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37年,我國會計學之父、會計界泰斗潘序倫先生在上海創辦立信學校。
1941年抗戰爆發時由上海內遷重慶續辦時定名重慶市立信會計學校。
1984年5月,經財政部和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重慶市立信會計學校,為全日制公辦中等專業學校。
1991年,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遷入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重慶財政管理幹部學校合併,由重慶市財政局直接主管和領導。
1998年2月,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重慶財政學校”。
2001年9月,經重慶市財政局批准將重慶市中華會計函授學校併入重慶財政學校,形成“三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即:重慶財政學校、重慶財政幹部管理學校、重慶市中華會計函授學校。
2002年2月,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重慶財政管理幹部學校更名為重慶市財政會計人員教育中心。
2006年4月,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為省部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2010年12月,在重慶市財政局黨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下,備受關注、投資近3億元的重慶財政學校新校區落成。
2011年1月,重慶財政學校辦公地址從南岸區遷入北部新區金渝大道湖霞街6號。
辦學理念
學校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教育三個面向,以“發展、管理、改革”為主線,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成”的立信精髓和優良辦學傳統,汲取先進辦學思想,堅持“科研興教、質量立校、全面育人、突出特色”的辦學思路,以“誠信、團結、勤學、愛國”為校訓。堅持加強師德、師能、師風、校風、學風建設,提出了“讓學生安心、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工作目標,打造“優秀學生的愛心家園”、“為新重慶建設培養有用之才的搖籃”。
辦學模式
長短結合——學校在招收全日制中專生的同時,還舉辦了各類短期職業培訓。一是依託重慶市財政局主管的優勢,舉辦了市財政局各處室業務培訓、各區縣財政幹部培訓以及各類社會會計類培訓班等;二是積極聯繫市人力社保局、市信息產業局、市秘書協會等,設立重慶市職稱考試考點、全國秘書資格考點、計算機高新技術職業資格鑑定站、農村勞動力轉移定點單位等並進行相關職業培訓。
上下並舉——“上”是指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與高等院校的高層次辦學優勢相結合,聯合舉辦成人大專、本科國民教育。 “下”是指憑藉重慶市中華會計函授學校的分校(站)輻射全市40個區(縣),幫助當地財政系統幹部及社會人員完成大專、本科學習和會計繼續教育,提高了他們的業務素質,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左右聯動——學校圍繞重慶建設西部金融中心、離岸結算中心等發展態勢,緊緊把握地處兩江新區核心的區位優勢,積極與重慶市各類大中型企業以及銀行系統、保稅港區、軌道交通系統等建立了良好的就業合作關係,實現了人才培養與企業的對接,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前景。
一體兩翼
職業教育—— 學校堅持“市場為導向,就業為目標”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圍繞重慶建設西部金融中心、離岸結算中心以及全國最大雲計算中心的發展態勢,積極採取“產教結合”的靈活辦學模式,開設有會計電算化、財務會計、出納實務和金融事務等專業,積極與高校合作,共同舉辦大專、本科學歷國民教育,幫助學生能力與學歷的全面提升的同時,對每個畢業學生採取一對一精細化就業管理,保證學生100%順利就業,解除了學生和家長的後顧之憂。
幹部教育—— 2002年2月,重慶財政管理幹部學校更名為重慶市財政會計人員教育中心後,財政幹部教育工作被賦予新的內容。為落實市財政局關於大規模培訓幹部、大幅度提高幹部素質的教育培訓計畫,建有150餘間學員公寓、10餘間會議室、環境優雅、設施完備的全新教育中心在今年即將落成,將為財政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和提供充分的保障,共同掀開我市財政幹部教育工作的新篇章。
會計函校—— 重慶市中華會計函授學校創建於1986年,秉持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會計改革服務的理念,積極開展各層次學歷教育和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等各類短期培訓,形成學歷教育和短期培訓為一體的財會人才綜合培訓基地。 根據財政部統一要求,函校近年來不斷調整工作重心。在財政部中華會計函授學校和市財政局基財處、會計處的指導下,積極開展農村財會人員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工作和組織實施鄉鎮財政幹部培訓工作。通過培訓深入宣傳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方針,提升鄉鎮財政幹部和村幹部的能力素質,促進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服務於“三農”,服務於財政“兩基”建設。
財政學校是一所社會信譽好,學生滿意,家長放心,教育質量高,就業率高的好學校,年年受教委,市財政局表彰的優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