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量化青年,源自“量化生活”這個詞。“量化生活(quantifiedself)”這個詞最早由美國雜誌Wired的GaryWolf和KevinKelly在2007年提出,核心是“通過自我追蹤進行自我認知”,他們描述的這部分人熱衷於用科技方式記錄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數據,作為最佳化生活的依據。好多人身邊可能也有這樣的朋友:清早起來第一眼先看App的更新狀況;刷牙前就要戴好AppleWatch/Fitbit;出門前必看空氣品質和溫度,PM2.5破百就戴口罩;用OmniFocus規劃工作,光項目分類就有五六個層級;叫外賣通常只吃包裝盒上有卡路里標識的雞胸肉藜麥沙拉邊吃邊記賬和記卡路里;下班前確保AppleWatch上站立、運動量和步行三個環都是完成任務而閉合的;回家路上先用家庭控制套用在回家之前打開空調和空氣淨化器,因為用的是小米還通常有點不好意思。我們暫且把這樣喜歡量化生活的年輕人叫做“量化青年”。
群體特徵
秩序敏感
量化青年對秩序通常非常敏感,這種秩序可能並非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工作檯面井井有條”“家居清潔一塵不染”,而是符合他們心中對做事流程的節奏和規劃。一個量化青年可能坐在亂七八糟的書堆中,卻有明確的做事安排和時間表。這種秩序敏感還體現在他們無法忍受“IPAD”這樣錯誤的大小寫,也無法忍受英文和數字前後不空格的行為。
信賴工具
量化青年希望用工具將自己的日常瑣事體系化和簡單化,他們通常是工具控,他們的手機里可能有各種最新最簡約版本的番茄鍾、月度計畫、思維導圖套用、睡眠追蹤套用、記賬和日記套用。為了獲得這些套用,他們還會關注一批推薦套用的網站或者公號,及時獲得限免資訊、更新提醒和新版本測評。在遇到任何可以變得流程化的事件,他們都會摩拳擦掌找出最合適的工具。對他們來說,人生的幸福來源於“又用工具節省了一件事的流程”;人生一大痛苦來源於“上個月剛花了300塊買的套用又限免了”。
方法論偏執
量化青年篤信方法論,在熟知一件事情具體的做法和最佳路徑之前他們無法開始行動,他們會需要花時間了解Insanity和HIIT的差別而推遲運動計畫,他們會因為不確定買哪一本參考書而推遲學習計畫,為了避免走彎路浪費時間和精力,“磨刀不誤砍柴工”是他們有關方法論最執著的信條。
自律
比起所謂“成功學”,量化青年更喜歡知乎式的“通過個人管理,實現對自己生活的掌控”,他們也很信服“自律帶來自由”的說法。比如與其擔心錢不夠花,不如設定好預算,記錄開銷,把沒用完的budget拿去炒美股;與其時時擔心發胖,不如靠記卡路里來管理自己的口腹之慾,知道今天還有500大卡沒有吃,就可以欣然為自己加餐一隻雞腿。
購物理性
雖然為了高效生活會買很多東西,但面對市面上的各種商品,他們更能保持清醒和理性。消費的時候,量化青年追求可確定、可掌控帶來的安全感。因為不想在消費的時候遇到雷區,他們信賴連鎖店和大品牌。
比起情懷和浮誇的品牌故事,他們相信行銷中科學化的論述和對產品功能的全面分析。在買東西之前,他們也更喜歡看評測。是的,他們在買一雙襪子之前也會看評測。
訂閱
量化青年喜歡訂閱的概念,對他們來說,這相當於一個“制定好規則等世界運轉起來”的機制。量化青年會儘量在一個套用或者終端上訂閱所有想看的信息。
訂閱還能解決“措手不及”的問題,因為不喜歡在餓極了的時候還要面對空了的冰櫃和儲物櫃,他們希望商品能定期送上門。訂閱式配送可以做到方便和質量兼得,他們不用穿過半個城市到精品咖啡館,或者每周都上一次淘寶挑選,就能收到喜歡的咖啡豆;在忙得團團轉的時候,也能定期收到一束鮮花,哪怕是自己買單。
可操作
量化青年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生活小苦手,但又享受一個人有品質的生活,因此他們希望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操作、可執行。比如洗衣液上最好註明“3-5件衣服使用1/4瓶蓋”;食材包要把各種食材的分量比例都備好,並且寫清楚烹飪方法,相比“鹽少許”“澱粉若干”的中式食譜,它們會更喜歡可以精確計量的西式菜譜。
此前那些把生活的一切數據化、把最佳化生活建立在數據的基礎上,用數據指導自己接下來生活的行為,也可以解讀為追求效率、相信科技以及對“可操作化”的執著。
成就感
量化青年有時在意數字和社交網路帶來的存在感甚至成就感,比如他們會曬自己的微信步數和運動打卡記錄,更隱蔽一點的做法是曬一下自己的跑步路線。
陪伴
在產生足夠多的信任之後,量化青年會依賴陪伴式的產品、品牌和服務。正如App、可穿戴設備和智慧型家居是最懂他們的朋友一樣,街角的隨意的小餐館不如“陪伴式品牌”來得現實。他們並不認識哪一個快遞小哥和外賣小哥,但想到這群人背後體系化的送餐流程就覺得親切;從沒跟店員講過一句多餘的話,但看到井然有序的便利店就覺得舒適。
商業套用
TheConversation報導過一個針對睡眠方面智慧型設備的消費者研究,發現了一些吐槽。比如,由於電池和可穿戴設備不舒服的原因,人們無法堅持使用;記錄的數據有時不準確;人們能夠收集到很多關於自己的數據,但並不知道多它們意味著什麼;有了數據之後,他們也不知道該拿這些數據怎么用、怎么才能從數據跨到改善睡眠這一步。
結合這類調研的結果和“量化青年”的特點,我們也整理了一些關於如何吸引這部分年輕人的tips。
1.無論是App還是服務,不需要有太複雜的功能,但一定要精準地解決他們的某項需求(甚至小到刷牙、泡茶和澆花)。
2.品質和便捷都很重要,而且這群人更加在意細節和用戶友好,比如高質量和準時。
3.對於包裝和行銷,強調情懷和故事,不如想辦法讓他們感受到產品的智慧型化和技術含量。
4.對於產品說明,一切要向“直接拿來就能用”的方向努力。對健康類的產品,“你體重超標10%”就比不上“每天20:00傳送提示,點進來查看為你專門定製的運動課表,立刻開始運動”。
5.“小包裝”食品不僅是因為分量適合獨居人士 ,也是能讓熱愛可計算生活的人知道自己吃了多少。
6.有追求但也不太愛做選擇(或有空做選擇),喜歡根據各種精準的“猜你喜歡”來選擇和購買。
總之量化青年們信賴工具,也不排斥用各種商品和服務改善自己的生活。更靠譜的品牌和服務最能幫到他們的就是,在不犧牲品質的情況下給他們提供更多節約時間和精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