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鄶[ 鄶 ]
拼音:kuài
繁體:鄶
部首:阝
部首筆劃:3
字意五行:木
簡體筆劃:8
台灣筆劃:未知
康熙筆劃:20
拼音輸入:kuai
五筆輸入:WFCB
吉凶寓意:凶
筆順:撇捺橫橫折捺折豎
詳細解釋
鄶
(1)
鄶
kuài
(2)
中國周朝國名 [Kuai state]
鄶,祝融之後,妘姓所封澮洧之間,鄭滅之。從邑,會聲。――《說文》
(3)
公元前769年為鄭所滅,在今河南密縣東北。如:鄶下(鄶下無譏。言其微不足道)
(4)
姓
鄶
(鄶)
kuàiㄎㄨㄞˋ
(1)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密縣東北。
(2)
姓。
鄭碼:ODZY,U:90D0,GBK:DBA6
筆畫數:8,部首:阝,筆順編號:34115452
康熙字典解釋
【酉集下】【邑字部】 康熙筆劃:20 部外筆劃:13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外切,音檜。國名。【說文】祝融之後,妘姓所封,在溱、洧之閒,鄭武公滅之。【左傳·僖三十三年】鄭文夫人斂而葬之鄶城之下。【注】鄶城,故鄶國,在滎陽密縣東北。通作檜。【詩·檜風注】檜,國名。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今之鄭州,卽其地也。又姓。【集韻】宋有鄶士隆。
姓氏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妘姓,出自 顓頊帝之孫 祝融氏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 封邑名稱為氏。
據《連山氏 祝融、炎黃子孫姓氏起源族譜世系》記載, 顓頊帝之孫 祝融約在公元前2125年建都於鄶(今河南 新密 曲梁鄉大樊莊村溱水東岸古城寨)。
其第二代後裔約在公元前2093年有因居邑名稱而為姓氏者,分衍有 祝融氏、鄶氏,後再分衍有祝氏、融氏。
其第三代後裔即典(太典),亦稱烈山氏,將都城遷往烈山(今河南 密縣南部、湖北 隨州 曾都區 厲山鎮九龍山烈山),分衍有厲山氏,後遷厲山(今山東 菏澤厲山),後再分衍有烈氏、列氏、厲氏、歷氏。
其第四代後裔即 少典,亦稱公孫氏。母親即為蟜氏女 安登,又稱 任姒, 厲山氏,姜姓,後遷往姜水(今陝西岐山橫水河、寶雞一帶),在公元前2027年生長子即 炎帝神農氏,後生次子 少典氏。
其第五代後裔即石年,奔水氏聽為妃,尊盧氏之女為妾,分衍有勖其氏。
其第六代後裔即臨魁,分衍有堇氏、權氏、不浩氏、 端氏、女娃氏、邛氏、柱氏、起我氏、巨駓氏
其第七代後裔即 承雲,分衍有伊氏、宛氏、陳氏、倉氏、神氏、農氏、耆氏、慶甲氏、衡氏、芒昧氏。
其第八代後裔即明,分衍有監氏、夷栗氏。
其第九代後裔即宜,為越南開國之君,分衍有谷氏、伯堅氏、節氏。
其第十代後裔即來,分衍有赫胡氏
其第十一代後裔即裹,分衍有封胥氏。
其第十一代後裔即封胥,為赫胡氏之子,妣 女娥氏。
其第十二代後裔即依盧,妣九方氏。
其第十三代後裔即啟昆,妣有蟜氏附寶,北遷於有熊(今河南、山東間熊耳山),分衍有有熊氏。
其第十四代後裔即 黃帝,亦稱有熊氏、軒轅氏,元妃西陵氏 嫘祖,二妃 方雷氏女節……
如此看來,鄶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比 中華姓氏群體的始祖 少典氏、神農氏還早兩代,比 黃帝軒轅氏更早十三代。
第二個淵源:源於妘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給 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清朝 朱駿聲所著《說文通訓定聲》中記載,“鄶氏出自妘姓,為 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而據河北省政協《文史精華》主編石玉新所著《華夏姓氏考》中記載:“鄶氏出自姬姓,以國名為姓。”
(2)
姓。
鄭碼:ODZY,U:90D0,GBK:DBA6
筆畫數:8,部首:阝, 筆順編號:34115452
康熙字典解釋
【酉集下】【邑字部】 康熙筆劃:20 部外筆劃:13
【唐韻】【 集韻】【韻會】【正韻】?古外切,音檜。國名。【 說文】祝融之後, 妘姓所封,在溱、洧之閒, 鄭武公滅之。【左傳·僖三十三年】 鄭文夫人斂而葬之鄶城之下。【注】鄶城,故 鄶國,在滎陽 密縣東北。通作檜。【詩·檜風注】檜,國名。高辛氏火正 祝融之墟,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今之鄭州,卽其地也。又姓。
周朝國名
東漢時期著名的煉丹理論家、經典化學的鼻祖 魏伯陽(公元100~170年)在自我介紹時說:“ 鄶國鄙夫,幽谷朽生;挾懷樸素,不樂權榮。”意思是說:我是古 鄶國的一位普通人物,是在幽靜深山老林中所生的;但我胸懷樸素的大道,鄙視擁有權勢和榮華富貴。
魏伯陽是 會稽 上虞人(今浙江上虞),為高門望族之子,他生動地述說了自己的籍貫、身份地位和志趣。“ 鄶國”,是 魏伯陽追述自己遠古的籍貫,他採取了舍今用古的隱喻手法,捨去了籍貫當今的稱謂,這是古今文人慣用的手法。
古 鄶國的都城至今尚存,在今河南省 密縣東部距縣城三十五公里的 曲梁鄉大樊莊東北、溱水東岸的故城角寨子村。 鄶國在西周建國以後,是一個歷史和文化相當發達的 諸侯國,在典籍《詩經》中記載有十五首“ 國風”,其中就有“鄶風”四首。
註:今《現代漢語詞典》中在“鄶”字欄下只有一個讀音“kuài”,除此之外,還有其它一些姓氏也都缺少正確注音,實在是有夠缺失的,當及早進行修訂。
遷徙分布
今河南省新鄭、 密縣,山東省 高密縣、威海市 文登縣,均有鄶氏族人分布。 文登縣的鄶氏族人是在清朝初期從雲南遷來該縣安村,以姓氏命名為鄶家村。 今在河南、山東、吉林、黑龍江、遼寧、江蘇、安徽、河北皆有分布。
郡望
新密縣:新密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八千多年前,祖先就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人文始祖軒轅 黃帝在此出生,立宮建殿、建都定國,開創了華夏一統基業,締造了華夏五千年文明歷史。西漢高祖劉邦始置 密縣,迄今已有兩千餘年。境內名勝眾多,風光秀美,軒轅丘古城寨城址、黃帝宮、鄭公墓、漢墓鍾華夏之靈, 青屏山、 神仙洞、香峪寺、桃花源毓 溱洧之秀。 軒轅丘古城寨址的發掘,被評為200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已被專家考證為黃帝 古都軒轅丘所在之地。
傳說
“ 鄶國鄙夫,幽谷朽生;挾懷樸素,不樂權榮。”
它的意思是說:我是古鄶國的一位普通人,是在幽靜深山老林中所生;胸懷樸素的大道,不願擁有權勢和榮華富貴。
這是 魏伯陽的自我介紹,明確地述說了他的籍貫、身份地位和志趣。
“ 鄶國”,是魏伯陽追述自己遠古的籍貫,他採取了舍今用古的隱喻手法,捨去了籍貫當今的稱謂,這是古今文人慣用的手法。“鄶”,又寫作“檜”,原為西周初年的封國,到春秋時為 鄭武公所滅,將其地併入了 鄭國。古 鄶國都城至今尚存,在今河南 密縣東35公里的 曲梁鄉大樊莊東北,溱水東岸的故城角寨子村。鄶國在西周建國以後,是一個文化相當發達的 諸侯國,《詩經》里有十五“ 國風”,其中就有“鄶風”四首。
在 鄶國的南鄰,有一個小國叫密國,也是西周的封國,也是到春秋時,被 鄭武公所滅,併入了 鄭國。西漢時,在古 鄶國和密國的原址上,建置了 密縣。東漢時, 密縣屬於中央 直轄區河南尹(治所在洛陽)的二十一個縣城之一。
密縣位於 中嶽嵩山東麓,三面群山(有 大隗山、 梅山、徑山等)圍繞,山谷丘陵多,平原少,起伏不平的淺山丘陵區。
這個優美的自然環境,正是 魏伯陽所描繪地“幽谷朽生”之處。由此看來, 密縣的古稱為“ 鄶國”無疑,“鄶國鄙夫”就是“古鄶國人”的謙稱,而隱去了“東漢密縣人”的今稱,所以, 魏伯陽當為“東漢河南尹密人”,也就是洛陽密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