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蔊菜

野蔊菜

野蔊菜(Rorippa indica (L.) Hiern),十字花科蔊菜屬植物。一、二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植株較粗壯,葉形多變化,通常大頭羽狀分裂,邊緣具不整齊牙齒,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小且多,具細花梗;黃色花瓣匙形,長角果線狀圓柱形,短而粗,成熟時果瓣隆起;種子每室2行,卵圓形而扁,表面褐色,具細網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野蔊菜 野蔊菜

一、二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植株較粗壯,無毛或具疏毛。莖單一或分枝,表面具縱溝。葉互生,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具長柄,葉形多變化,通常 大頭羽狀分裂,長4-10厘米,寬1.5-2.5厘米,頂端裂片大,卵狀披針形,邊緣具不整齊牙齒,側裂片1-5對;莖上部葉片寬披針形或匙形,邊緣具疏齒,具短柄或基部耳狀抱莖。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小,多數,具細花梗;萼片4,卵狀長圓形,長3-4毫米;花瓣4,黃色,匙形,基部漸狹成短爪,與萼片近等長;雄蕊6,2枚稍短。長角果線狀圓柱形,短而粗,長1-2厘米,寬1-1.5毫米,直立或稍內彎,成熟時果瓣隆起;果梗纖細,長3-5毫米,斜升或近水平開展。種子每室2行,多數,細小,卵圓形而扁,一端微凹,表面褐色,具細網紋;子葉緣倚胚根。花期4-6月,果期6-8月。

分布範圍

產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湖南、江西、廣東、陝西、甘肅、四川、雲南。生於路旁、田邊、園圃、河邊、屋邊牆腳及山坡路旁等較潮濕處,海拔230-1450米。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等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其味甘、性平,內服有解表健胃、止咳化痰、平喘、清熱解毒、散熱消腫等效;外用治癰腫瘡毒及燙火傷。

【別名】

辣米菜,野油菜,塘葛菜,乾油菜,石豇豆,雞肉菜,田葛菜,江剪刀草,野雪裡蕻,野芥草,野菜花,山芥菜,獨根菜,山蘿蔔,金絲莢

【藥用部位】

為十字花科植物薄菜的全草或花。

【成份】

全草均含蔊菜素。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活血,通經。治感冒,熱咳,咽痛,麻疹不易透發,風濕關節炎,黃疸,水腫,疔腫,經閉,跌打損傷。 ①《本草拾遺》:"去冷氣,腹內久寒,飲食不消,令人能食。" ②《綱目》:"利胸膈,豁冷痰,心腹痛。" ③《分類草藥性》:"治刀砍斧傷,爛瘡,生肌,嚼塗。" ④《嶺南採藥錄》:"和生魚煎湯服之,能去骨中之熱。"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利尿。治腹水,淋疾;外用治湯火傷。" ⑥《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外用治疔毒;內服通氣血。治婦女乳病,並治咳嗽,黃疸。" ⑦《貴陽民間藥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外用治漆瘡,疔瘡,癰腫。" 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水,涼血解毒。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失音;肺熱咳嗽,咳血;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水腫。" ⑨《福建中草藥》:"疏風透表,理氣和胃。"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楊,0.5~1兩(鮮者1~2兩)。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風寒感冒:蔊菜一至二兩,蔥白三至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熱咳:野油菜一兩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③治頭目眩暈:野油菜(嫩的)切碎調雞蛋,用油炒食。(《貴陽民間藥草》) ④治胃脘痛:乾蔊菜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關節風濕痛:鮮蔊菜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⑥治乾血癆:每天用蔊菜一兩,酌加紅糖。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⑦治麻疹不透:鮮蔊菜全草,一至二歲每次一兩,二歲以上每次二兩。搗汁,調食鹽少許,開水沖服。 ⑧治鼻竇炎:鮮蔊菜適量。和雄黃少許搗爛,塞鼻腔內。 ⑨治蛇頭疔:鮮蔊菜和三黃末(中成藥)搗爛外敷,或調鴨蛋清外敷。(⑦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⑩治疔瘡,癰腫:野油菜,搗爛敷患處。 ⑾治漆瘡:鮮野油菜,搗汁外搽。 ⑿治蛇傷:野油菜一兩五錢,小火草一兩。煎水服;外用偷油婆(蟑螂)、小火草、雄黃、野油菜搗爛敷患處。(⑩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⒀治跌打腫痛:鮮蔊菜二至四兩。熱酒沖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藥》)

【臨床套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用從蔊菜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蔊菜素內服,每日200~300毫克,10天治療100例,20天治療98例。前者有效率為80%,臨床控制率為4%,顯效率為21%;後者有效率為90%,臨床控制率為8%,顯效率為41%。實踐表明本品祛痰作用明顯,其次是止咳、平喘,較蔊菜水煎劑(3兩/日)療效為高,副作用也明顯降低。治程中可有口乾、胃部不適、頭暈等反應,但均輕微短暫,不影響服藥。

【宜忌】

《上海常用中草藥》:"本品不能與黃荊葉同用,同用則使人肢體麻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