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經歷
2011年12---北京華文學院副院長
2008.3---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院長。2003.10-今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任教。
1985.7-2003.10 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務。
1981年1月-1982年8月 河南平頂山師專中文系任教。
1976年9月-1978年5月 河南省社旗縣埠口學校任教。
2000年3月起 任馬來西亞韓江學院華文研究中心諮詢顧問。
1994年3月—1995年11月 任蘇丹喀土穆大學客座教授、協助籌建漢語系並任漢語系主任。
1989.9-2003.10任南京大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曾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授課、講學。
研究方向
多年從事現代漢語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指導研究生方向為現代漢語、套用語言學(含社會語言學)理論等。近年來個人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社會語言學。
1.博士研究生
已經招生的方向:套用語言學(含社會語言學)理論
新的招生的方向:漢語套用研究
2.碩士研究生
已經招生的方向:現代漢語、套用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
新的招生方向:社會語言學、漢語國際教育
主講課程
1.曾經開設的課程:現代漢語(本科生)、語言學概論(本科生)、現代語言學理論與方法(碩士生)、套用語言學(碩士生)、套用語言學理論專題(博士生)。
2.正在開設的課程:社會語言學(本科生)、套用語言學專題(碩士生)、語言學理論與方法(碩士生)、語言學專題(博士生)。
主要貢獻
1987年 承擔南京大學“育苗”基金項目“大陸與港台漢語比較研究”(主持人,已完成)
1992年 承擔國家社科青年基金項目“蘇南地區河南方言島群研究”(主持人,1997年完成)
1999年 參加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江蘇部分調查。
1999年 承擔中流基金項目"中原官話的形成與發展"項目。(獨立承擔)
2001年 承擔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本土漢語與域外漢語協調策略研究: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為例”(主持人)
2001年 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河南境內的中原官話比較研究”(主持人)
2002年 承擔國家語委“十五”規劃項目“字母詞規範原則研究”(主持人)
主要學術成果
論著目錄(*號者為著作,其餘為論文)
1.《關於華文教學當地化的若干問題》,《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第2期。
2.*《華文教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7年。
3.《以“國、中、漢、華、唐”為上字的詞與社會認同建構》,《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4期。
4.*《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上編副主編,商務印書館2007年。
5.《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海外華語傳播概況》(2006),上編副主編,商務印書館2007年。
6.《現代華人社會稱說漢語方式多樣性再考察》,《南開語言學刊》,2007年第1期。
7.《漢語的國際地位與國際傳播》,《渤海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8.《海外華語傳播與<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語言文字套用》,2007年第1期。
9.《海外華人的母語教育給我們的啟示》,《長江學術》,2007年第1期。
10.*《當代語言生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國語語言學研究導引》,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2.《字母詞規範構想》,《辭彙學理論與套用》,商務印書館,2006年。
13.《語境研究與社會語言學——讀王建華等著<現代漢語語境研究>》,《漢語學習》2006年第5期。
14.《以輔助專業課教學為目的的漢語教學:實踐和思考》,《對外漢語研究》第2期,商務印書館,2006年。
15.*《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上編副主編,商務印書館,2006年。
16.《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總述》,《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2006年5月由國家語委正式發布,商務印書館2006年9月出版。
17.《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海外華語傳播概況》,發布和出版同上。
18.《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海外華人華僑分布》,發布和出版同上。
19.《論華語研究》,《語言文字套用》2006年第2期。
20.《對漢語中父親稱謂系列的多角度考察》,《中國語文》2006年第2期。
21.《論華語視角下的中國語言規劃》,《語文研究》2006年第1期。
22.《海外華語教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第1期。
23.《說N三題》,《修辭學習》2006年第1期。
24.*《語言與語言套用論稿》,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25.《馬來西亞:官方語言的推行與華語的拼爭》,《暨南學報》,2005年3期。2004年12月澳門語言學會年會主題報告。2005年1月、6月曾分別在第四屆雙語國際會議、語言與認同研討會演講。
26.《面向社會的社會語言學:理想與現實》,《語言文字套用》,2005年第3期。
27.《河南境內中原官話的“哩”》,《語言研究》,2005年第3期。
28.《近20年來的中國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修辭學習》2005年第5期。
29.《對字母詞規範的構想》,《辭書研究》2005年第4期。
30.《廣州市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報告》,《中國社會語言學》2005年第2期。(署名:郭熙、曾煒、劉正文)
31.*《中國社會語言學》(增訂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32.《對“操”+過+處所詞語討論的思考》,《語文建設通訊》79期,香港,2004年。
33.《“操”的討論的意義》,新加坡《聯合早報》,2004年9月7日。
34.《“對外漢語學”說略》,《漢語學習》,2004年第3期。
35.《回憶我的導師張禮訓先生》,收入莫礪鋒主編《薪火九秩》,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又《南京大學校友通訊》,2004秋季號(總26期)。
36.《要重視語言學教學參考書的編寫》,《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
37.《論“華語”》,《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語言文字周報》第1082-、84、85連載,又收入莫礪鋒主編《南京大學中文系90周年系慶論文集》,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38.《論全球華語辭典的編纂》,第二屆國際中國社會語言學學術會議(澳門)論文,2003年11月。
39.《海外華人社會漢語教學的若干問題》,肯特崗國際漢語語言學圓桌會議論文(新加坡),2003年11月。《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第3期。又載《國際漢學集刊》第一輯,陳學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商,2004年。
40.*《套用語言學概論》(副主編),商務印書館,2003。
41. 《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會的語言生活》,《中國社會語言學》創刊號,2003年。
42.《國語辭彙與新馬華語辭彙的協調與規範問題——論域內外漢語協調的原則和方法》,《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12期。
43.《配合環境的雙語教學》,新加坡《聯合早報》2003年2月5日。
44.《語言教育若干問題之管見》,《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3期。
45.《華語的規範與協調》(與汪惠迪合作),新加坡《聯合早報》2002年12月7日。
46.《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現狀與前瞻》,《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47.《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的銜接——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為例》,首屆亞太地區中文工作坊(香港,2001)論文,後載《漢語學習》2002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2003年12期轉載。
48.《域內外漢語協調問題芻議》,《語言文字套用》2002年第3期。又收入周勝鴻等主編《漢字書同文研究》,鷺達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49.《華語與國語:由來、特點及其他》,馬來西亞《光明日報》2001年4月11日—12日。
50.《對新時推普的一些思考:以江蘇為例》,《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期摘載。
51.《語言學概論》(編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2.《漢字誤讀誤寫現象札記》,於根元《世紀之交的套用語言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53.《蘇南地區河南話的歸屬》,《東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54.*《中國社會語言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55.《聾兒雙語教育淺談》,《現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6期。
56.《新一輪“推普”:特點、問題和對策》,見《語文建設》(北京)1998年第11期。
57.《蘇南地區河南話變化的初步考察》,見《南京社會科學》(南京)1998年第8期。
58.《當前我國語文生活的幾個問題》,見《中國語文》(北京)1998年第3期。
59.《磨盤話辭彙選》,見《南京大學中文學報》(南京),1998年期。
60.《當前社會稱謂問題小議》,見《語文建設》(北京)1997年第9期。
61.《磨盤話音系》,見《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62.《中國語文工作者的使命》(署名郭伯康),見《語言文字套用》(北京)1996年第3期。
63.《世紀交替中的中國語言學:危機與機遇並存》,見《語言文字套用》(北京)1996年第4期。
64.《磨盤話同音字彙》,見《鎮江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65.《蘇南地區的河南方言島群》,見《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又見人大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96年第2期。
66.《談談古代的方言及其發展》,見郭維森、柳士鎮主編《古代文化基礎》,嶽麓書社,1995。
67.《索緒爾的語言觀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現代語言學的發展》(署名郭伯康),見《語言文字套用》(北京)1994年第3期。
68.*《語文知識與公文寫作》(參加編寫),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69.《論“‘一樣’+形容詞》。見《語法研究與語法套用》,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北京),1994。
70.*《漢語新語彙詞典》(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南京。1993。
71.*《聾兒早期康復教育——理論與方法》(與李紹珠、周兢合作)。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1993。
72.*《聾兒早期康復教育——教學活動設計》(與李紹珠、周兢、李凡合作)。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1993。
73.*《漢語時興詞語詞典》(中文撰稿人)。譯林出版社,南京。1993。
74.《要進一步放寬語言政策》。見《現代特殊教育》(南京)1993年第1期。
75.*《套用漢語教程》(參加編寫)。北京語言學出版社,北京。1992。
76.《漢語、漢字和漢語現行書面記錄系統的問題及其對策》。見《語言文字套用》(北京)1992年第3期。
77.《試論海峽兩岸漢語差異的起源》。見《雙語雙方言》(二),彩虹出版社,香港。1992。又見《語言學通訊》(武漢)1993年1-2期。
78.*《初等語文》(參加編寫)。中國人事出版社,北京。1992。
79.《試論新聞語言的基本特徵》。見《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80.《丹陽埤城的河南方言島》(與蔡國璐合作)。見《徐州師院學報》(徐州)1991年第2期。
81.《“動詞+‘到’+處所詞語”的十二種句式》。見《語言學和漢語教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北京。1991。
82.《英語兒童語言量表在漢語中套用的探討》(與周兢、李凡合寫),見《國際心理測量學術會議論文集》,1991,南京。
83.《禮貌語言要得體》。見《平頂山師專學報》1991年第1期。
84.《漢語聽力損傷兒童語言康復中語音教學的幾個問題》(與李紹珠、周兢合寫)。見《南京師大學報》(南京)1990年第4期。
85.《語法·語義·語用》。見《鹽城師專學報》(鹽城)1990年第4期。
86.《新聞表達中的邏輯結構》。見《學語文》(蕪湖)1990年第6期。
87.《論大陸與台港漢語在辭彙上的差異》。見《雙語雙方言》,中山大學出版社,廣州。1989。
88.《新聞語言和新聞表達》。見《采與編》(南京)1989年第5期。
89.《對比分析:套用語言學一個方興未艾的分支》。見《社科信息》(南京)1990年第10期。
90.《新聞語言和縮略語》。見《許昌師專學報》(許昌)1989年第1期。
91.《“動詞+‘到’+時間詞語”的三種類型》。見《平頂山師專學報》(平頂山)1989年第1期。
92.《現代漢語教學問題芻議》。《語言學通訊》(武漢)1989年3-4期。
93.《“動詞+‘到’+時間詞語”的兩種句式》。見《漢語學習》(延吉)1988年第1期。
94.《〈語言的語法分析和言語的語法分析〉質疑》。見《語言學通訊》(武漢)1988年第1期。
95.《關於“動詞+‘到’+處所詞語”的句法分析》。見《南京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又見《語法求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武漢),1988年。
96.《漢語同義成語詞典》(與蔣蔭楠合作)。江蘇古籍出版社,南京。1987。
97.《“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見《中國語文》(北京)1986年第1期。
98.“這個”和“那個”。《大眾修辭》(上海)1986年第1期。
99.《漢語介詞研究述評》。見《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又見人大複印資料1986年第8期。
100.《國文法草創述評》。見《南京大學學報》1986年(語言文字專輯)。
101.《虛詞和虛詞教學》。見《中學教學語法闡要》,語文出版社,北京。1985。
102.《“個”的詞性》。見《語文學習》(上海)1985年第2 期。
103.《現代漢語中有比喻意義的詞》。見《漢語論叢》,河南人民出版社,鄭州。1985。
104.《目前語言研究中術語使用的幾個問題》。《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研究生論文專輯)。
105.《〈語言的美和美的言語〉述評》(與張曉鈴合寫)。見《修辭學習》(上海)1984年第3期。
106.《說“永遠”》。見《教學通訊》(鄭州)1984年第7期。
107.《台灣的語文教學》。見《河南教育》(鄭州)1984年第5期。
108.《關於“是”的用法的幾個問題》。見《河南教育》(鄭州)1985年第7-8 期。
109.《關於“東南部氣候……”》。見《河南教育》第1985年第4期。
110.《說“x笑”》(與張曉鈴合寫)。見《漢語學習》(延吉)1984年第1期。
111.《新詞語用法舉例》(與張曉鈴合寫)。見《漢語學習》1985年第2期。
112.《談“東山再起”及其他》。見《中學語文教學》(北京)198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