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郭熙(1023年--約1085年),字淳夫、河陽(今河南溫縣 )人,北宋繪畫大師。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奉詔入圖畫院,初為“藝學”,後任翰林待詔直長。宋神宗趙頊深愛其畫,曾“一殿專皆熙作”。王安石變法時新立中書、門下兩省和樞密院、玉堂等牆上壁畫。皆為其所作。郭熙擅畫山水,無師承,早年風格較工巧,後取法李成,畫藝大進,到晚年落筆益壯,能自放胸臆 ,爐火純青。其畫論有《林泉高致》,提出高遠、深遠、平遠“三遠法”。畫山石多用“捲雲”或“鬼臉”皴;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傳世作品有《早春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窠石平遠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以及《樹色乾遠圖》、《早春圖》、《關山春雪圖》、《山林圖》、《秋山行旅圖》、《幽谷圖》等。
他擅長山水,出身布衣,好道學,喜遊歷。善畫,初無師承,後在臨摹李成山水畫中受到啟發,筆法大進,亦能自放胸臆,筆勢雄健,水墨明潔。畫山石多用捲雲或鬼臉皴,畫樹如蟹爪下垂。熙寧(1068年-1077年間)為圖畫院藝學,後任翰林待詔直長,成為宮廷畫院重要成員。於畫論方面亦有建樹,總結出對四季山水的審美感受及山水構圖三遠法等。創作活動旺盛的時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寧、元豐間(1068年-1085年),深受神宗的恩寵,有“神宗好熙筆”,“評為天下第一”之說。
藝術特色
郭熙擅長創作山水寒林之景,宗李成法,山石用“捲雲” 或“鬼臉”皴法,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力勁健,水墨明潔。布置筆法獨樹一幟,早年巧贍致工,晚年落筆益壯,常於高堂素壁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岩岫巉絕、峰巒秀起、雲煙變幻之景。所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早年風格較工巧,晚年轉為雄壯,常於巨幛高壁作長松喬木,曲溪斷崖,峰巒秀拔,境界雄闊而又靈動飄渺。宋神宗特別賞識他,二十年間,恩寵有加,將宮中所藏漢唐以來的名畫都拿出讓郭熙鑑賞,並一一品第。這也就大開了郭熙的眼界,使他有可能在取法李成的同時,自抒胸臆,而將李成畫風推向巔峰,獨步一時。當時宮中重要的屏幛,“非郭熙畫不足以稱”。後人將他與李成並稱“李郭”。他早年自學,畫風工致俊巧,後師法李成,筆墨漸精,晚年則愈益雄壯豪放。
社會評價
神宗趙頊曾把秘閣所藏名畫令其詳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覽歷朝名畫, “兼收並覽”終於自成一家,成為北宋後期山水畫巨匠,與李成並稱“李郭”,與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並稱五代北宋間山水畫大師。郭還精畫理,提倡畫家要博取前人創作經驗並仔細觀察大自然,他觀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澹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構圖上,創“高遠、深遠、平遠”之“三遠”構圖法。蘇東坡在《題郭熙秋山平遠圖》詩中感慨道:“木落騷人已怨秋,不堪平遠發詩愁。”
主要作品
《宣和畫譜》著錄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圖》《古木遙山圖》《煙雨圖》《晴巒圖》《幽谷圖》《平遠圖》等30件。傳世作品有元豐元年(1078)作《窠石平遠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幽谷圖》軸藏上海博物館;《溪山訪友圖》軸藏雲南省博物館;《樹色平遠圖》卷藏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早春圖》軸、《關山春雪圖》軸均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著有畫論《林泉高致》,為其子郭思纂集,為中國第一部完整而系統地闡述山水畫創作規律的著作。
作品欣賞
《窠石平遠圖》
北宋 郭熙 絹本設色 縱120.8厘米 橫167.7厘米 北京故宮博 物院藏
郭熙作為北宋著名山水畫家, 十分強調畫家對自然景物的觀察研究。他深知自然山水體貌結構的規律及其在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中的變化特徵, 而且還特彆強調畫家如何去發現和塑造山水的優美藝術形象:“山形面面看, 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現千姿百態。此畫畫深秋清曠之景, 神韻獨絕, 樹石畫法與《早春圖》頗為相似, 細部描繪較簡略。圖左有小字落款:“窠石平遠,元豐戊午(1078)年郭熙畫”。知是其晚年的作品。
畫中描繪深秋之曠野,一條曲折的小河分割平坡,坡旁有幾塊圓形巨石立於水中,而坡上則樹木密集,多枯樹虬枝,形似“蟹爪”。郭熙將這種帶有北宋山水畫標識意義的圓曲堅挺的線條美發揮到了極致。樹身虬曲,細枝向下,藤蔓纏身;或樹身挺直,細枝向上,密集而錯落,爽利堅挺,顯現其晚年筆墨愈益老辣放縱。而樹葉或闊筆漬點,或細筆雙勾,又填以赭紅,映襯秋色,這在郭熙傳世作品中也不多見。窠石依然以粗筆勾廓,以破筆似“捲雲”掃出大致結構,淡墨渲染,形似“鬼臉”。遠山注重淡墨的層層渲染,益增清幽曠遠之感。
《早春圖》
北宋 郭熙 絹本水墨 縱158.3厘米 橫108.6厘米 台北故宮 博物院藏
郭熙能畫出“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此畫表現冬去春來,大地復甦時細緻的季節變化。章法上兼有高遠、深遠、平遠,層次分明,畫中雖無桃紅柳綠的景色,卻已傳達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山村圖》
北宋 郭熙 絹本淡設色 縱109.8厘米 橫54.2厘米 南 京大學藏
此圖於夏季山野風景中穿插村落。立幅正中是崢嶸巍峨的巨峰,山勢奇險,煙藹浮現,其下為兩山夾峙的峽谷,下部平坦處建有山莊及亭閣,山麓淺沙平岸有漁船停泊,山水中點綴乘轎的士大夫及樸野的漁夫山民,雖寥寥數筆,但人物神情動態躍然於絹素。此圖雖無款識,但似捲雲狀的山石和壯健的筆墨正是郭熙本色,畫中山巒林木鬱鬱蔥蔥,展現的是“夏山蒼翠而如滴”的風貌。
《幽谷圖》
北宋 郭熙 絹本墨筆 縱167.7厘米 橫53.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本圖構圖創意頗為別致,在狹長的立幅上布滿險峻的山 石,岩間生有寒樹數株,石罅中又瀉出清泉一股,畫家以淡墨畫山,用濃墨寫樹,境界清幽,頗有筆簡氣壯景少意長之妙。但從景物布置而論,此圖又似是通景大屏中的一部分,原畫已難窺全貌,此一推測很難確定是否成立。此畫為北宋秘府收藏,著錄於《宣和畫譜》,畫幅上鈐有“宣和寶殿”等印。雖無作者名款,但流傳有緒,歷代皆定為郭熙力作,應屬郭熙傳世繪畫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