中所唱的,打夯時,誰若偷懶不用勁,跟不上節奏,就會被夯砸中腳。這首《打夯號子》歌詞簡單樸素,曲調高亢有力,節奏性強,起到了組織勞動、協調動作、振奮精神的作用。
大集體時,生產隊缺少牲口和先進的勞動工具,打場這種繁重的農活需要大家共同完成。《拉磙子號子》就是人們在打場時唱的歌:
(領)鄉里的老哥們哎,(合)咳喲!
(領)統統準備好哎,(合)咳喲!
(領)一下子走開了哎,(合)咳喲!
(領)兩下拉轉了哎,(合)咳喲!
句子短小,內容簡單,節奏有力,使單調的勞動變得熱鬧了起來。
還有一首反映大集體時開石採礦大煉鋼的勞動場景的《打錘號子》:
婦女們拿起了八磅錘呀,
要和小伙子比賽,
咿呀呼咳呀呼咳,
要和小伙子比賽呀。
表現了新時代勞動婦女在社會建設中巾幗不讓鬚眉、與男人並肩勞動、能頂半邊天的豪氣和颯爽風姿。
民歌在長期的口傳心授和廣泛傳唱中有著較強的可塑性,無論在曲調還是歌詞的創作上,其素材多來源於勞動人民日常生產與生活實踐,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唱詞大多不固定,是人們即景生情、即興編唱的。在即興編詞的同時,曲調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民歌的變體也隨之產生。在金塔民歌中,有一部分民歌就是其他地方的民歌與本地民歌互相融合而生成的新品種。有首《茉莉花》與江蘇民歌《茉莉花》曲調非常相似,但更多地具備了金塔民歌的特點: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子開花年年在四月八,
我有心撅一枝戴,
又害怕看花的罵。
唱詞的改編加入了金塔方言,更具有地方特色。《孟姜女哭長城》更是借用歷史人物故事,反映了金塔當地人民民眾自己的生活:
正月裡來是新春,
家(啊)家門上掛紅燈,
風打紅燈滴溜溜轉,
我和我的范郎哥過新年。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由來已久並廣為人知,在這裡,民歌只是借用了一個歷史人名而已,內容反映的卻是創作者自己的生活。還有一首《四大景》是金塔民歌中最高雅的一首,如果說其他民歌是下里巴人,那么這一首則是陽春白雪,其歌詞格調高雅,具有濃郁的藝術氣息,整首歌共4段,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但每一段卻又可以獨立成篇,相當於一首清麗的小詞:
春風起,
艷陽天(哪),
慶賀元宵,
王侯公孫游芳草(啊)。
庭院靜悄悄,
幽人夢自曉,
忽聽得弦管中字字相調,
風過池塘柳影搖……
金塔民歌這朵植根於沙漠綠洲上的奇葩,真切自然地反映了生活在金塔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喜、怒、哀、樂,豐富的意蘊滋養了一代又一代金塔兒女。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流行音樂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了主要地位,金塔民歌逐漸在淡出人們的生活,但它曾經發揮的作用和影響,會一直珍藏在人們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