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白背酸藤、通天霸、炮子藤、透地龍、雞母酸、酸醋木、海底龍、入地龍
入藥部位
枝葉或根。
性味
味酸、澀,性涼。
歸經
歸心、脾經。
功效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
主治
咽喉紅腫,齒齦出血,痢疾,泄瀉,瘡癤潰瘍,皮膚瘙癢,痔瘡腫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小兒頭癬:酸藤木根1.5g,水煎濃湯,溫洗患處,每日洗兩次。連洗3日。《常用中草藥識別與套用》
2、治脫肛,子宮下垂:酸藤木根30g,紅蓖麻根15g,勒魯根(露兜樹根)25g,雞肉適量,共煲服。《常用中草藥識別與套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含漱。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淨,切段,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酸藤子,又名酸果藤。攀援灌木或藤本,稀小灌木,長1-3m。葉互生;葉柄長5-8mm;葉片堅紙質,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3-4cm,寬1-1.5cm,稀長達7cm,寬2.5cm,先端圓形、鈍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背面常有薄白粉,中脈隆起,側脈不明顯。總狀花序,腋生或側生,生於前年無葉枝上,長3-8mm,被細微柔毛,有花3-8朵,基部具1-2輪苞片;花梗長約1.5mm,有時被微柔毛,小苞片鑽形或長圓形,具緣毛,通常無腺點;花4數,長約2mm;花萼基部連合達1/2和1/3,萼片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急尖,具腺點;花瓣白色或帶黃色,分離,卵形或長圓形,先端圓形或鈍,長約2mm,具緣毛,裡面密被乳頭狀突起,具腺點;雄蕊在雌花中退化,在雄花中略超出花瓣,基部與花瓣合生,花絲挺直,花葯背部具腺點;雌蕊在雄花中退化,在雌花中較花瓣略長,子房瓶形,花柱細長,柱頭扁平或幾成盾狀。果球形,直徑約5mm,腺點不明顯。花期12月至翌年3月,果期4-6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1800m的草叢、灌叢或林下。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葉片多捲曲,展平後呈倒卵形至橢圓形,長3-5.5cm,寬1-2.5cm,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側脈不明顯。葉柄短,長5-8mm。有時可見小枝細圓柱形,長短不一,紫褐色。氣微,味酸。
藥理作用
消炎作用。
相關論述
《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去毒消腫。”“根治閉經;鮮葉:搗取汁外搽治皮膚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