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天后宮

金口天后宮

金口天后宮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東北端金口鎮金口村,迄今已有230多年的歷史。其正殿大體存在,寢宮、配殿及戲樓等建築的基址尚可辨識。每年正月十六日、三月二十三日、九月九日等廟會之時,十分熱鬧。這是山東境內規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宮,也是山東省境內的一座供奉媽祖的廟宇,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金口天后宮金口天后宮

金口天后宮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即墨東北端黃海丁字灣畔的金口鎮金口村,始建於1768年。金口天后宮規模之大,建築之精美在山東沿海的幾十個天后宮中屬第一。金口天后宮分行宮和寢宮,配以廂房,青磚綠瓦、雕樑畫棟、四角飛檐。宮門懸“滄海慈雲”匾。大院正門有戲樓,兩側有鐘樓、鼓樓,寢宮有聖母的臥像。現金口天后宮保存較好。是山東境內規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宮。迄今已有230多年的歷史。其正殿大體存在,寢宮配殿戲樓等建築的基址尚可辨識。每年正月十六日、三月二十三日、九月九日等廟會之時,十分熱鬧。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沉寂多年的金口天后宮正以其獨特的魅力重現昔日繁華鼎盛。

歷史記載

金口天后宮金口天后宮
據現存的清嘉慶元年(1796年)所立的金口天后宮《廟田碑記》載:“即邑金家口為商船停泊之區,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南北客商捐資建造天后聖母行宮,乃募我師廣聚住持廟事。復念養贍無資,又買地六十二畝有零,分列四鄉……”寥寥數語,將金口天后宮的建造年代、資金來源及廟田數目說得一清二楚。據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即墨鄉土志》載:“金家口以前帆檣林立,貨物充盈,近被水淤大船不至。”至民國初年,載重300噸的船隻只能停泊口外。
金口開埠始於明朝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由於當時科技不發達,人們為出海打魚的漁民安全以及個人的生財之道,往往求助於神靈保佑。清順治三年(1646年)在金口港海岸建造了一座佛爺殿,以期保佑航海安全及生意興隆。從現存的佛爺殿規模看,只不過是三間比較簡陋的瓦房而已,可見當時金口港還比較貧窮。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至清乾隆(1736年~1795年)年間,金口港已臻初盛,並出現了通四海、達三江的繁華景象。文獻資料證明,清朝中期金口港已變成一個商旅雲集、生意興隆的沿海重鎮,可停泊50噸~150噸的沙船100餘艘,盛時有360家土產雜貨店、360家磨房,素有“金膠州、銀濰縣、鐵打金口”和“日進斗金”之稱。隨著經濟領域的開放和發展,南、北文化得到廣泛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南北巨商大賈和善男信女們捐資建造了金口天后宮及金口馬神廟關帝廟龍王廟胡三太爺廟等建築。

結構布局

金口天后宮金口天后宮
金口天后宮在布局上分為行宮和寢宮兩大主體建築。行宮在前,寢宮在後,其間配以諸多附屬建築,將兩座高大的宮殿融為一體。兩宮的模式一樣,都是青磚綠瓦、雕樑畫棟、四角飛檐、前後出廈。宮內寬約12米,長約30米,高約10米。兩宮加上後面的議事廳,占地18.4畝。
行宮。是天后聖母升殿理事的地方,共5間,以紅漆圓柱撐梁,高大寬敞。正間北面是神台和神龕,裡面用香樟木雕有天后聖母坐像。此像四肢靈活,以便更衣,像前設有香案。宮門上方懸有“滄海慈雲”的巨幅匾額,後面匾額是“長發其祥”。宮脊上用小瓦構成蓮花圖案,並鑲嵌有“風調雨順”4個大字。宮門前建有3米寬的3級閱台,台邊圍漢白玉石柱欄桿,據說是專供聖母在此檢閱之用。行宮前檐西端掛一口大銅鐘,鐘上鑄有“光緒十八年穀日韓同茂號廟捐敬獻,無錫南門許和記造”,重343公斤。
火神閣。閣內塑有回祿像。閣的前後上方各有匾額,前面是“朝宗利賴”,後面為“化成天下”。行宮右側是財神閣。閣內塑有趙公明、蕭升、曹寶、陳九宮、姚少司五尊像。二閣相配,使主殿格外壯觀。行宮前院長約50米,寬約30米,院牆正中有高大山門,門外有影壁,院牆兩邊各有一便門。山門兩邊立有一對石獅,高約2.5米,昂首怒視,十分威風。石獅前面豎有兩根高約15米的大旗桿,遙遙可觀,猶如設在港口的一對導航航標。
戲樓。坐南向北,高約10米,分前台、後台。前台上方的匾額是“鈞天雅奏”,舞台出入門分別為“登風”、“遏雲”。台後建有戲班寢室,可容70餘人。盛時,廟中幾乎天天唱戲。
鐘樓和鼓樓。兩樓高約7米。捻軍入即時,鼓樓曾被燒毀,後由於家屯村於永顯重修。晨鐘暮鼓,聲韻悠蕩。
寢宮。顧名思義,即天后聖母睡眠的地方。宮中分寢室、梳妝室。主殿東西兩邊稱“東海”、“西海”。寢宮有聖母臥像,四周用紅漆木板護圍,前門用玻璃鑲成。梳妝室有兩面大銅鏡,高兩米以上。寢室門前的匾額是“東海如來”。宮脊中央鐫有蓮花圖案,並鑲嵌有“國泰民安”4個大字。
議事廳。天后宮東北,正房5間,是議事的地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