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是《國風·召南》中的一篇,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讚美了當時淳樸的愛情。對口語、方言的使用和刻意營造音樂效果的語詞的創造運用,採用口頭語言,最完整最準確地再現女子當時的微妙心理狀態,生動而雋永。這首詩在五四運動後的白話文學、民間文學的倡導者們的熱烈的書信探討中已作了極大的肯定,也是詩經”思無邪“特點的具體表現。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野有死麕 ,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 ,吉士 誘之。

林有樸樕 ,野有死鹿。白茅純束 ,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 無感我帨兮! 無使尨 也吠!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 麕(jūn):同“麇(jūn)”,也可用“野有死麇”,獐子。比鹿小,無角。

② 白茅:草名。屬禾本科。在陰曆三四月間開白花。包:古音讀bǒu。

③ 懷春:思春,男女情慾萌動。

④ 吉士:男子的美稱。

⑤ 樸樕(sù):小木,灌木。

⑥純束:綑紮,包裹。“純”為“稇(kǔn)”的假借。

⑦舒:舒緩。脫脫(tuì):動作文雅舒緩。

⑧ 感(hàn):通假字,通:撼 ,動搖。帨(shuì):佩巾,圍腰,圍裙。

⑨尨(máng):多毛的狗。

白話譯文

翻譯一

一頭死鹿在荒野,白茅縷縷將它包。有位少女春心蕩,小伙追著來調笑。林中叢生小樹木,荒野有隻小死鹿。白茅綑紮獻給誰?有位少女顏如玉。“慢慢來啊少慌張!不要動我圍裙響!別惹狗兒叫汪汪 !”

翻譯二

野地死了香獐子,白茅包裹才得體。少女懷春心不已,美男善誘情意起。

林中樸樕無人理,野地死鹿還施禮。白茅包裹埋地里,少女如玉屬意你。

緩脫裙衣是何企,別碰腰帶對不起。莫使狗兒叫不已,少女今生跟定你。

創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稱刑措不用者四十年,這時可稱為周代的黃金時期。昭、穆以後,國勢漸衰。後來,厲王被逐,幽王被殺,平王東遷,進入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兼併,夷狄交侵,社會處於動盪不安之中。相傳中國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面貌的《詩經》,就整體而言,正是這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野有死麕》以它鮮明直面謳歌愛情的主題而顯得極其可貴。

作品鑑賞

原文賞析

主題鑑賞之一:情詩說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前兩句是起興,即用白茅把死麕包起來,表示珍惜,興起下文“有女如玉”,表示要好好愛惜。根據《易》:“老夫得其女妻。老婦得其士夫”;《國語》:“罷士無伍,罷女無家”;以及《列子》:“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和《荀子》:“婦人莫不顧得以為夫,處女莫不顧得以為士”,可知古時女子未嫁稱女,男子未娶稱士,吉為美、善之意,“吉士”為英勇的男子,與下文的“有女如玉”相對。懷春,比喻女子已到了適婚的年齡,渴望結婚。這章的意思是說有一個英勇的男子從野外用白茅把殺死的麕包起來,送給自己喜歡的女子,向她求婚。描述的是鄉村普通男女純樸的愛情。“野有死麕”說明男子的職業可能是獵人。把獵物包起來送給自己喜歡的人,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性。王先謙說:“詩人覽物起興,言雖野外之死麕,欲取而歸,亦必用白茅裹之,稍示鄭重之意” ,便是對此判斷很好的佐證。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這兩句詩是理解全詩的關鍵。《說文》把“樸樕”理解為一種有心的小木條,可燃燒。“有女如玉”形容女子正處二八年華、潔白無暇。“白茅純束,有女如玉”意為用白茅把樸樕這種小木和死鹿包起來,送給潔白無瑕的女子,代表家庭生活的開始, 即吉士向女子求婚。一些學者認為“有女如玉”是女子的品德高尚的意義,如鄭箋:“樸樕之中及野有死鹿,皆可以白茅裹束以為禮,廣可用之物。如玉者,取其堅而潔白。”即是將“玉”字作“堅而潔白”解。王先謙說:“言林有樸樕,僅供樵薪之需,野有死鹿,亦非貴重之物,然我取以歸,亦須以白茅總聚而束之,防其墜失。今有女如無瑕之玉,顧不思自愛乎?” ,就是說,即使是鹿肉這樣不是很貴重的東西也要用白茅包起來,何況是一個想無暇的美玉一樣的女子,只是不自愛嗎?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說文》:“舒,緩也。感,動人心。帨,佩巾也。”“脫”通“女兌”,《說文》:“女兌,好也”,聯繫上文,可知吉士希望能和女子早行夫婦之禮,符合戀愛中男子的心理特徵。女子則比較理性,考慮比較周全,希望男子不要著急,從容遲緩些,不要動掀動她的佩巾,不要驚動她家裡的狗,把一幅青年男女戀愛的畫面展現得淋漓盡致, 反映了西周社會純樸的人情動態。學者對這句詩的理解並沒有很大的偏差,都是理解為女子希望男子注意形象,瀟灑舒緩,擇日到女子家提親,而不是草率而成。

清代學者姚際恆認為:“此篇是山野之民相與及時為昏姻之詩。” 吉士是一位獵人,他用自己的獵物向女子求婚,是鄉村適婚男女的自然行為:“女懷,士誘,言及時也;吉士,玉女,言相當也。定情之夕,女屬其舒徐而無使帨感、犬吠,亦情慾之感所不諱也歟?” 這個看法得到近代學者的回響,《詩經直解》提到了:“《野有死麕》,無疑為男女戀愛之時,其詞若出女歌手。其男為吉士,為獵者,蓋屬於當時社會上所謂士之一階層。” 《詩經注析》也說:“這是描寫一對青年男女戀愛的詩。男的是一位獵人,他在郊外叢林裡遇見了一位溫柔如玉的少女,就把獵來的小鹿、砍來的木柴用潔白的茅草捆起來作為禮物。終於獲得了愛情。” 從全詩來看,這各說法比較合理,符合社會實際。《野有死麕》創作於西周初期,封建制度尚未確立,男女之間並無“禮”之大防,民風淳樸,男女率性而為,理解此詩,必須結合此背景。

綜上所述, 這首詩實際上是一首情詩,青年男女約會,男子著急想成夫婦之禮,女子委婉拒絕之詞,並不是“惡無禮”之詩,更不是賢士“拒招隱”之詞,體現了西周社會青年男女樸素自然的愛情。

主題鑑賞之二:厭惡無禮說

漢代《毛詩序》首先提出:“野有死麕,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 漢代的統治者把詩當作政治倫理教材,為統治者教化人民而服務,因此《毛詩序》對《詩經》的闡釋是一種政治教化與功利目的的視域。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說道:“韓說曰:‘平王東遷,諸侯侮法男女失官昏之禮,《野麕》之刺興焉’”。 隱晦的指出這首詩是諷刺東周諸侯國的淫亂失禮。而東漢鄭玄《毛詩傳箋》對“無禮”作了更明確的解說:“無禮者,為不由媒妁,雁幣不至,劫脅以成昏。謂紂之世。” 意思是這首詩描述的是召南之地一位女子對一位男子無禮粗魯行為的抵抗,從而體現出召南之地受到了文王的教化。故漢代統治者單純的以政教作用的視域來解讀文本,未免有些牽強附會。

而在宋朝的疑古之風下,歐陽修《詩本義》隨之產生。他說:“紂時男女淫奔以成風俗,惟周人被文王之化者能知廉恥,而惡其無禮,故見其男女之相誘而淫亂者,惡之曰:‘彼野有死麕之肉,汝尚可以食之,故愛惜而包以白茅之潔,不使為物所污,奈何彼女懷春,吉士遂誘而污以非禮?吉士猶然,強暴之男可知矣。其次言樸樕之木猶可用以為薪,死鹿猶束以白茅而不污,二物微賤者猶然,況有女而如玉乎?豈不可惜而以非禮污之?其卒章遂道其淫奔之狀曰:汝無疾走,無動我佩,無驚我狗吠。彼奔未必能動我佩,蓋惡而遠卻之之辭。’” 他反對以禮解詩,大膽懷疑,指出該詩描寫了男女間淫邪的行為,有違大道。後來朱熹以及他的弟子王柏和一些之後的學者也持有這種觀點。

主題鑑賞之三:“拒招隱”說

清代的方玉潤論詩頗具批判精神,他首先對歷史上諸說,如“惡無禮”說、“淫詩”說等逐一辨駁,然後提出了自己的新見:愚意此必高人逸士抱璞懷貞,不肯出而用世,故託言以謝當世求才之賢也。意若曰,惟野有死麕,故白茅得以包之。惟有女懷春,故吉士得而誘之。今也“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矣,然“白茅”則“純束”也,而誰其包之?“有女如玉”,質本無暇也,而誰能玷之?爾吉士縱慾誘我,我其能禁爾以無誘我哉?亦惟望爾入山招隱時,姑徐徐以雲來,勿勞我衣冠,勿引我吠尨,不至使山中猿鶴共相驚訝也云爾。吾亦將去此而他適矣。此詩意極深而詞又甚婉,故使讀者猝難領會。未敢自信能窺詩旨,要之,循章會意,其大要亦不甚相遠也。 方氏將此詩闡釋為一位高人逸士拒絕出山為官,並婉言謝絕當世求賢的人。方玉潤“受到姚際恆《詩經通論》的影響,在自序中說:‘循文按義’,‘推原詩人始意’,‘不顧《序》,不顧《傳》,亦不顧《論》,惟其是者從而非者止’。書名為《詩經原始》,就是不滿於流行的附會曲解,從詩的本義探究詩的原始意義。” 因此方玉潤的讀解顯示出了獨特的視域,為研讀詩經提供了一個新的突破視角。

名家點評

王質《詩總聞》:“女至春而思有所歸,吉士以禮通情,而思有所耦,人道之常。或以懷春為淫,誘為詭;若爾,安得為吉士?吉士所求必貞女,下所謂如玉也”;“尋詩,時亦正,禮亦正,男女俱無可譏者。舊說以為不由媒妁,誘道也。所謂道,即媒妁也,以為不以雁幣,雖定禮有成式,亦當隨家豐儉,夫禮惟其稱而。此即禮也。”

禮記祭統篇:“‘既內自盡,又外求助昏禮是也’,故國君取夫人之辭曰:‘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廟社稷’,此求助之本也。”

衛宏《毛詩序》:“野有死麕,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

陳奐:“樸樕為小木,猶扶蘇為大木。皆疊韻連綿字,小木以喻殺禮,凡漢唐風綢繆篇:綢繆,束薪。傳綢繆猶纏綿也,男女待禮而成,若薪芻待人事而後束也。彼詩以束薪為喻,此詩之上章云:‘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謂禮也,昏禮用鹿,殺禮可用麕。雲德如玉,言女德如玉德也。

朱熹:“言以樸樕藉死鹿,束以白茅,而誘此玉之女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