酇陽鄉

酇陽鄉

永城市酇陽鎮位於永城市部,是 河南省造林綠化“十佳鄉”,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範鄉,商丘市“三無鄉鎮”,全鄉共轄30個行政村,總人口4.9萬人,耕地面積6.3萬畝,是典型的農業大鄉,經濟發展強鄉。

基本信息

概況

永城市酇陽鎮位於永城市部,南臨311國道,豫S325省道和太麻公路呈“十”字型貫穿全境,交通便利,區位優越,通訊發達,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是目前豫東最大的食用菌和優質棉生產基地。
河南省永城市酇陽鎮

經濟優勢

酇陽鎮是河南省造林綠化“十佳鄉”,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範鄉,商丘市“三無鄉鎮”,全鄉共轄30個行政村,總人口4.9萬人,耕地面積6.3萬畝,是典型的農業大鄉,經濟發展強鄉,鄉村公路通車裡程65公里,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得天獨厚。
近年來,酇陽鄉黨委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做強工業,調優農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團結帶領全鄉人民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地方特色,艱苦奮鬥,負重拼搏,使全鄉經濟建設持續、健康、快速增長,社會事業有了較大發展,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鄉域經濟和集鎮基礎建設發生了很大變化,集鎮規劃和基礎設施已具規模,社會公益事業日益完善,為撤鄉設鎮奠定了堅實基礎。

行政劃分

鎮政府駐酇北村。2002年底,轄30個村(酇南、酇北、酇西、常莊、盛樓、吳莊、母閣、牌坊、喬霍樓、樊莊、宋莊、喬樓、崔莊、練樓、代營、陳閣、李莊、楊莊、翟樓、馬樓、張線莊、六灣、陳樓、王樓、柳元、蔡集、孟橋、油坊、劉莊、黃盆廠),225個村民組,112個自然村。

歷史沿革

1959年建酇陽公社,1961年設區,1968年復改公社,1984年改鄉。2012年撤鄉設鎮,1997年面積69.9平方千米,人口4.7萬,轄酇西、酇北、聖樓、常莊、吳莊、母閣、牌坊、樊莊、喬樓、宋莊、練樓、陳閣、崔莊、喬霍樓、楊莊、翟樓、線莊、馬樓、元灣、陳樓、油坊、孟橋、劉莊、丁柳元、蔡集、代營、王樓、黃盆廠、酇南、馬樓30個行政村。

酇陽在宋代是跨隋唐大運河兩岸而成集鎮的。北宋日本僧人成尋在一本運河遊記中,寫酇陽有兩座大運河橋,這兩座大橋相隔三百米,店鋪林立。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蔡襄寫有《酇陽行》長篇敘事詩。大詩人蘇轍寫有酇陽的詩。酇陽塔雖然倒掉了,消失了,但從其使用的古磚塊來看,應始建於北宋年代,和永城崇法寺塔建造時間接近。大運河在北宋給永城經濟帶來空前繁榮,這是當時寺廟繁華,能夠造塔的經濟基礎。

重要事件

一、永城市酇陽鎮招商引資做到“三個強化”

一.是強化招商認識,繼續加熱升溫。該鎮在招商認識上始終做到思想不松、精力不散、力度不減,目標高壓力、措施全方位、獎懲嚴標準,始終保持對招商引資工作的一股韌勁、一股熱潮。 二.是強化招商責任,加壓驅動。針對招商引資目標,該鎮以鎮招商引資獎勵意見為考核標準,責任招商,獎懲結合。全鎮上下不斷拓寬招商渠道,定期召開招商引資碰頭會,明確方向,突出重點,促使人人身上有任務、個個肩上有壓力。 三.是強化招商方式,加快進度。重點圍繞已引進落戶的企業,利用這些客商路子多、聯繫廣、易溝通等優勢,開展以商招商、以企招商,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只要有一絲投資合作意向,該鎮黨委、政府就會全力跟進服務,爭取跟蹤一個項目,就落實一個項目;簽訂一份協定,就督辦到位併力爭簽成一份正式契約,確保使招商引資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目前,該鎮2012年重點招商項目,總投資達4.5億元,占地面積60畝的永城市施倍得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廠房和車間建設基本完工,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完善,近期將投入生產運營。

二、永城市酇陽鎮引導民企參與新農村建設

永城市酇陽鎮統戰部門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推動全鄉光彩事業不斷發展。
市領導為永城市酇陽鎮溫馨家園奠基

該鎮黨委制訂方案,把民營企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有序推進。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開展了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優秀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教育、“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教育活動,發出了參與新農村建設倡議書。積極組織發動民營企業參與全鄉新農村示範建設,開展了“民企幫村”活動。目前,全鄉已有12個企業採取產業拉動、項目帶動、就業互動、光彩促動等形式對12個村實施了幫扶,累計投入資金26萬元,受益民眾達1.5萬人。

三、永城市酇陽鎮多措並舉加快土地流轉步伐

為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現代農業科學化、商品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近年來,酇陽鎮黨委、政府圍繞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積極推進土地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工作思路。堅持把推進土地流轉,實現主導產業規模經營作為推進“三農”工作的有力抓手,大力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發展現代農業,把土地流轉與新農村社區建設相結合、與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相結合,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遵循“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積極探索土地規模經營模式,穩步推進土地健康有序流轉。截至目前,全鎮完成土地流轉面積8000餘畝,涉及十多個行政村,初步形成了蔬菜、藥材、養殖、加工等5個基地,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20多家,有效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有力地推進了我鎮土地流轉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是加強領導,明確責任。成立以鎮長為組長、分管副職為副組長、其他班子成員和相關站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辦公室,負責全鎮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指導工作,出台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考核辦法,把土地流轉工作納入對各管區,各村的重點考核內容,並作為年底評選先進個人、先進黨支部的重要條件,獎優罰劣,形成上下一致、合力推進的良好態勢。
二)是搞好宣傳,引導流轉。土地制度的每項改革措施,都會引起農民的極大關注。通過搞好宣傳和引導,向農民宣傳土地流轉的優越性,幫他們算清收入帳,讓農民充分認識到,土地流轉是市場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要條件。同時積極引導農民進行探索性示範試點,讓農民看到流轉的好處之後因勢利導地推廣。
三)是把握重點,規範運作。就是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以農戶自願、有償流轉、確認地權、戶戶簽字為原則,實行自願有償流轉。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始終不搞強迫命令,完全在農戶自願的基礎上開展好流轉工作。凡是願意流轉的,都與農戶簽訂好土地流轉協定書,在協商成功後,雙方嚴格規範操作,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簽訂了土地流轉契約。契約內容涉及流轉的地塊、期限、形式、租金等,明確規定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並規定流轉土地只能用於農業生產,不能改作其他用途做到可以隨時復原,將農田交還到農戶手中,此舉使被流轉農戶較為滿意。
四)試點先行,逐步推進。土地流轉不得改變土地的使用性質,必須遵循“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酇陽鎮通過試點先行,讓農民真真切切看到好處、得到實惠。通過全面考察和反覆論證,選定經濟基礎較好、地理條件較優的李莊村作為先行試點。通過招商引資和哈鑫藥業簽訂了土地承包契約,流轉土地3000餘畝,成立了百科藥材種植合作社,為該村民眾提供了500人的就業崗位,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體系,至此一項村民人均年淨收入增加500元。並實現了當年發包、當年收益,消除了疑慮,提高了幹勁。並輻射和帶動周邊村農民走上土地流轉的道路,盛樓村民眾范國銀利用多年從事蔬菜種植經驗優勢,承包土地1000餘畝,成立了國銀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該基地種植的優質土豆、水果蘿蔔遠銷我國東北地區和韓國,成為我鎮目前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並帶動全鎮有條件的村(如凡莊、宋莊、崔莊等多個村)大力推廣施行,較好推進了土地流轉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