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進程,這是牽涉城鄉經濟、社會以及空間、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深刻轉變過程,這種轉變是中國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過程中必然的選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發展規律,三十年來的快速城市化給中國的城市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就顯著。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國的中心城市從景觀上看,高樓大廈聳立、綠地廣場氣派非凡,城市面貌大為改觀,與國外已開發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是反觀農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廣大農村,則是另一幅圖景——住房跟幾十年前相差無幾,村莊內部髒亂差問題嚴重;農村人口因向城市轉移(特別是知識階層、青壯年勞力)而發生數量減少、結構變化等問題,農村建設由於資金短缺而趨於停滯,農村土地資源受到城市化的蠶食而逐步退縮,農村環境因城市化的擴散而趨於惡化,農村文化受城市化的衝擊而面臨特色的危機。因此,城市化從不同的視野來看,會促發不同的思考,城市化給農村帶來的既有喜悅,又有困惑和代價。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中國鄉村建設歷程
第一節 土地改革時期的鄉村建設
第二節 農業合作化時期的鄉村建設
第三節 人民公社時期的鄉村建設
第四節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時期的鄉村建設
第五節 總體小康社會建設時期的鄉村建設
第六節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二章 當代中國的“三農”問題與鄉村轉型
第一節鄉村轉型中的“三農”問題概述
第二節鄉村轉型中的“三農”關鍵問題分析
第三節“三農”問題解決途徑與措施
第三章 鄉村經濟轉型
第一節鄉村經濟轉型過程與階段性政策
第二節鄉村經濟轉型模式:農業產業化
第三節對鄉村經濟轉型政策的評析
第四節鄉村經濟轉型:政策及體制創新建議
第四章 鄉村空間轉型
第一節城鎮化進程中的鄉村空間轉型
第二節鄉村空間轉型類型和模式
第三節鄉村空間轉型的動力
第五章 鄉村制度轉型
第一節戶籍制度轉型
第二節土地制度轉型
第三節社會保障制度轉型
第六章 鄉村轉型的未來走向:政策保障及其實現途徑
第一節政策提出背景與目標
第二節政策實現途徑
第三節政策特點與評價
第四節政策實施效果與完善思路
參考文獻
後記
……
文摘
三、農業合作化時期的農村建設情況
(一)農業合作化的分階段完成情況
1.組織互助組階段的農村建設(新中國成立至1952年底)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了第一次互助組合作會議,通過了《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以下簡稱《決議》)。《決議》指出:農民在土地改革基礎上具有兩種生產積極性,即個體經濟的積極性和互助合作的積極性。要克服農民在分散經營中所發生的困難,就必須在保護農民個體積極性的同時,提倡“組織起來”,按照自願和互利的原則,發展農民互助合作的積極性。這個階段互助合作的重點,是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成立互助組,實行小規模的合作生產,只在有條件的地區試辦農業初級合作社。
到1952年底,全國共組建有互助組802萬個,參加互助組的農戶為4536萬戶,占農戶總數的40%;試辦初級社3634個,人社農戶5.7萬戶,占農戶總數的0.05%。
2.大辦初級社階段的農村建設(1953年初至1955年上半年)
為了加速互助合作運動的發展,實現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12月的《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指出:孤立的、分散的、守舊的、落後的個體經濟限制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它與社會主義的工業化之間日益暴露出很大的矛盾。教育和促進農民民眾逐步聯合起來,逐步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農業能夠由落後的小規模生產的個體經濟變成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合作經濟,是黨在農村工作中的最根本的任務。在《決議》的推動下,全國農村不僅擴大了互助組的覆蓋面,而且初級社也由“試辦”轉向“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