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簡介
酉溪河上游分二支,東支源於觀土地,源頭有被譽為“川東西子湖”的翠湖,西支源於涼水井。二支相匯後南流經白岩店後入岳池縣境,續南流,經鋪芽鄉後入大高灘水庫,再南流,經酉溪鎮後折向西流,經西板鄉後又折向南流,經坪灘鄉至保華鄉的牛市壩子匯入嘉陵江。相傳,1758年(清乾隆五十年),酉溪鎮有座老廟,廟側有一溪灘,流水不息,每到酉時人靜,水聲特大,故名酉溪鎮,河以鎮名,稱酉溪河。酉溪河河系發育,支流眾多,共有支流15條,較大支流有漢山罐溝、石龍溝、龍孔河、淨石溝等支溝。
據四川省水利電力廳《嘉陵江志》資料,酉溪河多年平均流量2.99立方米每秒,年徑流總量9430萬立方米,流域年平均徑流深304mm。徑流主要產生
於降水,並受降水規律的支配,主要集中在汛期,洪枯變幅大,酉溪河上游雙河口最枯流量僅0.5立方米每秒,中游葉苗灘處最枯流量為0.4立方米每秒。徑流在年際間變化也較大。流域內地下水資源不豐富,多為淺層孔隙水和裂隙水,水質較好,可作人畜飲用水源。流域內由於水資源時空分配不均,且缺乏調節。
流域地況
酉溪河流域地處四川盆地中東部,地形以淺丘為主,深丘次之,海拔高度多為350m~500m,其相對高度為20m~100m;地形較平緩,受水流長期切割侵蝕,丘陵多呈方山狀,現已闢為梯田梯地,墾植率高,農耕發達。平壩零星分布在西河下遊河谷沿岩低山分布在酉溪河上游東北部,系金城山余脈,石馬山海拔774m,為酉溪河流域最高處。
流域內四季分明,雨量豐富,冬暖夏熱年平均氣溫17℃,1月均溫6.2℃,月均溫27.4℃,≥10℃活動積溫5375℃,無霜期316天。年平均降水量毫1026米,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流域內主要災害性氣候有春早及伏旱,尤以伏旱為重,可連續60~80天。此外,冬季初春時有低溫寒潮,夏季多暴雨大風,秋季多綿雨,局部地區還有冰雹襲擊。
酉溪河流域,以岳池縣為主,總人口約40萬人,總耕地約25萬畝,農作物以糧食為主,主產水稻,次為小麥、玉米、紅酋、豆類。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木有油菜、花生、芝麻、甘蔗、西瓜、生薑、蠶桑、茶葉、柑桔、油桐、藥材等。兩河下游酉溪、坪灘等地的柑桔質地優良,土特產還有冬菜,清香嫩脆,為調味佳品。森林主要分布在上游低山區,主要樹種有柏樹、馬尾松、按樹等。礦產資源有石油、鹽滷和天然氣。
流域歷史
流域內由於水資源時空分配不均,且缺乏調節徑流的骨幹水利設施,故歷史上水旱災害頻繁。據《岳池縣誌》記載1528年(明嘉靖七年)、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1840年(道光二十年)、1856年(鹹豐元年)、1911年(同治十年)、1933年(民國22年)、1936年(民國25年)、1937年(民國26年)、1940年(民國29年、1943年(民國32年),流域內均有大的乾旱發生,尤以1936~1937年的“丙丁大天干”為巨。民間流傳的民謠曰“丙子丁丑年,連年大天干,田土無收成,十家九無煙。壯者去逃荒,老弱喊蒼天。百姓求下雨,糧戶買大田。天早千家愁,官紳樂無邊”,就是當年災情的真實寫照。《岳池縣誌》記載的流域內大的洪澇災害有:1910年(清宣統二年)“酉溪河上游洪水猛漲,下游的西板場碎遭水災,洪水高出街面約六市尺,淹沒民房一百五戶,損失慘重”。1926年(民國15年)“七月二日,酉溪河洪水猛漲,,西板場街道進水,高出街面約六市尺,沖走瓦房十二間,淹死女四人、男一人”。1935年(民國24年)“酉溪河洪水泛發,沿河流兩岸農作物被沖刷,損失嚴重,下游坪灘場被淹,坪灘大橋封洞,街道上能行船,持續三天始退,損失嚴重“。1947年(民國36年)“酉溪河水猛漲,下游的西板場民房被淹沒,損失嚴重,並沖走幾人”。
流域內水資源開發歷史久遠,厲代有識之士,尚重視興修水利造福於民。清嘉慶年間,董淳任岳池縣令時,倡導民眾,“以潞蓄水,相溪築堰,資灌溉而救潦旱也”。在他的倡導下,流域內興修了一批土塘土堰,對杭早減災發展農業起到一定作用。1941年(民國30年)岳池縣國民代表大會曾制定《岳池縣水利建設與國民福利章程》規定“溪澗節節築堰,區鄉每保一年挖塘一至二口”,“水力可資利用之處,辦水力站碾米,以資民生”,但基本上是一紙空文,未能付諸實施。
建國後,流域內制定了水利建設新的藍圖。20世紀50年代制定的《岳池縣水利規劃》稱,清溪河、酉溪河上游深丘河谷,下游淺丘帶壩,採取自流和提灌相結合的方式。以大高灘、萬家溝兩座中型水庫為骨幹蓄水工程,配合兩河流域內的其它小型蓄水工程、提水工程,解決流域內的農田灌溉問題並按這一規劃逐步付諸實施。
水力開發
酉溪河流域於1962年建成了最早的電力提水工程—牛廠蓋電灌站,站址位於岳池縣郭家鄉太平寨牛廠蓋,從大高灘水庫分兩級提水,總揚程41m,控灌面積0.92萬畝。1963~1965年,酉溪河流域大搞電力提灌,先後建成寇家壩、三星寨等31處電灌站群,總裝機43台,總容量1337KW,控灌面積約2萬畝。
酉溪河水能資源開發自50年代後期始,至1965年底,已建成四級電站第一級大高灘電站,為大高灘水庫壩後電站,2X320kw裝機,設計水頭25m,引用流量3.2立方米每秒,1963年建成;1979年又在水庫右放水洞興建電站,裝機1X320KW;第二級上苗灘電站,系低壩引水式,設計水頭27m,引用流量2.5立方米每秒,裝機2X250KW,建成於1960年。第三級雷伯孔電站,亦為低壩引水式,設計水頭14米,引用流量2.9立方米每秒,裝機2X160kW,1964年建成第四級高低坑電站,仍為低壩引水,設計水頭47米,引用流量5.1立方米每秒,裝機2X800KW,1965年建成。四級電站總利用水頭113米,占總落差148.1米的76%,總裝機3380KW。由於大高灘水庫作為龍頭水庫,發電水量有較大的保證,發電效益良好。
大高灘水庫是酉溪河上的骨幹蓄水工程,位於岳池縣興隆鎮第六村大高灘河段上,故名。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32K㎡,總庫容376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946萬立方米。大壩為均質水力大壩,大壩最高36M;溢洪道位於大壩右側山址處,最大泄洪量792立方米每秒;放水洞分設大壩左右兩端,放水流量3.5立方米每秒、3.0立方米每秒。洞後各建電站一處,左洞出口電站裝機2X320KW,右洞出口電站裝機1X320KW。庫水發電後進入渠道灌溉農田。樞紐工程於1959年10月開工,1960年8月基本建成,1963~1965年對溢洪道進行擴建。大高灘水庫的配套工程經歷10年曲折,1964年貫徹以機電提灌為主的方針,在酉溪河流域修建電力提灌站31處,經實踐考驗嚴重乾旱時缺水少電,灌溉難以保證。1970年以後改為自流灌溉方案,先後建成右乾渠27.3KM、左乾渠20km、上乾渠15.3km,三條幹渠總長62.6km,共配套支渠22條,總長130km。該水庫設計灌溉面積8.0萬畝,1982年“三查三定”時,有效灌溉面積已達6.69萬畝。水庫還向兩座壩後電站及酉溪河上的三個梯級電站供水,並利用2300畝水面養魚,利用管護範圍內的土種植廣柑,取得良好的綜合效益。
沉船事件
2006年3月15日12時50分,岳池縣酉溪鎮酉溪河一非營運貨船載客48人,由酉溪場鎮向大高灘水庫方向行駛,駛至酉溪鎮酉興路老國稅分局處發生沉船事故。在這個特大沉船事故中42人遇難,6人獲救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