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倪姓傳世錄

黃帝最初隨父親少典姓公孫,並繼承了有熊氏的稱號,因生在軒轅,就取名叫“軒轅”。後來,黃帝成為部族首領,他的部族主要活動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為姓。

簡介

黃帝本姓公孫,他的父親原是統治今河南省新鄭一帶的有熊國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寶為妻。
傳說附寶與少典成婚後,某夜在郊外田間散步,抬頭仰望天空,欣賞滿天星斗。突然天空發出一道萬丈光芒,如閃電,似銀蛇,繞著北斗七星鏇轉不停。最後,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寶身上。附寶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動,後來就因此有了身孕。與一般女性懷孕不同,附寶足足懷胎24個月,才在一個叫軒轅的地方(在河南新鄭西北,又說在山東曲阜)產下一位聖嬰,他就是整箇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軒轅黃帝。
黃帝最初隨父親少典姓公孫,並繼承了有熊氏的稱號,因生在軒轅,就取名叫“軒轅”。後來,黃帝成為部族首領,他的部族主要活動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為姓。
黃帝的姬姓部族興起之日,正值原來統治中原、與黃帝有血緣親屬關係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時。黃帝利用這一大好時機,聯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然後向炎帝部落發動了—次猛烈的進攻。經過一場空前血戰,黃帝打敗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誅炎帝而兼其地”。緊接著,黃帝又率部消滅了東夷蠻尤部落,並經過一系列南征北戰,第一次統一了中國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華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國家政權——酋邦。
黃帝自然成為這個新興的早期國家政權的君主,被尊為帝。當時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從黃帝的號令,成為黃帝統治下的子民。而黃帝又把自己的眾多兒子、親信、貴族分派到四方,去監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黃帝與酋邦內務原始部族的關係,便由領袖與臣屬關係演變為父子親屬關係。各部族的成員,都認黃帝為父,他們的後裔子孫和分衍的各個姓氏,便也遠溯黃帝為始祖。這樣,黃帝不僅成為姬姓,而且也成為包括倪氏在內的整箇中華民族的大始祖。

黃帝

第 一 世 中華大始祖 黃帝 父為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姓公孫;母曰附寶, 視大電繞北斗星,感而有孕,二十四個月後,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有熊氏。黃帝成為部族首領,他的部族主要活動在姬水流域,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納四妃,生二十五子。
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黃帝廿九年,嫘祖於若水生昌意),生昌意(長子)、玄囂、龍苗;
二妃方累氏,又名白節,生休及清;
三妃彤魚氏,生輝及夷彭;
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
其眾妾之子共有十六人;二十五子中,已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繯、依)。八月既望,帝崩,葬陝西橋山。 黃帝在位百年,年百十一歲。也就是說黃帝在位100年,活了111歲去世,葬在橋山,其墓即今陝西省黃陵縣北橋山的黃帝陵。
贊曰:赫赫始祖,德業煌煌。涿鹿絕轡,天下賓從四野;宮室既築,文明肇始八荒。造舟車而九垓同軌,作儀禮則諧和萬邦。

昌意公

第 二 世 昌意公。系黃帝長子。 昌意公生於黃帝廿九年。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公降居四川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爾蓋和岷江上游—帶)。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後昌意公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樂縣西北)。
傳說當年黃帝長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諸侯。昌意被調派若水後,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仆為妻,在這裡成家、立業、定居。
《大戴禮·帝系》和《帝王世紀》記載,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朱姓血緣遠祖顓頊。但《山海經·海內經》對此又有不同的記載,認為顓頊是黃帝曾孫、昌意之孫,並說顓頊之父為韓流。《山海經》為上古南方人記南方事的奇書,所記當更為真實可信。

顓頊帝

第 三 世 顓頊帝。 顓頊帝生於樂水 (今四川滎經縣一帶) 都高陽(今杞縣)居帝丘(今濮陽西南),號高陽氏。二十歲時,得黃帝傳位,在位78年,壽98歲。顓頊的次妃騰隍氏又名叫女祿,她生了2個兒子:長子稱、次子禺。稱,有的史書上也寫作“伯稱”,字伯服。
顓頊像他的祖先黃帝一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聖大賢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時隨著部族不斷順黃河流域東遷,後加入少昊東夷部落,定居於窮桑(今山東曲阜縣)一帶,因此又號窮桑氏。顓頊少負大才,年僅10歲,便成為東夷部落首領少昊的得力助手;20歲時,便繼承少昊的帝位,成為東夷部落酋邦的首領,建都窮桑。此後,顓頊又率領他的部族向西遷徙,挺進中原。在這裡,顓頊先與來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戰一場,打得“天柱折,地維絕”,終於將共工氏趕到南方。接著,顓頊又兼併了大批中原華夏集團’的小邦國,最後統一了四方,繼承了他祖先黃帝的帝位,做了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遷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顓頊城)。《帝王世紀》、《皇覽》等書記載,顓頊於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執政78年,享年98歲時才去世,葬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廣陽里(今河南內黃縣梁莊鄉)。而《山海經》則說葬於漢水上游的鮒魚山(或作務隅、附禺)。《春秋命歷序》還記載,顓頊高陽氏曾傳位20代,統治中原350年。
農曆三月十八日為顓頊帝誕辰, 顓頊帝創製了華夏第一首國歌《承雲》,用以祭拜上帝、改造了原始巫教;創製了曆法,被後人稱為“曆法之宗”。顓頊崩後被尊為中國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稱他為北帝、黑帝。

稱公

第 四 世 稱公。 稱的兒子叫老童,有的史書也寫作“卷章”。
次子禺,禺疆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玄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象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颳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為“厲風”。
據《路史》所載,遠古時的黃帝,有個玄孫叫“禺疆”,古時候“疆”字和“強”字通用,禺疆的子孫有的取疆字為姓,往往寫成強字,這樣便形成了強姓,為強姓始祖。

老童(卷章)公

第 五 世 老童(卷章)公。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驕福為妻,生子二:重黎和吳回。
在中國遠古時期,部族首領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長子重黎,就是因為擔任了重黎部族政權的酋長,才以部族名取名。作為顓頊的一個分支後裔,重黎被當時的中原華夏酋邦君主帝嚳任命為火正——遠古時期為酋邦政權掌管火的官職。遠古時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們又以官代名,稱重黎為祝融,神話傳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以火施化,號赤帝,住在崑崙山的光明宮,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後世尊為火神。
但重黎經常受到帝嚳集團的排擠。當時共工氏作亂,帝嚳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鎮壓強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後帝嚳卻以重黎誅之而不盡、平亂不力為藉口,殺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吳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職。這樣,吳回也被稱為祝融氏。
吳回代兄為祝融氏,繼續率他的部族南下與共工氏作戰。後來終於鎮壓了共工氏的叛亂,但吳回卻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陽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後,被尊為傳說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輔佐——火神。
民間相傳祝融因為教會人類使用火,人們對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過眼,心想世界萬物離不開水,為什麼人類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氣奮。於是集五湖四海之水沖向崑崙山,把崑崙山上的聖火澆滅,頓時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憤怒,騎上火龍,與共工大戰起來,水此終是往低處流,洪水從崑崙山下落下來,祝融乘機發起進攻,把共工燒得焦頭爛額。共公輸得不順氣,一氣之下撞向不周山,誰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給撞斷了,天也塌下來,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於是就引來女媧補天的故事。按今天的話來說這可以說是女媧補天的前傳。 另一說法,伏羲死後共工作亂,黃帝派祝融平叛,雖然打敗了共工,但沒有殺死所有共工氏成員,黃帝殺了祝融。後由他的弟弟吳回擔任火正官,依舊稱祝融氏。

吳回公

第 六 世 吳回公。 子一陸終。 吳回公在舜帝時繼任祝融氏。祝融氏即其兄北重黎有罪被誅,吳回公繼任祝融氏。 葬於南方衡山之陽的祝融峰即今湖南衡山。
祝融氏是黃帝後世子孫。《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說:“高陽者(帝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說:“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吳回。”
帝嚳時代,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乃以庚寅日誅重黎,以其弟吳回為火正。吳回死,陸終嗣。陸終有子六人。顓頊的這一支後裔,自稱至吳回,因系庶出,沒能承繼顓頊的帝位,並逐漸向南遷徙,到重黎和吳回兄弟時,已遷徙至我國南方。祝融吳回死後,他的子孫和部族成員大都北返中原。後來,祝融部族不斷裂變出眾多分支,形成歷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陸終公

第 七 世 陸終公。 陸終公被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境內)。由於終公在陸鄉成績卓著,名聲顯赫,世人為稱頌其在陸鄉的功績,遂將終公所在的封邑陸鄉當作其名字的一部分,稱陸終。陸終公娶鬼方部落女女鬼(女貴) 生六胞胎,六兄弟後采都封疆立國開姓:
長子樊封昆吾,其國衛;後裔形成己姓;
二子惠連封參胡,其國韓,後裔形成董姓;
三子筏封大彭,其國徐;後裔形成彭姓;
四子萊言封鄶,其國鄭,後裔形成壇姓;
五子晏安封曹, 其國邦;後裔形成曹姓;
六子季連封楚,其國楚。後裔形成羋(mie 音咩)姓。
歷史上把這6個姓再加上從彭姓分出的禿姓和從曹姓分出的斟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讀音mie),合稱“祝融八姓”。倪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倪氏,可稱為曹姓朱氏的分支;倪氏與今天中國的朱氏、曹姓,在血緣上屬於同宗。 因為牟姓起源於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後。據《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所載,牟(故城在今山東萊蕪東二十里)國為周時子國,相傳為祝融之裔,春秋末滅國,其後以國為氏。
祝融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起初為顓頊曾孫重黎所擔任。祝融又稱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績,能光融天下,被帝嚳命名為祝融。重黎誅伐共工氏時,因沒有將共工家族斬盡殺絕,而被帝嚳誅殺。後帝嚳命其弟吳回繼任,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承襲此職。以後祝融由官職又演變為部落名稱。其後有建立牟國者,為周時子國,牟國於春秋末滅國,亡國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牟姓。由於祝融之職由吳回之後相襲,故後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陸終為牟姓得姓始祖。

曹國晏安公

第 八 世 晏安公。為陸終之五子,吳回之孫; 大禹賜為曹國,故又稱曹安,遂姓曹。曹姓始祖,曹國第一代國君。世居山東。曹國,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南,歷唐虞夏商,逾數千年之久。
第 九 世 曹均連公。曹國第二代國君。
第 十 世 曹彩白公。曹國第三代國君。
第 十一世 曹季禮公。曹國第四代國君。
第 十二世 曹武辛公。曹國第五代國君。
第 十三世 曹主廷公。曹國第六代國君。
第 十四世 曹公。曹國第七代國君後皆名諱失考,只知傳二十一世後至俠公。
第 十五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 十六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 十七 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 十八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 十九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 二十 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一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二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三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四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五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六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七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八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二十九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 三十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三十一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三十二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三十三世 曹公。 名諱失考。
第三十四世 曹公。 名諱失考。
邾國
第三十五世 曹挾公為邾子,故又稱邾挾公。周武王滅商後封曹挾公在古邾婁(在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建國立君稱邾國,為邾國第一代國君,戰國時改國號為鄒(公元前1045年)。邾國立國七百餘年。世居山東。曹俠公也是朱氏、鄒氏家族始祖。戰國時,邾國被楚宣王所滅,子孫去邑以朱為氏。朱挾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國相縣,是為江蘇朱氏。其後有大理學家朱熹、明朝皇帝朱元璋等。
第三十六世 邾非公。 邾國第二代國君。
第三十七世 邾成公。 邾國第三代國君。
第三十八世 邾車輔公。 邾國第四代國君。
第三十九世 邾將新公。 邾國第五代國君。
第 四十 世 邾訾父公。 邾國第六代國君。
第四十一世 邾武公,邾國第七代國君,字伯顏、謚武公。邾顏公既邾夷父,子二,長子夏父;次子邾友父。邾武公崩於公元前796年。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弟弟叔術。叔術非常賢達,他不願意接替兄長的權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國君便把王位傳給了夷父顏的長子夏父。夏父繼位邾國作了國君之後(以後的朱姓始祖),便封自己的弟友父到古兒地(今山東滕州東),於公元前798年建立了郳國(小邾國)。(小邾)郳國自友父始共傳十四世,戰國中期公元261年被楚宣王所滅。同時夏父還把叔術封到濫(今山東滕州東南),建立濫國。魯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 521)濫國國君黑肱降於魯,國亡。
郳國
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這時由周武王開創的周室王朝的鼎盛正逐步走向衰落,周天子的統治地位已不能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特別一些大的諸侯國,為擴張勢力範圍,不斷向別國爭鬥掠奪,史書稱為“諸侯爭霸”。如名躁一時的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都是爭霸的風雲人物。邾友父所創建的郳國(約五百餘年,公元前782-261年)最終也毀於“爭霸”災難之中。郳犁來的鼎盛把國家推到諸侯國階段,代表了郳國的興盛,其地位也得到其他諸侯國的認可和重視,能夠獨立積極地參與國際交往事務。見於《春秋》記載中,郳國曾參與二十五次諸侯國國際交往活動。諸侯爭霸愈演愈烈,弱肉強食的局勢十分嚴峻,郳國最終連同薛國、滕國、邾國等小國統遭楚國所滅。
在歷史上,除曹俠所建邾子國外,另外還有一個小邾子國,它便是由邾國所分離出而由邾友所建的郳國。
當年,邾武公夷父顏,生有2個兒子,長子叫夏父,次子叫友父。邾友父,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傳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銅器。據文獻記載,當年邾顏有功於周王室,於是周宣王封邾顏的小兒子到娜(今山東滕州東5里處,一說在今滕州東南50里處),建立另一個附庸小邦。
郳在初時本只是邾友的一個封邑,但後來卻逐漸發展並從邾國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新的小邦國。它既是邾國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時也是魯國的附庸。邾友所封的郳國,初時未有國名,而邾友子孫仍自稱為邾人,但時人及後日史家認為此邾已非舊邾,且由舊邾所衍生,故加小以為別,稱做小邾,也叫小邾婁;又因國都在即,且為古郎國故地,時人或又仍舊稱為郳國,也寫作倪國。
小邾國雖以邾友開國,但奉邾顏為始祖。據記載,邾友生 2子,後分為兩支:長子繼位為小邾國君;次子邾爽,到魯國任下大夫的官職。邾爽後裔,以祖父邾顏之名為氏,稱顏氏,此即後世中國顏氏的由來。
邾友所建小邾子國,傳到他的孫子邾黎來時,因多次朝見魯國,又數次跟從齊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華夏大國的承認,並正式被周王室封為子爵,成為與其母邦邾國平起平坐的國家。但事實上,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小邾的勢力都要遠弱於邾國,因而它始終都與邾國保持附庸關係,其軍政外交等重大決策也多與邾國同進退。
邾黎來之後的小邾國世系,文獻記載不詳。我們只知邾黎來之孫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孫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後再傳6世,小邾國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傳14代,大約在戰國中期同邾子國一同被楚宣王所滅。
小邾滅國後,子孫一部分以國名郳,去邑而為兒姓,後改姓倪氏。 第四十二世 邾友父公。 邾友父即郳肥公、邾友公、顏友公。郳國第一代國君。
郳國(公元前798-261)歷經約538年傳世14代。邾友父公,也為顏氏家族、吳郡朱氏(郳國世孫邾洪基後裔)之始祖,邾友父公之長子郳志為郳(倪)姓始祖;次子名爽以祖父顏字為姓曰顏爽,是第一代以顏為姓的人為顏姓始祖。顏爽是邾夷父顏公孫子,友父次子。由於沒有資格承襲君位,入魯仕為下大夫,爽之後代世居魯國。所以,顏爽才是名副其實的顏姓第一人。 其後有復聖顏回、大書法家顏真卿等。墓位於今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境內。
第四十三世 郳志公。 郳國第二代國君。倪姓始祖;
有史可考的倪姓第一人為邾友之子,郳(邾)國的第二代國君郳志;
第四十四世 郳慶公。 郳國第三代國君。
第四十五世 郳黎來公。郳國第四代國君。 公元前689年受周天子子爵之封。
第四十六世 郳公失考。 郳國第五代國君。
第四十七世 郳公失考。 郳國第六代國君。
第四十八世 郳穆公。 郳國第七代國君。(公元前566-522)
但在公元前522年,發生了郳(邾)穆公次子郳甲與六子奔鄭的事件。至穆公之孫郳惠公之後浸微,衍六世,據何光岳《楚滅國考》載:郳(小邾)國亡國時間,大約是楚取徐州的同年--公元前261年,為楚考烈王所滅。
第四十九世 郳惠公。 郳國第八代。
第 五十 世 郳公失考。 郳國第九代。
第五十一世 郳公失考。 郳國第十代。
第五十二世 郳公失考。 郳國第十一代。
第五十三世 郳公失考。 郳國第十二代。
第五十四世 郳公失考。 郳國第十三代。
第五十五世 郳公失考。 郳國第十四代。滅於楚國,子孫去邑姓兒氏。
小邾(郳國)滅國後,子孫一部分以國名郳,去邑而為兒姓,後改姓倪氏。
國破家亡後,郳氏族人被迫離開世世代代的故國家園,開始從郳國四處逃散,同時把郳人的血緣種子撒向了中華大地。這些新生後裔的郳族子孫,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他們迅速地在平安之地生根、開花、結果、繁衍,進而傳世昌盛,成為當今中華大地上具有輝煌歷史的姓氏之族----倪姓。
目前國內幾十萬倪姓同胞的分布情況是南方多於北方。定居在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湖北、福建、廣東及台灣、港澳等地;一部分僑居海外。倪姓起源於北方為何現居南方為多呢。究其歷史原因,有三種情況可供考證:
①、向從楚人爭霸的歷史背景上看,這次出兵爭霸,完全是帶著復仇的歷史積怨,以雪多年遭受征伐之仇。考證與楚國結仇還應追溯到邾武公一夷父顏時期,約在公元前820年,曾奉周王室之命,親自參與征討過楚國,並為周宣王建立了功勳,得賜受封。爾後,邾、郳兩國又出兵幫助齊國爭霸伐楚,對楚人積怨某深,反過來的楚國必然以仇相報,從“郳”再改“兒”的變化情節中就不難看出,楚人當年對郳鎮壓手段之殘酷,國破家亡,生靈塗炭,不得不擺脫困境,逃出火海奔赴異鄉,再求生存。
②、從楚吳兩國敵對相恃的關係上看,吳越之郳應是郳國難民投奔的理想之地。公元前515年,楚國大臣伍奢因不滿朝政,遭楚平王滿門抄殺之罪,伍奢次子伍子胥出逃投奔吳國,幫吳王闔閭輔佐朝政,治邦興國,使吳國強盛壯大,後吳王派兵攻打楚國,為伍子婿報仇雪恨,吳、楚從此結怨。再就是公元前488年魯國發兵攻打邾國,由於國君邾隱公終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事前沒作任何防禦準備,以至於造成魯軍長驅直入,攻占了邾國都城,俘走了邾隱公。眼見國家殘破,君主被俘,為免生靈塗炭,大臣邾夷鴻決然跑到吳國去求救兵,對吳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吳國發兵攻魯救邾,迫使魯國從邾國撤軍,挽救了邾國的命運,邾國與吳國從此結下了歷史情緣。事隔一百多年後,當楚爭霸,欺壓兄弟國家時,由於楚國的強大,吳國雖然不能像當年攻魯救邾那樣拔刀相助,卻能接納邾、郳兩家的遺民。再就是吳國地處長江下游,是自然環境優越的“魚米之鄉”,確為理想的安居之處。
③、從歷代社會動亂的區域性上看,南方較比北方安定。翻開中國歷史便可清楚地看到,從春秋戰國到中國近代的歷次戰亂,不管改朝換代的戰爭,還是外族人的入侵,戰火多是從北方燃起。庶民百姓總是祈求和平安寧,為求平安祥和的生息之地,相比之下,南方當有“蘇杭天堂”之稱了。
據文獻載,郳最終亡於楚,楚宣王在位時期,公元前369年—前340年,掠“二邾”之遺民南遷邾城。查何光岳的《楚源流史》即在今湖北黃岡西北十里。在此不妨大膽地推測這裡的遺民便成了世居南方的倪(郳)氏支族,現今南方倪氏族人多居蘇、浙、贛、鄂等地。
第五十六世 兒公。名諱失考。
第五十七世 兒公。名諱失考。
第五十八世 兒公。名諱失考。
第五十九世 兒公。名諱失考。
第 六十 世 兒公。名諱失考。
第六十一世 兒公。名諱失考。
第六十二世 兒寬公。 漢武帝戊辰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任左內史,辛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拜御史大夫 世居山東省青州府千乘郡(今廣饒縣石村鄉倪家村)。病逝於漢武帝太初二年即公元前103年。墓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今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原花園鄉田王村南約500米。過去古木參天、景色幽靜,舊志列為廣饒八景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