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君為甲

邾君為甲告訴我們一個判斷人的方法,那就是判斷一個人的言行是否正確不能以某個人的好惡為標準,而應該看一看它是否符合全局的共同利益。

故事背景

古時候,在現今山東省鄒縣邾(zhu)國,國家的將士所穿的戰袍,一直用為原料。
因為用帛縫製的戰袍不結實,所以邾國有個名叫公息忌的臣屬向邾君建議說:“做戰袍還是以絲繩作原料為好,戰袍耐用的關鍵之一在於縫製必須嚴實。雖然用帛縫製的戰袍從外觀上看也很嚴實,但是由於帛本身不大結實,我們只需一半的力氣就可以把它撕開。如果我們先把絲繩織成布,再用絲繩布製作戰袍,即使你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撕它,也不能把它撕破。”
邾君覺得公息忌的話很有道理,但是擔心一時找不到這種原料,因此對公息忌說:“縫製戰袍的人上哪兒去弄那么多的絲繩布呢?”公息忌回答說:“只要說是國君想用絲繩布,老百姓還有生產不出來的道理嗎?”邾君看到改變卻國多年沿用的以帛做戰袍的傳統並不困難,於是說了一聲:“好,就按你的想法去辦吧!”隨後邾君下令全國各地的官府立即督促工匠改用絲繩布做戰袍。
公息忌知道邾君的政令很快就要在各地施行起來,所以叫自己家裡的人動手去搓絲繩。那些因為公息忌在君王面前露了臉而妒忌他的人,看到公息忌家裡的人又走在別人前面搓起絲繩來了,於是藉故到處中傷他說:“公息忌之所以要大家用絲繩布製作戰袍,原來是因為他家裡的人都擅長製作絲繩的緣故!”
邾君聽了這種說法以後很不高興。他馬上又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各地立即停止絲繩布的生產,還是按老規矩用帛做戰袍。

故事的寓意

邾君不注意搓絲繩和提高戰袍質量在目標上的一致性,僅以一些流言蜚語來決定政策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通過這則寓言,我們應該認識到,判斷一個人的言行是否正確,不能以某個人的好惡為標準,而應該看一看它是否符合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