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靈鷲山說法圖

釋迦牟尼靈鷲山說法圖

《釋迦牟尼靈鷲山說法圖》(一說是《涼州[中國古代地名]瑞像》),是來自敦煌的一幅巨型刺繡畫,高241厘米、寬159厘米,被認定製作於唐代,約八世紀左右。這是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這件巨幅刺繡是英籍匈牙利探險家與學者斯坦在第二次中亞遠征(1906-1908年)之後,於1919年入藏大英博物館。

基本信息

文物簡介

釋迦牟尼靈鷲山說法圖(局部)釋迦牟尼靈鷲山說法圖(局部)
巨型刺繡畫,長方形,表現的是釋迦牟尼靈鷲山說法的場景。為使刺繡牢固,使用了兩層繡地——本色絹背襯以本色麻布。繡品中主要使用了自北朝自盛唐間十分流行的劈針針法,但大多數針腳較長,約在0.8-1.0cm左右,應該是介於劈針和平針之間的過渡期。因此,這件繡品的年代不會太晚。繡品中心是釋迦牟尼的形象,他站在斑駁的岩石之前,這些岩石代表的正是靈鷲山。釋迦牟尼身披紅色袈裟,坦露右肩,赤腳立於蓮座之上,蓮座兩側各有一白色獅子,他的身後有背光和頭光裝飾,右手筆直指向地面,左手在胸前提起袈裟,這是在這類場景中經常出現的姿勢。其頭部上方則是一藍色華蓋,華蓋兩側各有一飛天形象。釋迦牟尼兩側各有一佛弟子和菩薩,均是赤腳立於蓮座之上的形象,菩薩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但佛弟子除了頭部之外,身體的其餘部分均已缺失。繡品的右下方跪著四個男供養人,其中一人為和尚裝扮,另外三人則均頭戴黑色幞頭,身穿藍色圓領袍,身後是一個站立的男性侍者;左下方是則跪有四個女供養人,頭梳髮髻,身穿窄繡襦,外罩半臂,身系各色長裙,有的披有披帛,一婦女身旁還跪有一男童,他的尺寸特別小,她們身後站立著一個身穿袍服的侍女。供養人身旁的題記上繡有“義明供養”、“一心供養”等字,但多已湮滅不可辨認。

文物特色

這件作品最奇妙的地方在於,當你遠看的時候它就像一幅畫,而走近細看的時候才會發現這原來是一件刺繡。非常細密的針線,採用了不同顏色的絲線織成,作品中的針線朝著不同的方向,還有一些地方帶著鏇轉的針線繡法。輪廓的部分採用了黑色的針腳,這樣看起來就像水墨畫一樣。

文物修復

由於刺繡畫曾長期疊放在藏經洞中,兩尊菩薩的像已經有部分破損。主尊釋迦牟尼保存尚完好,破損嚴重的,是兩尊菩薩背後只露出半身的兩尊弟子像。
1908-1912年間,它曾被一位來自英國皇家刺繡學院的小姐E.A.Winter修復過。她花了兩個多月時間去小心縫合一些毀損嚴重的部位。1912年,斯坦因在《中國沙漠中的遺址》(RuinsofdesertCathay)一書中記載了修復經歷記錄,並稱這件刺繡作品“鮮亮而閃耀”,但也說道刺繡的“嚴重損毀”是一大遺憾。
2017年,大英博物館對《釋迦牟尼靈鷲山說法圖》做一些必要的修復,並將修復過程製作成視頻“修復‘靈鷲山’”(ConservingVulturePeak),每周播出。

文物爭議

涼州瑞像圖(局部)涼州瑞像圖(局部)
關於這一巨幅刺繡的內容目前有兩種觀點:一是這是在靈鷲山講道的釋迦牟尼佛,佛像是在岩石的邊緣出現的。而另有些人則認為這是涼州佛的圖像,而這尊佛是出現在一座石窟中的,結合這由畫像的供養人題記內容,這一畫像應當是《涼州瑞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