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家貧輟學後,一邊做小販謀生,一邊進“坐唱班”學唱京戲,同時研習絲竹吹打。
3年滿師後,即自己組班教唱,或外出坐唱,對京劇旦角與老生唱腔均熟悉。
1931年至杭州進“大華舞台”戲班拉琴(該班兼演京劇、越劇)。
1935年轉入施銀花領銜之“第一舞台”。
成就
由於他對京劇、紹劇、婺劇及江南絲竹、民間曲藝均有較深造詣,所以能在行弦托腔中自然地融入豐富的旋律,但又不失[四工調]韻味,與施銀花的配合極為默契。性格木訥寡言,而對伴奏業務卻極善鑽研。經過短期合作,即摸索出“糅合京劇成分,創造越劇過門”的路子,使[四工調]的伴奏旋律趨於穩定和規範,所創造的[四工調]起調、落調樂句被廣泛模仿,並一直沿用。伴奏弓法嫻熟,變化巧妙,常用即興加花手法,使唱腔顯得豐滿流暢、色彩豐富,為同行欽服。
出版物
1936年底在上海為施銀花伴奏,灌制了《盤夫》、《志貞哭圖》、《重台分別》等唱片10多張。其中《方玉娘祭塔》1張不用胡琴伴奏,而由他用人聲伴以“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應腔入調,另具一格。1941年,又應邀為支蘭芳伴奏,在上海灌制了《恩愛村》、《黛玉葬花》等唱片4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