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文公所處的時代,大國爭霸,戰爭頻繁。勢單力薄的邾國夾在齊、楚、宋、魯之間,經常受到戰爭威脅,尤其受魯國的威脅更大,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為了應付這種局面,邾文公曾與宋等國結盟,共同對抗大國的侵犯。魯僖公二十三年,邾國出師伐魯,戰於升陘。魯國卑視邾國,不設武備而戰,結果大敗。邾國士兵獲得魯僖公的頭盔,懸於城門之上,大滅了魯國的威風。
邾文公對邾國的最大貢獻就是遷都。據《左傳》記載,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遷於繹。”將邾國遷都於嶧山之陽,是邾文公順乎民心之舉。但是卜辭上說,遷都有利於民,但是有害於君,會使君短命。當時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非常擔心邾文公的身體,紛紛勸阻遷都,邾文公卻說,上天樹立了君,就是為了替民謀利,至於我的生命如何,這是天意,如果遷都有利於民,就遷吧。他毅然將國都由訾婁遷至嶧山之陽。不久,邾文公真的病死了,這雖是巧合,時人卻紛紛讚譽邾文公的賢良。邾文公能把人民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只要對人民有利,雖然有可能影響他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在當時是很可貴的。
嶧山之陽地理形勢優越,易於防守;周圍河流縱橫,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文公定都後,減輕了戰亂威脅,邾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邾國定都嶧山之陽,也奠定了鄒城古代行政區劃的基礎。後人頌揚邾文公遷都功績,留下了不少詩篇,並在嶧山建了邾文公祠,以供後人奉祀。
現嶧山之陽尚存邾國故城遺址,遺址內地勢起伏不平,溝整縱橫,城內窯址、房基、土冢隨處可見,灰坑、瓦礫、陶片遍地皆是。近年來,故城內出土各類文物400餘件,東周至秦漢時期的陶文3000餘件。
1977年12月,邾國故城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鄒穆公和孟子為同時代人,其在位時間大約為公元前382―330年之間。他是邾婁(後為鄒)國除邾文公籧篨之外最為時人及後人稱頌的英明君主。
據《鄒縣誌•國君志》載,其在位期間,“王輿不衣皮帛,御馬不食禾菽,無滛僻之事,無驕燕之行,食不眾味,衣不雜采,自刻以廣民,親賢以定國,視民如子。”故“鄒國之治,路不拾遺,臣下順從,若手之役心。”正因有如此廣施“仁政”的賢明之君,鄒國雖為小國,但“魯衛不敢輕,齊楚不能脅。”最為史家稱道的一件事是以粟易民以粃而飼雁,賈誼《新書》和劉向《新序》都有記載。當時全國都時興養鳧雁,開始皆以粟為飼料,費用極高。為此,穆公令養鳧雁必須用秕谷而不得用米。”於是倉中無秕谷,秕谷的價格漲到兩石米換一石秕谷。”這樣一來,養雁便成為賠本買賣,因此遭到官員的反對,他們說:“用秕谷養雁並不貴,但是現在兩石米才能換一石秕谷,費用太高了,還是用米養雁吧 。”穆公則斥之曰:“你們真無知。百姓養牛耕地,在酷暑中勞作,不敢偷懶,難道是為了鳥獸嗎 !粟米是給人吃,為什麼拿來養鳥?況且你們只知道計較個人利益不知為國家大計著想。國君,是百姓的父母,國家糧倉中的粟米和百姓家中的我應該同等對待”當穆公的這番話傳到民間,鄒民皆知“私積之與公家為一體也”,故更加努力耕作,以增產量。對於這樣一位愛民如子的國君,舉國皆敬,他國之民亦皆景仰。當穆公去世時,鄒國百姓象失去了敬愛的父親一樣,痛哭三月。鄒鄰國的百姓都非常傷心。酒家不售酒,屠夫不再賣肉,兒童不再唱歌,國中聽不到音樂聲,幾個月後才開始恢復。象鄒穆公這樣愛民又受到民眾如此愛戴的賢明之君,在中國曆朝歷代,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