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集

野火集

《野火集》,於2005年8月1日出版。20世紀80年代的台灣,正處於熱切希望突破現狀,衝撞權威的年代,1985年以來,龍應台在台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為這般思潮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並創下一月之內再版二十四次的記錄,風靡台灣,是80年代對台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這些文章(包括《野火外集》)記錄了20年來台灣曾經的青春炙熱,重新編整後的《野火集——二十周年紀念版》,除了保留作者龍應台當年27篇野火文字,並有作者回憶當年每篇文字發表後的背後故事,一則則都是風聲鶴唳的時代痕跡,新版中更盛大邀請了海內外最具代表的20位華人伯楊、余秋雨等,為文或追憶或評析走過野火時代的台灣,共同見證這一場20周年大事紀。

基本信息

內容梗概

《野火集》《野火集》

龍應台常常針對一種社會現象,一類具體事物,甚至於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給予無情的透視和直接的批評,馬上讓人心有戚戚焉,激起大家的同感。這些事,就發生在周圍,看得見,摸得著,那么具體、實在、確切;而內中的緣由、涵義、影響、作用,常人似乎無所感,一經點破;立時豁然開朗。

此次重新編整後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當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對此文的感言,或對當時時代背景的補充說明,或觀照了對文章產生的現實意義,讓人讀後感慨萬分。並邀請二十位華語文學名人如柏楊、余秋雨等,為文或追憶或評析走過“野火時代”的台灣。

作品目錄

紀念版序

天真女俠龍應台——走過野火時代

新的“野火”,從哪裡開始?——寫給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

八十年代這樣走過

從“一九八四”出發

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生氣,沒有用嗎?

生了梅毒的母親

難局

美國不是我們的家

幼稚園大學

不要遮住我的陽光

不一樣的自由

正眼看西方

“對立”又如何?

焦急

機器人中學

我的過去在哪裡?

以“沉默”為恥——為高雄市民喝彩

啊!紅色!

不會“鬧事”的一代——給大學生

自白

奧威爾的台灣?

精神崩潰的老鼠

台灣是誰的家?——啊!光復節!

容忍我的火把——與一位告密者的溝通

在“一九八四”以後

野火現象

又是公假

天羅地網

弱者,你會說“不”嗎?

民主?理直氣壯罷了!

文化的困境

野火二十年

從“當家”到“作主”

不能熄火

第三度成功

野火不盡

龍應台的啟示

期待新加坡的龍應台?

直言不諱與包容同等重要

三月的杜鵑

期待“新火”相傳

龍應台如何在香港放火?

一把野火燒出一片天

非線時代的線性記憶

現在,龍應台正“舍末逐本”

海外,留一星火種

檢驗龍時台

自由精神與文明標準

再點野火

且賦招魂

點評鑑賞

那是解放前兩年,龍應台剛剛30齣頭。戰後台灣社會,累積多年對體制不滿的能量,暗潮洶湧的批判聲浪,隨著龍應台引燃的這把野火,迅速竄燒,這樣的一把野火,這樣一個鏗鏘有力的聲音,質疑叩問,那扇外強中乾的舊體制大門,便這樣應聲倒下。只是,與其說龍應台英勇,或者,如楊照後來形容她“憨膽”,倒不如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歷史硬生生的把那把火炬,那把屠龍刀,塞到她手中(英文的說法,Somehavegreatnessthrustuponthem),她也就上了台,貼切地演出屠龍勇士的角色。她其實更像是小紅帽,意外地闖入野狼昏昏欲睡的森林。——楊澤

1984年左右,龍應台開始給《中國時報》寫專欄,後結集出版為《野火集》,這犀利的批判真如野火之勢,也吹了二十年,直到今天,還有海歸不斷地在指出中國精神文明的落後(如劉瑜),但也正是經過了二十年之久,很多人站出來說,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也看到很多體現文明的事啊,為什麼非要放大這些不文明的事呢?為什麼不提出解決的方案呢?二十年前,龍應台讓每個市民去爭取自己的權利,一定要“生氣”,有“生氣”才能有改變,從制度外部來改變。也許如今台灣的狀況已經得到解決,但如今的大陸問題仍然存在。——蘊秀

搜尋

複製

所獲成就

1984年的台灣,正處於熱切希望突破現狀,衝撞權威的八十年代,20年後看來,那也是充滿了台灣命運的種種契機的時代。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的個人投書會演變成一股燎原野火,借著口傳、影印本、大字報,一個學英美文學批評的女子成了推動社會說真話的能量來源!1985年《野火集》成書上市,不到一個月再版24次,後勢野火更驚人,說野火是一個時代的共同符號一點不為過。

《野火集》從當年一篇篇發表到成書暢銷,至今已有20年了。這些文章(包括《野火外集》)記錄了20年來台灣曾經的青春炙熱,重新編整後的《野火集——二十周年紀念版》,除了保留作者龍應台當年27篇野火文字,並有作者回憶當年每篇文字發表後的背後故事,一則則都是風聲鶴唳的時代痕跡,新版中更盛大邀請了海內外最具代表的20位華人伯楊、余秋雨等,為文或追憶或評析走過野火時代的台灣,共同見證這一場20周年大事紀。

作者簡介

龍應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

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

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後,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台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

1984年出版《龍應台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捲風”。

1985年以來,她在台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台灣,是80年代對台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

1986年至1988年龍應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專心育兒。

1988年遷居德國,開始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開台灣文學課程,並每年導演學生戲劇。1988年底,作為第一個台灣女記者,應蘇聯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了十天。

1996年以後龍應台不斷在歐洲報刊上發表作品,對歐洲讀者呈現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解,頗受注目。

自1995年起,龍應台在上海《文匯報》 “筆會”副刊寫“龍應台專欄”。與大陸讀者及文化人的接觸,使她開始更認真地關心大陸的文化發展。在歐洲、大陸、台灣三個文化圈中,龍應台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現定居德國法蘭克福。

編輯推薦

《野火集》“三十周年紀念版”,比“二十周年紀念版”增加6萬字內容,包括廣受關注的北大演講“中國夢”完整實錄等。同時新增20幅圖片,再現“野火集”初次發表時的影像資料等。此外,龍應台新序《歷史的眼神》回顧30年來歷史的“呼吸”和“體溫”。

《野火集》已是一個時代的共同符號。從“1984”開始,龍應台和她的“野火”與華人社會一路同行,成為30年來華人世界影響最廣泛、最深遠的經典之作。

“野火集”針砭時弊、挑戰體制威權,燒灼國人痼疾,呼喚久遭異化的公民意識與反省精神,熾烈、暢快、鋒利,字字可見赤子之心,篇篇皆有千鈞之力。《野火集》所喚起的情感共鳴,不僅震撼當時,至今依然振聾發聵。

亞馬遜編輯推薦:

《野火集》久負盛名,上學讀時就很震撼,好像我的血也被龍應台的野火給點燃了一樣,跟著沸騰、熱脹,好長時間不能平靜。書中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別的感染力,文字罕見的犀利,龍先生所說的話,看似簡單平常,卻又十分深刻有道理。

現在重讀“三十周年紀念版”《野火集》,仍然感覺說的就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社會,就是我們自己。新增的部分也很值得一讀,尤其是北大的演講以及新版序言。30年了,龍應台這把燒遍華人世界的“野火”的魔力似乎歷久彌新,這應該就是龍應台文字的穿透力吧?!

——亞馬遜編輯胡三刀

媒體推薦

余光中(詩家,《鄉愁》作者):《野火集》這本書暢銷至今,足見台灣的社會與中華的文化里,有一些東西是頑固到永遠也燒不盡的。……在五四之後七十多年,龍應台竟然還得像梁啓超那樣披上啟蒙先鋒的戰袍,用直接而有力的雜文,“筆鋒常帶情感”,來揭示我們社會的病情。那筆鋒,介於胡適的理性與魯迅的感性之間……

柏楊(史家,《醜陋的中國人》作者):就像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文明和民主都是你一句我一句罵出來的。我一直深信人性,諸惡多半是社會的結構或機制出了問題,而不是哪個人要與善或好的人、事、物相互敵對,人類是可以溝通、理解、說服的對象,作家如我和龍應台,就是生來要擔任這種針砭的角色,治療這個社會。

林達(作家,《總統是靠不住的》作者):龍應台在給我們啟示。閱讀龍應台,我常常想到,刺破平靜水面的銳利冰峰,它也許只露出一角,可是,你總是可以在這水面之下,找到沉沉穩穩的一個山座。

馬家輝(學者,《鏘鏘三人行》嘉賓主持):龍應台在《野火集》序言裡說過一則錯誤的預言——“寫了《野火集》的代價大概是:這一輩子不會有人請我‘學而優則仕’出來作官了。”

楊照(作家、文學評論家和政論家): “憨膽”的龍應台,不知道那么多,也沒想那么多,大剌剌地就用一般人都聽得懂的常識語言,揭穿了體制的虛偽。

龔鵬程(台灣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原是為了提升台灣而寫的戰歌,現在看來倒像一則見證台灣衰亂的證詞,歷史在這兒開了個大玩笑。也因此,重讀《野火集》便仿佛招魂,想重新呼喚那久遭異化的公民意識與反省精神啊!

序言

我們的上一代,受戰亂和貧窮之苦,期望我們這一代溫飽安定。我們這一代溫飽安定了,但是受威權統治之苦,期望下一代在沒有恐懼、沒有控制的自由環境中成長。

今天二十歲的人,當年才出生,也真的就在我們所努力、所祈求的環境中長大了,今天和我們站在一樣的高度上,眼睛與我們平視。我好奇,當年的“幼稚園大學”,現在是什麼?

——龍應台《新的“野火”,從哪裡開始?》

名人推薦

余光中(詩家,《鄉愁》作者):《野火集》這本書暢銷至今,足見台灣的社會與中華的文化里,有一些東西是頑固到永遠也燒不盡的。……在五四之後七十多年,龍應台竟然還得像梁啓超那樣披上啟蒙先鋒的戰袍,用直接而有力的雜文,“筆鋒常帶情感”,來揭示我們社會的病情。那筆鋒,介於胡適的理性與魯迅的感性之間……

柏楊(史家,《醜陋的中國人》作者):就像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文明和民主都是你一句我一句罵出來的。我一直深信人性,諸惡多半是社會的結構或機制出了問題,而不是哪個人要與善或好的人、事、物相互敵對,人類是可以溝通、理解、說服的對象,作家如我和龍應台,就是生來要擔任這種針砭的角色,治療這個社會。

林達(作家,《總統是靠不住的》作者):龍應台在給我們啟示。閱讀龍應台,我常常想到,刺破平靜水面的銳利冰峰,它也許只露出一角,可是,你總是可以在這水面之下,找到沉沉穩穩的一個山座。

馬家輝(學者,《鏘鏘三人行》嘉賓主持):龍應台在《野火集》序言裡說過一則錯誤的預言——“寫了《野火集》的代價大概是:這一輩子不會有人請我‘學而優則仕’出來作官了。”

楊照(作家、文學評論家和政論家): “憨膽”的龍應台,不知道那么多,也沒想那么多,大剌剌地就用一般人都聽得懂的常識語言,揭穿了體制的虛偽。

龔鵬程(台灣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原是為了提升台灣而寫的戰歌,現在看來倒像一則見證台灣衰亂的證詞,歷史在這兒開了個大玩笑。也因此,重讀《野火集》便仿佛招魂,想重新呼喚那久遭異化的公民意識與反省精神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