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國陶文
東周至秦漢時期邾國在陶器上鈐印或刻劃的文字。據考古調查:邾國陶文主要分布在邾國故城內,以今紀王城村東至張莊村西南金水河兩岸最為集中。在鄒城市境內8處古文化遺址中也發掘出邾國陶文。鄒城市文物旅遊局已收藏邾國陶文3000餘件。
清代中葉,邾國陶文引起金石學家的注意。道光十七年(1837年)版《鄒縣金石志》記述邾國陶文發現情況。光緒初年,濰縣陳介祺《籃齋藏陶》一書收錄邾國陶文4000餘件。益都孫文楷《木庵古陶文釋》、丹陽劉鶚《鐵雲藏陶》及吳大徵《說文古籀補》、顧延龍《古陶文替錄》等書中也都收錄了大量邾國陶文。民國初年,王獻唐赴邾城考察,較為詳細地調查了陶文出土地點和分布區域,有《鄒滕古陶文字》一書刊行。建國後,文物部門對邾國故城進行了全面的科學考察,發現了東周時期官營、私營制陶遺址及陶窯群,同時對陶文的分布、地層關係進行了初步探索。
邾國陶文以東周時期的為主,漢代次之,秦代較少。東周邾國陶文.主要見於盆沿、豆柄、罐口沿或肩部、瓮的肩部外側、磚瓦外部。其製作方法主要是銅質印章鈐印,另有刻劃。鈐印是在陶器坯胎未乾時直接將文印壓上去,字跡清晰。東周邾國陶文以單字為主,字型為大篆,主要是陰文,個別為陽文,少見框線。內容有戳記符號、工匠姓氏、陶工里籍、窯場名記、器具用途等。秦代邾國陶文主要是陶量上的秦詔文。四字一組,鈐印“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召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鈐印字跡清晰,結體端莊,框線整齊。有的陶量底部印有”騶’字,表明系當地窯場製造。漢代陶文主要刻印在泥質陶瓮、盆、罐和器座上。以刻劃為主,鈐印法極少。刻字內容多窯場記號或工匠姓名等。用筆流暢、結體活潑,多系陶工信手刻劃而成。
相關詞條
-
邾國
邾國,是周代的諸侯國,文獻又作邾婁、鄒國,國君為曹姓,子爵,魯國的附庸國。地理位置約在今山東省鄒城市境內。相傳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陸終娶於鬼方氏妹,名曰女...
相關史實 興滅沿革 起源 文化 結局 -
邾城[黃岡市邾城遺址]
禹王城又名邾城,位於今黃岡市郊禹王街道辦事處境內。邾城之名始於公元前255年,毀於公元339年,歷經戰國、秦、兩 漢、三國、晉5個朝代,總計594年,其...
城池介紹 歷史溯源 相關考古發掘 文物現狀 遺址保護 -
邾國故城
邾國故城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城東南125公里嶧山鎮紀王城村。邾國故城地處棗莊市山亭區東江村南一台形高地中部,海拔約95米,當地人把此地叫作城頂...
簡介 歷史背景 故城由來 相關詩詞 遺蹟文物 -
邾國私璽
周武王封古顓項之裔曹挾於此,初附於魯;春秋時為子爵之國,亦稱婁邾,後改鄒日,滅於楚。 周武王封安之裔日邾挾為附庸,居於邾,後為楚滅”。 ”由此“祁”姓,居於祁國。
-
邾文公
曹蘧蒢,即邾文公,為春秋諸侯國邾國君主之一,是邾國君主。在位51年。
-
陶侃[東晉名將]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 )人,後徙居廬江郡尋陽縣(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
人物生平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 軼事典故 後世地位 -
邾國故城遺址
邾國故城遺址邾國故城遺址 故城內東北角,地形高低懸殊,多為黃土斷崖,且多土冢。 故城東北城牆處,有兩個周長10多米的土台,俗稱“炮台”,台上發現東周陶片...
-
鄫國
鄫國(繒國),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為“鄫”而得國名;歷夏、商、周,存世時間約2000年,於魯襄公6年(前567年)滅於莒。 鄫國從建...
簡介 歷史沿革 交好魯國 國家滅亡 曾氏與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