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駒簡介
作品有《開學第一天》(1960年畢業作品,以其受到美術界矚目,現為北京美術家協會收藏)、《建設山區的人們》入選第四屆全國美展,《太行秋》、《紅軍萬歲》、《和平解放北平》、《松本龜次郎與青年周恩來》、《海河漕運圖》等。
改革開放後,作品多次赴法國、盧森堡、韓國、日本、台灣、新加坡展出,優秀作品被國內國家級博物館和大使館收藏。
1996年應聯合國教科文總部邀請赴總部駐地巴黎搞個人畫展。主要作品《海河漕運圖》和太行山區風情系列獲得很高的評價。
鄧家駒的運河的記憶
日前,由西洋美術館策劃承辦的“運河的記憶——鄧家駒畫展”拉開帷幕,作為本市唯一入選“文化部2008現當代藝術推廣計畫”的本市畫家,鄧家駒的名作《漕運圖》《皇會圖》等一批藝術精品走進了觀眾視野。
本次展覽是畫家第一次在國內舉辦個人畫展和出版畫冊。主辦方表示,近年來天津對外文化交流日漸頻繁,美術展覽已成為增進本市與各地間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和形式。西洋美術館填補了天津以展示西洋油畫為主的美術館的空白,搭建了促進國際間美術合作交流和展示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新平台,成為本市對外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視窗。同時,西洋美術館集展示、交流為一體,以展示油畫藝術品為主,同時敞開美學藝術殿堂,面向國際美術品市場,構築與國際美術界交流的平台。通過與國內外藝術館和美術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引進國外優秀美術作品展,向國外推介代表中國創作水準的作品和畫家,推動中國美術產品走向世界。
情定漕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美協舉辦“文革”後首次全國畫展,這是一次畫家們重生後的亮相,題材自選,作品署名,知識分子終於有了個人價值。鄧家駒當時正在天津歷史博物館做美工,做了十幾年,畫家的心麻木了,作品也隨之概念、僵化。
究竟選擇什麼題材參加畫展?畫天津港口?五大道小洋樓?這些都不是天津獨具。他翻看天津史、海關史,還有博物館領導和歷史學家的同事們興奮地幫忙出主意:中國的南北大運河,是和中國長城一樣的偉大工程——畫家決定選取清乾隆大運河漕運的全盛時期,描畫出因漕運而生的天津城市景象。
再現天津漕運盛景
鄧家駒正是選取這個題材為畫面,用三年時間,走遍河南、山西、陝西、河北,考察明清建築,走訪民俗風情,大小構圖七十多張,用油畫繪畫技巧又融匯中國國畫的勾描手法創作繪出漕運圖。
這幅畫涉及人物三百多個,神態各異,幾十個情節故事,都有歷史考據。畫面上寬闊浩渺的三岔河口是海河、南運河、北運河交叉形成。河面上,南來北往的大小漕船,運載著糧食、布匹、磚石,河上另有官船民船漁船還有吹拉彈唱的花船。三岔河口兩岸是繁榮的城市景象:香火繁盛的天后宮,是水上運輸的最高保護神;宮前大道上一隊隊漕工手捧自家漕船模型,到天后宮還願,感謝天后對海難的護佑;宮前更有求財、求子、求福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隨著漕運的興盛,三岔河口兩岸店鋪林立,商賈匯聚——楊柳青年畫、風箏魏風箏、津沽包子、龍嘴大銅壺茶湯、走江湖的藝人、典當的當鋪……繁華的都市也驚動了乾隆的遊興,畫面右上角就是皇上的行宮東花園。康乾時期,中國國門漸次開放,畫面上也有表現:英國派特使馬卡爾尼到熱河避暑山莊覲見中國皇帝,他坐的大船也需要在三岔河口換乘內陸小船,畫面上的英國三桅桿船正是他所乘坐。畫面的重要位置有一艘中國兵艦,兵艦上已出現有機器操作的舵輪,表示國外的先進機械在康乾時代已傳入中國。
鄧家駒在歷史博物館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又參考了大量歷史文獻和清代生活照片,與歷史學家做研討,漕運圖從畫面結構、情節故事、街市建築、風俗民情,甚至人物的服飾帽飾,都有史料依據。這幅畫後來到法國巴黎展出時,法國美術史界稱漕運圖為“史畫”。漕運圖完成後影響很大,先後為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北京人民大會堂天津廳和天津迎賓館大廳複製成列。
“皇會”接棒“漕運”
2004年,鄧家駒完成了漕運圖的姐妹篇《皇會圖》。
這是一張以人物刻畫為主的歷史畫,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天津,正逢天后誕辰,民間正在舉行盛會。皇帝與民同樂,從此天津的《天后會》便成了皇帝御賜的“皇會”,名聲大振。畫家表現的正是皇會盛景:以天后娘娘為首的五乘轎輦,被貴族子弟抬舉著,走過天津的大街小巷,沿途萬人歡呼跪拜,民間的各路花會,爭奇鬥豔,各展異彩,是一場盛大的狂歡。
這幅畫同樣有三百多個人物和幾十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活躍鮮明,場面浩大,富麗堂皇。鄧家駒大部分時間都在天津度過,熟知天津歷史和民俗。他為人樸實,一貫堅持畫有情感的題材,甘於寂寞,肯下苦功。他的老同學,著名油畫家和理論家鍾涵這樣評價他的作品:“……尤其是畫天津社會民俗歷史的兩幅大畫,可以說是傳統的《清明上河圖》一路的現代發展,國人這樣搞的不多。”
本組撰文 本報記者 張帆 《皇會圖》 《開學第一天》 鄧家駒: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路 鄧家駒的祖父鄧養源是國畫家,父親鄧尉梅清華大學文科畢業後在報紙主筆。幼年時的鄧家駒即痴迷繪畫,抗戰時期受畫家司徒喬、傅抱石、張文元、李可染的影響,繪畫有很大進步。19歲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其畢業作品《開學第一天》是當年評價最突出的一張優秀作品,被北京美術家協會收藏,收入中國美術全集。
每個畫家心中都有一幅屬於自己的《清明上河圖》。雖然藝術界功利之風日盛,但鄧家駒卻始終堅持著自己的追求。著名畫家孫其峰先生曾這樣評價鄧家駒:“鄧家駒與別人最大的不同,是他有一股愚呆之氣,赤日炎炎,他依舊是長衣長褲,大靴子,整日埋頭於畫布顏料之中,他也常有不隨和的地方,他決不隨波逐流地趕時髦與追潮流,決不見異思遷,他始終如一地追求寫實主義風格,鄧家駒將有限的人生珍惜著節省著,不去角逐名利,不去專注金錢,他的精力專注了時間集中了,他的畫也就上去了!”如今,當年中央美院的同班同學都已經成了畫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他這個昔日班長卻依然默默獨守著一份“愚呆”之氣。這是一個簡單的人,卻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路。
鄧家駒自述
我從小就愛畫畫,在地上畫,撿了灶坑裡的木炭在粉白的牆壁上畫,甚至在弟弟妹妹的臉上畫。父母都很鼓勵,但意見不同:母親說,應該像王勉畫荷一樣,去寫生,去臨摹;父親說,小孩子,只要有興趣,隨意而為吧。父親給我更多的是引導啟發,講童話故事、詩詞歌賦,開闊視野。我的祖父是國畫家,這種家庭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影響了我從幼小就痴迷繪畫。
隨著年齡增長,我的眼界也逐漸寬廣。我接觸了許多俄羅斯電影和小說,尤其是俄羅斯18、19世紀的現實主義油畫作品,讓我豁然開朗,明白這才應該是我人生的追求。我提出到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深造,領導很支持。1954年,我19歲,如願以償地考上了中央美術學院。
退休後我依然經常在生活中感受、寫生,不斷提高對寫實主義的認識和表現技巧。寫實主義也是常在常新的,內在有它可創造性的一面,仍然對我有極大吸引的激情。作為我個人來說,從小我就接受的是寫實主義繪畫教育,它給我帶來過巨大的震動和無比享受,後來我接受的技能也是寫實方法的訓練。當我遠赴俄羅斯,進入博物館,站在列賓、蘇里科夫、謝洛夫……這些現實主義繪畫大師的巨幅作品面前時,我仍然像個孩子一樣懷著無比的興奮和激動。現實主義繪畫的寫實手法,我遠沒有學到位,我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太多,需要改變自己的也太多太多。
繪畫是我所愛,是我所能,我的榮譽也是繪畫所賜。離開繪畫我別無他長,甚至不會交友不會應酬,更不會應對這大千世界裡的複雜變化。我這一生多忍讓也多聽從,渴望追求的就是安靜、平靜、簡單,爭取和諧的環境,以便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畫畫。
在蘭州的時候,我家和西北戲劇學校同在一所大院,放學後我常背著書包去看練功演出,尤其對京劇很是著迷。漸漸的,也能唱幾句。校長看我天賦不錯,多次到家裡動員父母讓我學戲,但都被拒絕,我也就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