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溝

鄭溝

河南省會鄭州這座千年古都在改革開放華夏復興的今天,竟然又以“鄭溝”新名遍聞天下,鄭州建設更以“挖溝”為特色的發展模式數十年經久不衰。老路在挖、新路在挖、剛修好的路還在挖,有的地方無緣無故挖個坑,看看又不明不白地填平了……難怪有網友建議開發獨家旅遊項目“鄭州挖溝一日游”。調侃之餘、罵娘之後,挖溝依舊,千解萬解,最難解的是瀆職與腐敗。

注釋

“鄭溝”一詞最初來源於媒體描述河南省會鄭州多年來市政建設中存在的“挖溝成災”狀況,之後與源於北京堵車的“首堵”一道,被國內學者引申為經濟學現象專用名詞。
“鄭溝”,一個被強迫捏合的生澀詞藻,一種長期滋生不絕的都市怪胎。這些本該專門用來疏導城市血脈的通道,卻多年如一日地堵在這個城市的心頭。“鄭州鄭州,天天挖溝。一天不挖,不叫鄭州”這是鄭州流傳的一首民謠。

聚焦

奔走在鄭州街頭,當我們試圖無限接近這座城市的內心時,突然感覺到了一絲惶惑。這種情緒,源於城市軀體一條條醒目的創痕。踏遍鄭州大街小巷,有溝的日子,市民們想必已經習慣。“我來鄭州十四年,除了逢年過節回老家,基本上天天有活兒(挖溝)乾”一位民工如是說。沒人知道溝里埋著什麼,但“每一條溝背後,肯定都有一些故事”。馬路下面的管網涉及七大系統,每個系統的背後都站著不同的利益主體,要讓這么多不同利益主體圍繞一個目標“投入最小,產出最大,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最大的障礙恐怕是制度安排和利益分配的問題。 這是一個異常複雜的“遊戲”或曰“博弈”。
不可否認,挖溝埋管是每個城市都必須直面的問題,但如此廣度和密度地開挖,的確“全國罕有”。一道兩米多深的溝,因為施工方案未最終敲定,為了迎接某領導視察把挖好的溝暫時先回填上,“反正挖、填都有錢”“一條路上有百餘條溝(溝痕),這是城市的硬傷,誰能抹得掉,誰又能解釋得通?”很難想像,在現代都市,一條路,竟能承受如此之創。
2004年4月22日,天氣:風大,心情:一般”這是一個筆名九月的網友在自己的《醒心日記》中一段無奈開頭。九月的心情代表了很多鄭州人,他在日記中寫道:“這陣子鄭州又恢復了‘天天挖溝’的傳統。說到這個傳統,九月不得不說一下我在這裡聽到的一句順口溜‘鄭州鄭州,天天挖溝。一天不挖,不叫鄭州。’呵呵,這可能是老百姓對一些職能部門的挖苦吧,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但是笑話里的無奈也是生活在這樣環境裡的人才體會得出的”。
鄭州挖溝知多少?恐怕沒有人能回答上來。

民謠

鄭州“溝災”已長進城市的年輪,讓整座城市難以釋懷。這種情緒,在鄭州坊間流傳的民謠中可見一斑。
“鄭州鄭州,天天挖溝。一天不挖,不叫鄭州”。
“大風起兮塵飛揚,鄭州鄭州兮挖溝忙,弄得老天兮昏昏黃”。
“補補挖挖,弄倆錢兒花花”。
鄭州歡迎你/我家路面常打開/堵幾小時隨你/一到下雨就不見底/你會愛上這裡/不管新舊都要挖開/請不用客氣/堵你幾天別在意/撈錢是真理/我家住著規劃局/書寫每段傳奇/不懂規劃也不要緊/參與才是第一/挖開填上都是必須/請不用拘禮/施工快慢沒關係/反正按工期/
民心朴朴,揶揄背後的無奈和苦澀難以遮掩。偌大鄭州市,雖然在近年的飛奔前沖中贏得了尊敬和讚許,但往往會因“鄭溝”之類的話題而灰頭土臉,在市民心中失色,於全國同行面前丟分。

猜想

“鄭溝”的存在,原本有其邏輯。挖溝是為了埋管,埋管是為了向市民們輸送水、電、氣、暖、信息等眾多現代都市生活的必需品。照理,人們對挖溝行為應該配合理解才是,但事實並非如此,不少鄭州人對於挖溝的理解,或麻木,或扭曲。頻繁、無厘頭地挖溝,不僅讓市民對城市管理者的施政能力產生懷疑,而且有關挖溝某些環節中的種種傳言,對相關部門和人士的信譽,也是莫大的打擊。
而現實中,“鄭溝”的衍生物,確實沒有幾件令人高興得起來。“挖溝自身,除了影響市容市貌不說,還必然會伴隨著交通擁塞和出行不便,在光潔平整的道路上留下疤痕,甚至給商家的生意和城市的整體形象帶來長時間的損害”河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建國說。對於鄭州溝災,市民早已對此深惡痛絕。省內外媒體也曾口誅筆伐過,可挖溝聲依舊迴響在城市的街頭,甚至不分晝夜。儼然一個“任君高聲喝,俺自埋頭挖”。一位城市問題專家指出,對一座城市而言,掘溝本身是為了完成疏導之責,但無節制、不科學的濫挖恰恰會堵塞民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