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南一帶,小吃頗多,如方城燴麵,如新野臊子麵,如桐柏涼皮;然倘要尋找一種真正成得了氣候且又雅俗共賞、味美價廉的特色名吃來,數來數去,則恐怕非鄧州糊辣湯莫屬了。
鄧州糊辣湯歷史悠久。傳說,三國時期,曹操率軍與袁紹對峙於官渡,曹軍糧草告急。曹軍糧官萬般無奈之中,只好命令伙夫們蒐集紅薯葉、紅薯乾,又將馬肉切成絲狀,一同燴於鍋中,再拌以炒熟的紅薯麵糊,放鹽並雜以大蔥、辣椒、胡椒等菜蔬作料,聊為兵士夜間充飢之用。不意其味竟異常鮮美,且食後耐飢頂餓。曹操偶然品嘗到了這種又糊又辣的湯食,大加讚賞,遂親將其命名為“糊辣湯”。
據說,這名軍糧官姓張名保勝,祖籍鄧州。戰後,張保勝解甲歸田,將糊辣湯製法帶回鄧州。張的子孫們遂以經營這種湯食為業,生意竟頗為興隆;同時,他們又在實踐中加以演化改進,如以麵筋取代薯乾,以木耳取代薯葉,以羊肉取代馬肉,並雜以更多作料,使其色香味更加俱備,其聲名更加遠揚,最終成為一方名吃。張保勝因此被尊為這一行業的“祖師爺”。而今,在鄧州不少經營糊辣湯的老戶家中,還供奉著他的畫像。
鄧州糊辣湯配料以鮮肥羊肉、麵筋、麵糊為主,雜以大蔥、生薑、花椒、胡椒、辣椒、茴香、金針菇等20餘種菜蔬作料。其色褐,其味鮮。食前加幾滴小磨香油、陳醋,則更是異香撲鼻。
製作糊辣湯的關鍵環節,是“臊子”內各種作料比例要掌握得恰到火候。有些祖輩以經營糊辣湯為業的人家,家內多有祖傳配方,上面記載著各種作料以及麵筋、羊肉、食鹽及水的配兌比例。
而今,鄧州經營糊辣湯的,小戶近千家,大戶也有數十家,而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數“拐子(張文勝)糊辣湯”和“韓家糊辣湯”了。這兩家均為百年老店,在色香味的調製方面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極受市民歡迎。
其實,鄧州糊辣湯之所以受到歡迎,除了其味道鮮美、香辣暖胃之外,更是由於經營者抱定了“薄利多銷,多銷多賺”的宗旨:每小碗糊辣湯僅售三元,大碗售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