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

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吸收能量而共振的原理。

醫用磁共振成像原理很複雜,建議參考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醫學影像學專業《影像設備學》的相關章節和考察中西遠大科技。
簡單歸納為:
用特定頻率的射頻脈衝RF進行激發氫質子,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發生了磁共振現象。停止發射射頻脈衝,則被激發的氫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釋放出來,其相位和能級都恢復到激發前的狀態。這一恢復過程稱為弛豫過程(relax),而恢復到原來平衡狀態所需的時間則稱之為弛豫時間。
有兩種弛豫時間,一種是自鏇-晶格弛豫時間(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又稱縱向弛豫時間(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鏇核把吸收的能傳給周圍晶格所需要的時間,也是90°射頻脈衝質子由縱向磁化轉到橫向磁化之後再恢復到縱向磁化激發前狀態所需時間,稱t1。另一種是自鏇-自鏇弛豫時間(spin-spin relaxation time),又稱橫向弛豫時間(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反映橫向磁化衰減、喪失的過程,也即是橫向磁化所維持的時間,稱t2。
人體不同器官的正常組織與病理組織的t1是相對固定的,而且它們之間有一定的差別,t2也是如此(表1-5-1a、b)。這種組織間弛豫時間上的差別,是MRI的成像基礎.
一般的MRI報告片有兩種圖像t1加權像(t1wI)和t2加權像(t2wI),前者一般反映器官的形態,後者反映病理組織(水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