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三國時期魏國名將]

鄧艾[三國時期魏國名將]
鄧艾[三國時期魏國名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鄧艾(197—264),字士載,三國時魏名將。鄧艾多年在西北前線防備蜀漢姜維;後來作為滅蜀的主要軍事指揮之一,他偷渡陰平,迫使蜀漢投降,建立奇功。魏惠唐亭侯,鄧艾之子。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魏帝分五百戶封子忠為亭侯。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後艾父子既囚,鍾會至成都,先送艾,然後作亂。會已死,艾本營將士追出艾檻車,迎還。瓘遣田續等討艾,遇於綿竹西,斬之。忠與父艾俱死。

基本信息

個人概述

鄧艾鄧艾
鄧艾早年喪父,家境貧寒,還有口吃的毛病;但他胸懷大志,每見高山大澤,就揣摩規劃如何建設布置軍營處所。他做典農綱紀時,有機會見到太尉司馬懿,得到賞識,被提拔任用。鄧艾建議在淮河兩岸屯田,並提出具體方案,被司馬懿採納施行,為穩定東南形勢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

人物生平

北遷汝南

鄧氏曾經是南陽新野一帶的大族,但鄧艾的家世已經不能詳考。鄧艾自幼喪父,鄧艾生活在戰爭頻發、社會動盪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強兼併劇烈的中原,日子的艱難是可以想見的。不過,鄧艾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攻下中原後,曾強行將當地人民北遷,鄧艾及其母親、族人便在這時被強遷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因年幼,鄧艾最初是當放牛娃。但他從小有大志向,決心通過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十二歲時,又隨母至潁川,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范,行為士則”,欣然嚮慕,於是自己命名為鄧范,字士則。後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在屯田民中,有才學的人很少,鄧艾憑其才學被推薦為典農都尉(相當於縣)學士,由此可以擔任典農都尉的佐、乾等下級官吏,以後如有勞績還可能逐步升遷,這對於出身卑微的人來說。不失為一條改換門庭的進身之路。但因為口吃,典農都尉認為他不適於擔任重要職務,便指派他充當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長者見其家貧,經常資助他,而鄧艾開始時沒有表示感謝。
鄧艾喜歡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裡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遭別人譏笑也不介意。
當時,出身貧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鄧艾平淡地過了近二十年。後來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一次,鄧艾上洛陽去呈報,有機會見到洛陽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徵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後升任尚書郎。

人生轉折

鄧艾鄧艾

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正始(240—249)初,魏國準備在東南一帶進行屯田,積儲軍糧,對付吳國,因此就派鄧艾前往視察。鄧艾從陳縣(今河南淮陽)、項縣(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視到壽春。經過考察,鄧艾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第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他認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夠充分利用土地。應當開挖河渠,引水灌溉,廣積軍糧,又開通漕運的水路。”於是,便著《濟河論》闡明了自己的觀點。鄧艾還認為:“從前平定黃巾之亂,為此而屯兵開田。在許都積蓄了許多糧食,目的在於控制天下。而今三面已平定,但淮河以南還有戰事,每當大軍南征,僅用於運輸的兵力就占去一半,耗資很大,勞役繁重。陳、蔡之間,土地肥沃,可以減省許昌周圍的稻田,引水東下。而今淮河以北屯兵二萬人,淮河以南屯兵三萬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輪休,常有四萬人,邊種田邊戍守。風調雨順時,收成常常是西部的三倍多。扣除兵民的費用,每年用五百萬斛作為軍資。六七年間,可以在淮河上游積蓄三千萬斛糧食。這些糧食夠十萬軍民吃上五年。憑著這些積蓄進攻東吳,可無往而不勝啊!”
司馬懿看後,非常滿意,採納並實施了。從公元241年(正始二年)起,魏國在淮南、淮北廣開河道,大舉屯田。北以淮水為界,自鍾離以南,橫石以西,至沘水源頭之間的四百多里範圍的土地上,五里設定一個軍屯營。每營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衛。同時,淮陽、百尺兩條河渠也拓寬了,從黃河引水注入淮水和潁水,潁南、潁北修成了許多陂田。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長的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從而使淮南、淮北連成一體。幾年之後,從京都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出現了一派繁榮富庶的景象。從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的發展,魏國在東南的防禦力量也大大加強。每當東南有戰事,大軍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軍資糧食有儲備,又沒有水害。這些,都是鄧艾的功勞。
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後期,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鄧艾出任參征西軍事,轉任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太守。
公元249年(嘉平元年)秋,蜀衛將軍姜維督軍進攻雍州(今陝西關中及甘肅東部),依傍曲山(今甘肅岷縣東百里)築兩城。姜維熟悉隴西風俗民情,欲誘羌胡歸蜀,以控制該地區。派牙門將句安李歆等人駐守,並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司馬昭以安西將軍、持節,為各軍節度,鄧艾也參加了這次戰爭。征西將軍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統兵抵禦。
陳泰認為:“曲城(今甘肅岷縣東漳南)雖然堅固,但是遠離西蜀,道路險峻,糧食只能長途運輸;羌胡的人質們害怕為姜維服勞役,也一定不會長久配合。如今只要我們圍而攻之,兵不血刃就能奪取麴城。西蜀雖然可能發來救兵,但山道險阻,也不會很快到來。”郭淮從其計,遂採取圍城打援策略,命陳泰討蜀護軍徐質,鄧艾進圍曲城,切斷交通及水源,曲城蜀軍困窘不堪。姜維領兵救援,進至牛頭山(甘肅岷縣東南,洮河南岸),為陳泰軍所阻。司馬昭出駱谷向漢中,郭淮率軍進逼洮水,企圖切斷姜維退路。姜維迅速撤回。句安李歆等人孤立無援,獻城投降。
郭淮遂率軍西擊羌人各部,鄧艾說:“敵兵撤離不遠,也許很快就反撲過來,應當分兵行動,以免發生意外。”郭淮就留鄧艾屯白水(今甘肅白龍江)北岸,以防蜀軍反攻。三天后,蜀軍果然復返,姜維派廖化在白水南岸紮營,和鄧艾迢遙相對,卻不向魏進攻。鄧艾對諸將說:“姜維突然返回,我軍人少,按常理,他們應渡河而不必設橋。這是姜維想使廖化來牽制我軍,不讓我們動兵。姜維一定會從東邊襲擊洮城。”洮城(今甘肅臨潭西南)在白水之北,距鄧艾駐地六十里。鄧艾於當夜搶占洮城,不久,姜維果然率重兵奔襲洮城。姜維見魏軍已搶占洮城,遂撤軍退走,魏軍得以不敗。

因功受賞

鄧艾因功被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後又遷升城陽(治所在今諸城東北)太守

當時,并州右賢王劉豹把匈奴合成一部。鄧艾上表說:“戎狄有野獸之心,不講道義。他們一強大起來就施行暴力;一旦衰弱,就順附朝廷。正因為如此,周宣王時,有戎狄南侵,逼近周都之事;漢初時,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的四十萬大軍包圍在平東南的白登。每當匈奴強盛,以前各個朝代都認為這是最大的憂患。當單于遠居塞外時,朝廷對於匈奴單于及其部屬,均不能直接控制。誘導單于前來,叫他歸順,因此才能使羌夷失去統帥,群龍無首。因為單于居於內地,就使周圍諸胡人部落得以安順。而今南單于雖然留於都城,但他們與部屬日益疏遠。與此同時,右賢王劉豹居守邊域外,部落兵力極為強大,對朝廷構成威脅。這是我們不能不防備的。聽說劉豹手下有人叛變,應當就勢將其分割成兩個國家,以便削弱劉豹的勢力。建安初,右賢王去卑侍衛漢獻帝,拒收李傕、郭汜,車駕還洛陽,然後歸國。他的功績在前代頗為顯赫。但是他的後代未能繼承他的遺業,應當給他加封顯號,讓他們居守雁門,遠離國土,以此削弱敵勢,讓他們羨慕並企求也立有先輩功勳,為國效命。這是保衛邊疆的長遠大計。”鄧艾還說:“凡羌胡與漢民同居一處的,應當漸漸將他們分離,使居編民之外,得以尊崇分辨廉恥的教義,堵塞犯法作亂者的路徑。”大將軍司馬師新出任輔佐政事,對鄧艾的建議多所採納實行。不久,鄧艾改任汝南太守,到任後,訪求過去厚待自己的同郡長者,可惜長者已死,於是派官吏前去祭祀,對其家厚加賞賜。鄧艾每到一地,就提倡墾荒,發展生產,史書上說:“艾所在,荒野開闢,軍民並豐”。由此可見,他在這方面是做得很有成效的。
公元253年(嘉平五年)二月,吳太傅諸葛恪取得東興之戰勝利後,恃功輕敵,不顧群臣勸阻,再次興師攻魏。圍合肥新城(即合肥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久攻不下,被迫退歸。鄧艾對司馬師說:“孫權已死,舊大臣不歸順新朝。東吳著名的宗族大姓都有自己的地方武裝,憑藉武力,倚仗權勢,完全可以獨霸一方。諸葛恪剛剛把持朝政,國內沒有眾所期望的君主,他不考慮如何安撫上下,以便穩定政權,卻對外頻繁用武,虐待自己的人民,以全國的軍力攻打合肥這座堅固的城池,死者不下數萬,大敗而歸,這是諸葛恪自取滅亡的末日。從前,伍子胥吳起商鞅樂毅都曾得到各自國家君主的重用。君主死,他們自己也就末日臨頭了。更何況諸葛恪的才能遠遠不能和上述四位賢能之士相比。但是他又不慎重考慮潛伏著巨大的危險,其自取敗亡,為期已經不遠了。”

體恤民眾

不久,鄧艾遷升兗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他看到有些地方宮不重視農業生產,專事交遊請託,作風浮華不實,又上書建議說:“一個國家最當務之急不外有二,一是農業,一是戰備。國家富裕了,軍備才能強盛,才能戰無不勝。而農業,是取得勝利的根本。孔子說過:‘糧食豐足,兵力才能豐足。’糧食的重要性實在兵力之上。如果朝廷不設獎鼓勵,那么下面百姓則不會用勁地去積儲財富。今應設立獎賞,鼓勵人們廣積糧食,這樣,就使得遊說奔波及華而不實的風尚得以杜絕。”
公元254年(正元元年),高貴鄉公曹髦即位。這時,司馬氏代魏的局面明朗化了。司馬氏世襲中外要職,集軍政大權於一己,擅行廢立,屠戮政敵,黨附曹魏皇室的將領遂先後舉兵反抗。同年,司馬師誅殺夏侯玄後,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恐受株連,蓄謀舉兵。
公元255年(正元二年),正月,他們假稱受郭太后詔書,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起兵,傳檄州郡,討伐司馬師。鄧艾殺使者,兼程進軍,搶先奔赴樂嘉城(今河南商水境),建造浮橋,這樣司馬師到達後,才得以占據樂嘉。文欽因落在大軍後面而戰敗於城下。鄧艾追擊文欽丘頭,文欽逃奔吳國,降於吳丞相孫峻
孫峻等魏國內亂之機率軍號稱十萬,想要渡江。魏鎮東將軍諸葛誕派鄧艾據守肥陽。鄧艾認為肥陽離敵太遠,非要害之地,便轉移到附亭駐紮,並派泰山太守諸葛緒等在黎漿拒敵作戰,擊退了吳軍。
同年,朝廷任命鄧艾為長水校尉。並因為他打敗文欽等一系列戰功,進封為方城鄉侯,代行安西將軍職務。
同年七月,蜀衛將軍姜維乘大將軍司馬師病亡,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征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攻魏。八月,到達枹罕(今甘肅臨夏東北),遂向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征西將軍陳泰命雍州刺史王經率所部進駐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到達後,再鉗擊蜀軍。王經不俟陳泰軍至即擅擊蜀軍,先後敗於故關(今甘肅臨洮北)、洮西,大部傷亡或逃亡,殘部萬人還保狄道。姜維乘勝圍狄道城。

壯士解腕

大將軍司馬昭命鄧艾出任安西將軍,與陳泰併力抗擊蜀軍,並遣太尉司馬孚為後援。此時鄧艾等人認為“王經的精兵在西邊戰敗,賊軍士氣很旺盛,乘勝的軍隊不可抵擋,而將軍帶領烏合之眾,跟在戰敗的軍隊後面,將士們喪失了鬥志,隴右動盪不安。古人有這樣的話:‘蝮蛇咬了手,壯士就砍掉自己的手腕.’孫子兵法說:‘車隊有時不去進攻,地方有時不用把守。’這是在小的方面有損失而在大的方面得到保全的緣故。現在隴右的災難,比毒蛇還要過分,狄道這地方,不只是不能把守的問題。姜維的軍隊,這是我們應該避開的鋒芒。不如分割險要防守,觀察敵人的破綻,等待敵人疲憊,然後再進軍救援,這才是獲勝的計策。”
陳泰卻說:“兵書說‘修治大盾牌和攻城的戰車,要三個月才能完成,築起土山要三個月以後才能完工’。這確實不是輕兵深入,憑姜維的詭計所能倉猝辦到的。姜維孤軍深入,糧食供應不上,這是我們迅速進軍打敗敵人的時機,所謂迅雷不及掩耳,是必然的形勢。”
最後陳泰阻止了鄧艾放棄狄道的錯誤建議,三路魏軍合在一起,準備解圍狄道。姜維督軍沿山進攻,被魏軍擊退。陳泰揚言截斷蜀軍退路,蜀軍震恐,遂於九月二十五日撤軍退走鍾堤(今甘肅臨洮南),狄道之圍遂解。
於是,朝廷任命鄧艾為安西將軍,假節,兼任護東羌校尉。此時,魏軍多數人認為姜維已經力竭,不可能再出兵北向。鄧艾卻不這樣認為。他指出:“洮西的失敗,可謂不小,軍心潰敗,倉庫空虛,老百姓流離失所,幾乎一敗塗地。現在來看,敵人有乘勝追擊的勢頭。而我方虛弱不堪,這是第一原因。敵人上下官兵級級相通,兵器銳利。而我方將領換了,士兵大多是新補充的,武裝器械也都陳舊,這是第二個原因。敵人乘船行進,而我們靠步行,敵逸我勞,這是第三個原因。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各自都需要守備的兵力,他們專心進攻一城,而我方則一分為四。這是第四個原因。從南安、隴西,要徵用羌人的糧食,如果向祁山進軍,麥浪千里,很容易搞到糧食,這是第五個原因。敵人也有狡詐的計謀,他們一定會來進攻的。”分析了以上情況後,他斷言姜維還會伺機進犯,加緊備戰。
公元256年(甘露元年)六月,蜀大將軍姜維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邦(今甘肅天水)會合。七月,姜維率先出兵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聞鄧艾有備,乃改從董亭(今甘肅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鄧艾則率軍搶占武城山(今甘肅武山西南)據險拒守,與之相持。姜維見地利已失,強攻不克,乃於當夜渡渭水東進,沿山路進取上邽。兩軍戰於段谷(今甘肅天水西南)。胡濟失期未至。鄧艾大敗蜀軍,蜀軍士卒潰散,死傷甚眾。姜維敗歸,自請貶為後將軍。此戰,鄧艾戰前料敵準確,戰中因機制變,始終掌握著戰役主動權,為後世防禦作戰留下了寶貴經驗。同年,曹髦下詔褒獎鄧艾,命鄧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分五百戶封子鄧忠為亭侯。

屢戰姜維

公元257年(甘露二年)五月,魏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調關中兵力東下討伐諸葛誕。蜀大將姜維乘機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維率兵數萬出駱谷(今陝西周至西南),到達沈嶺(今陝西周至南)。當時,魏在長城(今陝西周至南)積存大量軍糧,且防守薄弱。鄧艾(時為安西將軍)和征西將軍司馬望恐姜維襲奪長城,立即合軍據守。姜維軍進至芒水,依山為營。鄧艾、司馬望率軍近水築寨。蜀軍多次挑戰,鄧艾、司馬望堅守不出,兩軍長期對峙。次年三、四月間,姜維聞諸葛誕敗亡,只得引軍而還。鄧艾因功升任征西將軍,前後共增食邑六千六百戶。
公元262年(景元三年)十月,蜀大將軍姜維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陽境。鄧艾率兵迎戰。鄧艾分析,姜維懸師遠征,戰線長,給養困難,難以持久。於是,搶占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今卓尼東北)設陣,以逸待勞,阻擊蜀軍,雙方激戰後,魏軍發起反擊,蜀軍敗逃,姜維退往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
同年,總攬朝政的大將軍司馬昭制定先滅蜀再順江滅吳的戰略,任命司隸校尉鍾會為鎮西將軍前往關中整軍備戰。
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餘人,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餘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欲乘虛取漢中,然後直趨成都。以廷尉衛權為鎮西軍司馬,持節監鄧艾、鍾會軍事。由大將軍司馬昭統一調度指揮。
蜀軍派右車騎將軍廖化率軍往沓中增援姜維;左車騎將軍張翼等前往陽安關口拒守。令漢中諸將放棄漢中外圍據點,收縮兵力退保漢城(今陝西勉縣東)、樂城。由於蜀軍未對咽喉險道斜谷、駱谷、子午谷嚴加防守,被魏魏興太守劉欽占領。鍾會遂幾路並進,直入漢中,留二萬人圍漢、樂二城,自率主力直下陽安關口,斬蜀將傅僉,收降蔣舒,繼克關城(今陝西陽平關),長驅南下。

偷渡陰平

鄧艾鄧艾

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直攻姜維營地,命令隴西太守牽弘等人邀擊姜維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楊欣進擊甘松。姜維聞鍾會等部已入漢中,知漢中難保,急擺脫鄧艾,退往陰平。楊欣等人追擊,直到疆川口,雙方大戰,姜維敗退,為搶先占橋頭(陰平東南)的諸葛緒所阻。姜維從孔函谷佯作向北欲繞道而東,作出出兵攻擊諸葛緒後部的樣子,誘使諸葛緒離開橋頭三十里向北堵擊時,姜維乘機迅速通過橋頭,與廖化張翼等合兵,據守劍閣。諸葛緒趕去阻截,差了一天,沒有趕上。
鄧艾進至陰平,欲與諸葛緒合兵南下。諸葛緒不從,領軍東向靠攏鍾會。鍾會欲專軍權,誣告諸葛緒畏敵不前,將其押回治罪,隨即統領大軍南下,被姜維阻於劍閣。劍閣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姜維憑險據守,鍾會攻劍閣不下,無計可施。時魏軍因軍糧不繼,鍾會準備退兵。
鄧艾上書說:“如今賊寇大受挫折,應乘勝追擊。從陰平沿小路、經漢德陽亭,奔赴涪縣,距劍閣西有百餘里,距成都三百餘里,派精悍的部隊直接攻擊敵人的心臟。姜維雖死守劍閣,但在這種情形下,他一定得引兵救援涪縣。此時,鍾會正好乘虛而入。如果姜維死守劍閣而不救涪縣,那么,涪縣兵力極少。兵法說道:‘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今進攻其空虛之地,一定能打敗敵人。”
十月,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鍾會也派部將田章等跟進。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途中,糧運不繼,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隊走到馬閣山,道路斷絕,一時進退不得,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鄧艾率軍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將馬邈。蜀國衛將軍諸葛瞻(諸葛亮子)從涪城回到綿竹,列陣等待鄧艾。
鄧艾派其子鄧忠攻打諸葛瞻的右翼,司馬師纂攻其左翼。鄧忠、師纂失利,退回,對鄧艾說:“賊兵堅守牢固,很難擊破。”鄧艾大怒,說:“生死存亡之際,全在此一舉,還說什麼可與不可!”大聲叱責二將,並要將其斬首。二將策馬奔回,揮軍再戰,鄧艾也親臨督戰,終大破蜀軍,遂克綿竹,斬蜀將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人。
綿竹陷落後,蜀軍全線崩潰。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攻陷雒縣(今四川廣漢北),逼近成都。蜀後主劉禪驚恐失據,感到大勢已去,在主降派勸導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綬,並寫信到鄧艾那裡請降。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劉禪又派人去前線命令姜維等投降,姜維等得到命令,便到鍾會軍中投降。
此戰,鄧艾趁兩軍主力相持之際,率偏師出奇兵,進行大縱深迂迴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面防禦,直搗蜀都成都,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
鄧艾入成都,劉禪率領太子、諸王、群臣六十多人綁住自己、抬棺至軍營拜見。鄧艾手執符節,解開綁縛,焚燒棺材,接受投降,並寬恕了他們。鄧艾約束部眾,進城後,沒有發生搶掠。他安撫投降的人員,使他們復任舊業,受到蜀人的擁護。

居功被殺

在巨大勝利面前,他擅自循東漢將軍鄧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劉禪行驃騎將軍、蜀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對蜀國群臣,則根據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們為朝廷官員,或讓他們領受自己屬下的職務。
鄧艾任命師纂兼領益州刺史,任命隴西太守牽弘等人兼領蜀中各郡郡守。派人在綿竹把作戰中死亡的戰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築高台作為京觀,用以宣揚自己的武功。
鄧艾建此大功,深感驕傲,並且常常顯示誇耀,引以為榮。他曾對蜀國士大夫們說:“諸位幸虧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吳漢這樣的人,你們早被殺掉了。”他還說:“姜維自然是一時的雄傑,但與我相遇,所以窮途末路。”有識之士見他如此矜誇,背地裡往往嘲笑他。
這些,成了野心家鍾會置他於死地的口實。
姜維等人降於鍾會後,鍾會大喜,迫不及待地上表向司馬昭表功。
十二月,司馬昭上表讓魏帝下詔書,褒獎鄧艾的功績,書曰:“鄧艾張揚武力,振奮國威,深入敵人腹地,斬將拔旗,消滅敵首,使得偽稱帝王的人引頸自殺,通緝多年的罪人,一朝之間就給平定了。打仗不超過預定的時間,戰鬥很快結束,席捲西部,平定巴蜀。即使白起攻破強大的楚國,韓信奮力打敗強勁的趙國,吳漢擒捉公孫述,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若論功績,他們都還比不上鄧艾。因此策封鄧艾為太尉,增加封邑二萬戶。封其兩個兒子為亭侯,各得封邑千戶。”
統帥鍾會也進位司徒,封縣侯,增邑萬戶,其子二人也都封為亭侯。
當鄧艾滅蜀之後,便向司馬昭提出了自己對局勢的看法和準備採取的措施:“兵家講究先樹立聲威,爾後才真正以實力進攻。今憑藉平定西蜀的聲威,乘勢伐吳,正是席捲天下的有利時機。但是大舉用兵之後,將士都已感到十分疲勞,不能輕易動兵,暫且緩緩再說,先留隴右兵二萬人,巴蜀兵二萬人,煮鹽煉鐵,為軍事和農業作準備,同時建造船隻,事先準備日後沿江討伐東吳的事宜。做完此事後,布告天下,讓東吳知道他們所面臨的局勢,明白利害關係,吳國一定歸順。這樣,就不用征討而可以平定東吳了。而今當厚待劉禪,以便招致吳景帝孫休歸順;安撫士卒平民用來招致遠方的人。如果將劉禪送到京城,東吳的人認為這是軟禁流放,這對於勸他們歸附之事實在不利。應當暫且留下劉禪,等待明年秋冬,到時東吳也完全可以平定了。可以封劉禪為扶風王,賜給他資財,派人服侍,讓他享受。郡內有董卓塢作為他的宮室。封賜他的兒子為公侯,分郡中一縣為食邑,用以顯示歸順朝廷所獲得的恩寵。設定廣陵、城陽為王國,以待吳主孫休投降。那樣,東吳就會畏懼威德,望風歸順了。”
鄧艾一心籌劃滅吳之策,他的種種建議實具遠見卓識。然而他擅自承制拜官,鍾會修改他和司馬昭之間的通信,把鄧艾的上表改成傲慢無禮。
於是司馬昭讓監軍衛瓘告誡鄧艾:“此事應上報,不宜馬上實行。”
鄧艾的再次上言,說:“我受命征討,有皇帝的符策。敵人首領既然已經投降,應當按照舊制予以官職,以便安撫他們,這是符合時宜的。而今蜀國全部歸順,我們的疆域已經到了最南端。東邊與吳會接壤,應當早日平定。如果等待朝廷命令,往返道路,耗費不少時日。《春秋》有這樣的話,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衛國家、有利國家的事,專斷是可以的。而今東吳未平,地勢與巴蜀相連,不應當拘泥於常法而失去時機。《孫子兵法》說道:‘前進不是為了名譽,後退不怕罪責。’我鄧艾雖沒有古賢人的風範,但還是想不自我嫌棄以損害國家的利譽。”
鍾會見鄧艾居功自恃,乘隙向司馬昭誣告其謀反,說他作的事情悖逆不道,已經露出叛亂的苗頭。於是,朝廷下詔書派監軍衛瓘逮捕鄧艾父子,用檻車將其送到京都來,鄧艾仰天長嘆:“我是忠臣啊,居然到這種地步,白起的境遇,於今又重現了。”
公元264年(景元五年)正月十五,鍾會抵達成都,將鄧艾押往洛陽。這時,鍾會麾下有魏、蜀軍隊二十餘萬。鍾會排除了有滅蜀大功的鄧艾,又掌握龐大的遠征軍,遂密謀反叛。司馬昭對鍾會懷有野心早有戒備,遣中護軍賈充率一萬步騎入蜀進占樂城,隨即親率十萬大軍進駐長安,使鍾會措手不及。鍾會遂扣押魏軍所有將領,並出示廢黜司馬昭的所謂太后遺詔,蜀降將姜維慫恿鍾會誅殺被扣將領,預謀趁機殺掉鍾會,恢復蜀漢。因鍾會遲疑而訊息泄露,十八日中午,護軍胡烈之子胡淵率烈部眾擂鼓吶喊而出,各營官兵為營救本部將領也一起回響,蜂擁殺入蜀宮,被拘宮內的將領們衝出與其部眾會合。雙方在宮城內外展開激戰,斬姜維、鍾會及部眾數百人,殺蜀太子劉璇姜維妻子。魏軍大肆掠劫,後由監軍衛瓘收拾穩定局勢,因其參與誣諂鄧艾,遂派護軍田續追殺鄧艾父子於綿竹(今四川德陽)西。鄧艾在洛陽的餘子也被誅殺,鄧艾妻和孫子被發配到西域。
公元265年(泰始元年),晉王朝取代了魏。司馬炎下詔書說:“從前太尉王凌陰謀廢齊王,而齊王最終不能保持帝位。征西將軍鄧艾,居功自傲,失去品節,應處死刑。但下達詔書之日,鄧艾遣散人眾,束手受罪,與那些貪生作惡的人,確有不同。今大赦可以還城。如果沒有子孫的可以為之立嗣,使祭祀之禮不絕。”
公元267年(泰始三年),議郎段灼上書,替鄧艾不平。
公元273年(泰始九年),司馬炎下詔書說:“鄧艾創立功勳,束手受罪而不逃脫處罰,他的子孫也淪為奴隸,我常常同情他們,可任命他的親孫子鄧朗為郎中。”算是為鄧艾平了反。
鄧艾在西部時,修築界牆關塞,建立城堡。泰始年間,羌人發動大叛亂,多次殺害刺史,涼州道路斷絕。官吏百姓之所以能夠保全,全靠鄧艾當年修築的城堡。

個人榮譽

鄧艾鄧艾
魏鄧艾碑

右《鄧乂碑》,考其事跡終始,即魏鄧艾碑也。艾嘗為兗州刺史,據碑雲“晉初嘗發兗州兵討叛羌,艾降巫者傳言,授以用兵之法,因以破羌。兗人神之,遂為艾立廟建碑紀其事”。艾於三國時為名將,嘗有大功,其姓名聞於世甚顯,史與兗人皆不應誤。而“艾”、“乂”二名不同如此,此君子所以慎於傳疑也。余謂古人“艾”、“乂”常通用,《漢書》曰“黎民艾安”,與“懲艾”、“創艾”,注皆讀為“乂”。豈非鄧侯名“艾”音“乂”,而書碑者從省歟?後人讀史無音注,乃直以為蒿艾之艾,而流俗轉失,久而訛繆,遂不復正。此理或然,覽者詳之。熙寧壬子正月晦日六一堂書。

個人影響

鄧艾偷渡陰平,迫使蜀漢投降,建立奇功。

鄧艾鄧艾

魏太尉。少孤,太祖破荊州,徙汝南,為農民養犢。年十二,隨母至潁川,讀故太丘長陳寔碑文,言“文為世范,行為士則”,艾遂自名范,字士則。後宗族有與同者,故改焉。為都尉學士,以口吃,不得作幹佐。為稻田守叢草吏。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後為典農綱紀,上計吏,因使見太尉司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為掾,遷尚書郎。後著濟河論。出參征西軍事,遷南安太守。嘉平元年,與征西將軍郭淮拒蜀偏將軍姜維。艾夜潛軍逕到,維來渡,而艾先至據洮城,得以不敗。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後遷城陽太守。大將軍司馬景王新輔政,多納用焉。遷汝南太守。又遷兗州刺史,加振威將軍。高貴鄉公即尊位,進封方城亭侯。毌丘儉作亂,遣健步齎書,欲疑惑大眾,艾斬之。徵拜長水校尉。以破文欽等功,進封方城鄉侯,行安西將軍。解雍州刺史王經圍於狄道,姜維退駐鍾提,乃以艾為安西將軍,假節、領護東羌校尉。甘露二年,拒姜維於長城,維退還。遷征西將軍。景元三年,又破維於侯和,維卻保沓中。四年秋,詔諸軍征蜀,艾險渡陰平,入成都,降劉禪,滅蜀。以艾為太尉,增邑二萬戶,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乾戶。艾據蜀,鍾會、胡烈、師纂等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詔書檻車徵艾。艾父子既囚,會至成都,先送艾,然後作亂。會已死,艾本營將士追出艾檻車,迎還。瓘遣田續等討艾,遇於綿竹西,斬之。子忠與艾俱死,餘子在洛陽者悉誅,徙艾妻子及孫於西域。

人物評價

總評

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渡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
鄧艾在生活中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在作戰中又能身先士卒,種田時手執耒耜,陰平道上,他以氈自裹,推轉而下。正因為他能處處作出表率,部隊才上下相感,莫不盡力,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但鄧艾雖善於作戰,卻不善自保。

歷代評價

曹髦:“艾籌畫有方,忠勇奮發,斬將十數,馘首千計,國威震於巴蜀,武聲揚於江岷。”
曹奐:“艾曜威奮武,深入虜庭,斬將搴旗,梟其鯨鯢,使僭號之主,稽首系頸,歷世逋誅,一朝而平。兵不逾時,戰不終日,雲徹席捲,盪定巴蜀。雖白起破強楚,韓信克勁趙,吳漢禽子陽,亞夫滅七國,計功論美,不足比勛也。”

鄧艾鄧艾

段灼:“艾心懷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滅之誅,臣竊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剛急,輕犯雅俗,不能協同朋類,故莫肯理之……昔姜維有斷隴右之志,艾脩治備守,積穀強兵。值歲凶旱,艾為區種,身被烏衣,手執耒耜,以率將士。上下相感,莫不盡力。艾持節守邊,所統萬數,而不難仆虜之勞,士民之役,非執節忠勤,孰能若此?故落門、段谷之戰,以少擊多,摧破強賊。先帝知其可任,委艾廟勝,授以長策。艾受命忘身,束馬縣車,自投死地,勇氣陵雲,士眾乘勢,使劉禪君臣面縛,叉手屈膝。艾功名以成,當書之竹帛,傳祚萬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誠恃養育之恩,心不自疑,矯命承制,權安社稷;雖違常科,有合古義,原心定罪,本在可論……忠而受誅,信而見疑,頭縣馬巿,諸子並斬,見之者垂泣,聞之者嘆息……今天下民人為艾悼心痛恨,亦猶是也。”
司馬炎:“征西將軍鄧艾,矜功失節,實應大辟。”“艾有功勳,受罪不逃刑,而子孫為民隸,朕常愍之。”
陳壽:“鄧艾矯然強壯,立功立事,然闇於防患,咎敗鏇至,豈遠知乎諸葛恪而不能近自見,此蓋古人所謂目論者也。”“艾所在,荒野開闢,軍民並豐。”袁準:“今國家一舉而滅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故功業如此之難也。國家前有壽春之役,後有滅蜀之勞,百姓貧而倉稟虛,故小國之慮,在於時立功以自存,大國之慮,在於既勝而力竭,成功之後,戒懼之時也。”
唐彬:“鄧艾忌克詭狹,矜能負才,順從者謂為見事,直言者謂之觸迕。雖長史司馬,參佐牙門,答對失指,輒見罵辱。處身無禮,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數勞眾力。隴右甚患苦之,喜聞其禍,不肯為用。今諸軍已至,足以鎮壓內外,願無以為慮。”
虞預:“王基、鄧艾、周秦、賈越之徒,皆起自寒門,而著績於朝。”
王安石:“昔鄧艾不賴蔡河漕運,故能並水東下,大興水田。”
梁周瀚:“亞夫則死於獄吏,鄧艾則追於檻車……凡此名將,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誰當無累,或從澄汰,盡可棄捐。”

尉元:“進無鄧艾一舉之功,退無羊祜保境之略。”
成淹:“至如鄧艾懷忠,矯命寧國,赤心皎然,幽顯同見,而橫受屠戮,良可悲哀。”
李商隱:“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豪鷹毛崱屴,猛馬氣佶僳。”
劉克莊:“十里稀逢寸地平,且無木影蔭入行。鳧飛難學王喬舄,魚貫全如鄧艾兵。”
楊巨源:“天低荒草誓師壇,鄧艾心知戰地寬。鼓角迥臨霜野曙,旌旗高對雪峰寒。”
洪咨夔:“蜀庸無與守,魏吃浪成名。血已洿砧機,魂猶饕酒牲。柏溪融雪瀉,玉案倚雲橫。瀦剃莫留跡,山川方氣平。”
李新:“高鳥無餘弓自除,由來名盛不堪居。易揮道左降王縛,難弭朝端謗篋書。更欲平吳功未就,可憐出蜀智何疏。鳳台山月知冤魄,夜夜停光照故墟。”
孟知祥:“奈何躁憤,自毀功庸,入此檻車,還為鄧艾,深可痛惜,誰肯愍之!”
何去非:“觀艾之為將也,急於智名而銳於勇功喜激前利而忘顧後患者也。艾常以是勝敵矣,而卒結禍於其身者,亦以此也。始鍾會以十萬之勁而趨劍閣。姜維以摧折之師,憊於奔命,雖能拒扼,而終非堅敵也。艾為主帥,不務以全策縻之,乃獨以其兵萬人,自陰平邪徑而趨江油,以襲劉禪。蓋出其不意,而行無人之境七百餘里,鑿山險,治橋閣,岩谷峻絕,士皆攀緣崖木,投墮而下。又糧運不繼,而艾至於以氈自裹,轉運而下。嗚乎!可謂危矣。士皆殊死決戰,僅獲破諸葛瞻之師,而劉禪悸迫,即時束手。使禪獨忍數日之不降,以待援師之集,則艾為以肉齒餓虎矣。艾一不濟,則鍾會十萬之師,可傳呼而潰矣。艾以其身為僥倖之舉者,乃求生救則之計,非所謂取亂侮亡之師,而亦非大將自任之至數也。是役也,非艾無以取勝於速,而其勝也有出於幸。使其不幸而至於潰敗者,亦艾致也。夫奇道之兵,將以掩覆於其外,必有以應聽於其內,然後可與勝期而功會也。”
陳亮:“又二百餘年,遂為三國交據之地,諸葛亮由此起輔先主,荊楚之士從之如雲,而漢氏賴以復存於蜀;周瑜魯肅呂蒙陸抗、鄧艾、羊祜皆以其地顯名。”
陳元靚:“赫赫皇魏,時生寶臣。忠衛社稷,志靜煙塵。蕩平巴蜀,恢廟鹹秦。英銳不泯,激後之人。”
項忠:“昔馬援薏苡蒙謗,鄧艾檻車被征。功不見錄,身更不保。”
陳普:“劉葛元非百世讎,緣崖攀木作猿猴。瞻崇艾會誰芳臭,死國沉身各二頭。”“滅吳不解誅宰嚭,拜假何須便不咨。受任兩無曹與馬,檻車破了欲何之。”
魏靖:“儻使平反者數人,眾共詳覆來俊臣等所推大獄,庶鄧艾獲申於今日,孝婦不濫於昔時,恩渙一流,天下幸甚。”
黃道周:“艾凡遇境,規度其宜。不知者笑,知者驚奇。魏蓄田谷,破吳用之。田無水利,將何以滋。艾請開導,妙論皆施。偕淮拒蜀,揣度姜維。當渡不渡,襲洮無疑。急往先備,方不受欺。計蜀五利,料難直馳。陰平斜徑,腹心所依。拚死涉險,捨命成危。裹氈死戰,方得濟師。其功異績,成於一時。惜居不善,身首皆夷。算人妙矣,苦不自知。”
《三國志通俗演義》:“當年鄧艾襲西川,曾把陰平石徑穿。越嶺雄兵齊貫索,臨岩大將自披氈。五丁破路應難及,三國論功合讓先。漢祚將終須換主,直饒山向上摩天!”“自幼能籌畫,多謀善用兵。凝眸知地理,仰面識天文。馬到山根斷,兵來石徑分。功成身被害,魂繞漢江雲。”
盧弼:“鄧艾耄年,裹氈履險,報國精忠,允宜彰表。”“艾隨時隨事,皆有經國遠猷,竟為鍾、衛所忌,慘死毒手,千秋而下,惜此美才。”

後世地位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魏太尉鄧艾”。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張遼、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而已。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鄧艾。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鄧艾亦位列其中。

軼事典故

鄧艾出兵蜀漢前,曾夢見自己席坐于山上,眺望著流水,於是找來殄虜將爰邵,問夢境的暗示。爰邵以“即使能取勝蜀漢,恐怕將軍也難以返國”相告,後來果然一如所料。
《世說新語·言語篇》中有一則關於鄧艾機敏的故事,記曰鄧艾有口吃,每次說話提到自己時老是“艾、艾”連呼,司馬昭故意戲弄他,便問:“你老是‘艾、艾’,究竟有幾個‘艾’啊?”鄧艾回答:“所謂‘鳳兮鳳兮’,還是只有一鳳而已。”
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鄧艾大志”一語。

墓址

鄧艾墓在蒲城縣洛濱鎮後阿村附近,墓冢封土呈覆斗型,坐北朝南,原墓基封土高6米,底邊長15米,寬13米,墓前曾有祠堂一座(現無),墓冢上留有碑石兩通:一為前秦苻堅建元三年(公元367年)三月所建,碑文魏書,有一定藝術價值,於1970年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館保存(墓冢上現僅留碑石底座);一為大金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十月所建(由於字跡剝蝕,年號不確),現仍聳立墓上。兩塊碑文均為重修《魏鄧太尉祠記》。祠後封土即為鄧艾墓,現存高約3.5米,底周約10米,夯土層可見少許殘存瓦片。1983年7月被公布為蒲城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影視形象

鄧艾鄧艾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王洪光飾演鄧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