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字公季,號藍陽,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生於安溪縣湖頭鎮美溪村。兄弟六人,啟元排行第二。父鄧捂於康熙十一年隨從兄鄧士騰從德化縣土坂村(今潯中鄉浦坂村)移居安溪縣感化里湖市鄉(今湖頭鎮街道)任塾師。啟元幼承父教,十三歲即能背誦十三經,十四歲應試童子科,背誦經文,不錯一字。主持考試的學政頗為驚異,遂被錄取入泮。雍正元年(1723年)舉明經入京,上《勸學賦》,欽點第二點。雍正二年,應順天鄉試,中舉人。雍正五年(1728)會試第九名,同年殿試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武英殿纂修。雍正十年,啟元奉命典試湖北,榜發,群賀得人。鄉試告竣,回朝參與編纂《三禮》。因積勞成疾,回鄉治療,年余病歿,僅三十四歲。其妻為湖頭望族李氏,因得葬於五閬山,其墓今存。啟元著有《周官考注》五卷和《禮記注》一卷。在湖頭鎮美溪村啟元別墅“臨江樓”及府第故址,基石尚存。在德化潯中鄉埔坂村鄧氏家廟裡,仍保存榜眼及第、烏台重望、兩江巡按、翰林院編修、賜進士出身、湖北大主考 等匾額。
縣誌記載
個人記載
鄧啟元(1701~1734)又名幼季,字公季,號藍陽。福建德化城西蒲坂人。清雍正五年(1727)進士,欽點榜眼及第,為科舉時代德化擢第最高才士。
啟元父鄧熾,字夏明,號伏公。秉性沉毅,慧敏好學,幼年即能誦《詩》、《書》、《易》三經。10歲,授《左氏春秋》,進而習三禮。為文“陶鑄經傳,杼軸予懷”。後以科試游庠。但他無意功名,隱居由園以塾師為業終老;古稀之年,尚孜孜撫教兒孫,寒暑不懈。
啟元兄弟中居三。據傳,他出生於永春蓬壺馬寺。因他父親鄧熾一生長期旅居安溪湖頭一帶為塾師,其妻小亦隨同生活。鄧熾妻身懷啟元將近臨盆時,鄧熾親自護送妻子欲返回德化蒲坂老家待產,行至永春蓬壺附近馬寺,夫妻倆一同進馬寺拜佛,祈求觀音菩薩庇佑她生下貴子。不料進馬寺跪拜祈禱後,腹中陣痛,無法繼續趕路回家,只好暫時逗息於馬寺。而鄧熾妻腹中陣痛不已,未幾哇哇聲傳,一白胖男嬰墜地,是為啟元。
家庭記載
啟元自幼深受家學薰陶,且稟賦聰穎,丰儀秀偉,才貌出眾。少時,曾隨父母拜謁他的外舅祖、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安溪李文員公光地。李光地見而奇之:“此子眉如韓元少,當大魁天下!”因家學淵源,自己又勤奮好學,學業猛進。14歲考進縣學,稱秀才,後游庠。及長,知識廣博,又深究古典,故文章“涉筆淵博奧衍,不可繩羈”。雍正元年(1723)舉明經(貢生)入京師國子太學,上《勸學賦》得雍正皇帝賞識,欽點第2名。雍正二年,應甲辰科順天府(今北京)鄉試中第21名舉人,發榜唱名時,主考、宗伯學士蔡文勤高興地對同考官說:“此吾閩佳士,九歲能誦十三經者,今日入彀錐囊穎脫矣!”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禮部會試中式第9名,殿試一甲第2名,欽賜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武英殿纂修。
啟元年輕任職,勤勉謹慎廉明,為眾人所欽服。雍正十年(1732),奉命主持湖北秋試,訊息傳開,凡通經博古有才學之士子,紛紛奔走相告稱慶,認為有此博學賢明之公主考,當免屈才之誤。他一到湖北,遂即整飭科場內外綱紀,端正考風,堵絕舞弊徇私。場試結束,對8000餘份試卷一一親自審閱評校,日夜廢寢忘餐,不知疲倦。由於他為官廉正,對待考試選拔人才態度嚴肅認真,發榜之後,“群賀得人”,凡真才實學之士皆中列榜上,而啟元本人則因操勞過度,終於染成血疾。
啟元主持湖北鄉試結束回京,深得雍正皇帝嘉許。不久,適值將要纂輯“三禮”,啟元又受命擔負此一纂輯重任。在編纂過程中,勤謹如一,早晚不知疲倦,每深夜秘書閣中燈火明亮,從未間懈,其用功之深,勝過當年寒窗苦讀。可惜一位茂年英才,終因一再積勞致疾不起,卒年才34歲。噩耗傳開,京城名宦巨公無不痛惜,紛紛前往弔唁。
啟元少時曾隨父寓居安溪湖頭。後於來蘇里溪畔築有“臨江樓”,現已傾圯。著有《周禮考注》五卷,《禮記注》一卷。其《勸學賦》收輯於清乾隆版《德化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