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特納,L.
正文
奧地利和瑞典物理學家,猶太血統。1878年11月7日生於維也納,1906年獲維也納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07年去柏林大學隨M.普朗克進修理論物理學,並開始同O.哈恩進行合作。1912年起參加威廉皇帝協會新建的化學研究所放射性研究室(哈恩任主任)的工作,1918~1938年間任該所(1928年起哈恩任所長)物理研究室主任。1912~1915年間在柏林大學任普朗克的助教,1922年升為講師,1926年任無薪金教授,1933年9月被納粹政權解除教師職務。1938年3月納粹侵占奧地利,她被迫於同年7月秘密流亡到荷蘭,經丹麥轉到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研究所任教授,至1947年退休。退休後,先後在瑞典皇家技術研究所和皇家工程科學院繼續從事研究工作,直到1960年。此後去英國劍橋,同她的外甥O.R.弗里施一道生活。1968年10月27日病逝於劍橋。終身未婚。她的主要貢獻大多是同哈恩合作完成的:1908年發現放射性同位素ThC(211Bi),1917年發現元素鏷,20年代初研究核的同質異能現象,30年代中期用中子轟擊鈾發現4种放射性同位素。她還曾長期研究 β衰變問題,她於20年代末對β射線連續能譜的精確測定,導致W.泡利1930年提出中微子假說(1933年正式發表)。她的最大科學成就是發現鈾核的裂變,這是她同哈恩合作的繼續。哈恩同其助手F.斯特拉斯曼於1938年12月發現鈾經中子轟擊後出現鋇,感到困惑,即向流亡在斯德哥爾摩的邁特納通報。邁特納同當時在哥本哈根工作的外甥弗里施討論後,於1939年1月提出核裂變概念,以解釋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的實驗結果;同時根據A.愛因斯坦的質能相當性,預言一個鈾核裂變成一個鋇核和一個氪核時會釋放出200兆電子伏的能量,這比通常物質燃燒時釋放的化學能要大幾百萬倍。核裂變和隨後鏈式反應的發現,為核能(即原子能)的套用開闢了道路,開創了原子時代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