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明使

“遣明使”一詞在日語裡有其特定的內涵,是指日本室町幕府向中國明朝政府派遣的朝貢使節。

遣明使

時間:公元1401年-1547年;明建文三年至嘉靖二十六年
朝代:明代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馬上就派遣使者宣喻日本,但沒有達到目的。1370(洪武三年)三月趙秩奉命使日,一同前往者除了御史台掌記朱本、有出使日本經驗的楊載外,還有被擒獲的倭寇、僧侶等十五人,當時交涉的對象是日本南朝的征西府。征西府的懷良親王以為趙秩是曾兩次來日的元朝使者趙良弼的子孫,故命左右將殺之。趙秩正氣凜然,臨危不懼,進行了嚴正反駁。於是懷良氣沮,終以禮相待。被趙秩折服的懷良親王遂遣祖來奉表稱臣入貢,祖來一行於洪武四年十月抵達南京。
從文獻記載來看,洪武四年至洪武十四年間以“日本國王良懷”名義的朝貢使者達五次,但在日本歷史上,都沒有將洪武年間的日本使團列入“遣明使”範圍。
自1401年首次派遣以博多商人肥富為正使、僧祖阿為副使以來,直至1547年為止總共派遣了十九次,在當時也稱“入唐”或“渡唐”。遣明使搭乘的船隻稱“遣明船”。
由於遣明使雖稱朝貢,但實質上貿易占主要成分。為了打擊倭寇以及控制私人貿易,明朝在中日之間實行“勘合貿易”,所以上述的遣明船有時也稱“勘合船”、“勘合貿易船”。其成員構成包括正使、副使、居座 、土官 、從僧、通事、客商、從商以及水手等等。正副使是遣明船的代表,負責幕府的遣明表文和貢品清單。
明代中日之間的勘合貿易可以分為三種形態,一種是“進貢貿易”,即日本國王(將軍)以及使節向明代皇帝的朝貢品,主要以良馬、倭刀、硫磺、瑪瑙、金屏風、扇子和槍為主;而換回的巨額賞賜則以白金、絲綢和銅錢等為主;第二種是“因公貿易”,即與明朝政府進行公開貿易的附搭商品。他們包括幕府的貨物、遣明船經營者的貨物以及搭乘遣明船的商人之物。在這些貨物中,最多的要算是蘇木、銅、硫磺和刀劍之類了,而換回的卻是明朝的銅錢、絹和布匹等;第三種為“因私貿易”。明朝政府規定,因私貿易在官府的監督之下,可以在寧波的牙行、北京的會同館以及從北京回到寧波的沿途等地進行交易。從當時日本商人帶回的物品看,最受歡迎的中國貨是生絲、絲綢、絲棉、布、藥材、砂糖、陶瓷器、書籍、書畫、紅線以及各種銅器、漆器等等 。據木宮泰彥的研究,認為日本從明朝輸入的以銅錢為第一,其次為書籍。 對此,鄭若曾在《籌海圖編》卷二中也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認為“倭好”有:“絲、絲棉、布、綿綢、錦繡、紅線、水銀、針、鐵鏈、鐵鍋、瓷器、古文錢、古名畫、古名字、古書、藥材、氈毯、馬背氈、粉、小食籠、漆器、醋”。可見,到了明代,中國銅錢是日本最急需的東西,這也可以說是遣明船貿易的主要目的所在。

歷次遣明使

時間 船舶 正使 備註
1.1401年 幕府船 祖阿
2.1403年 幕府船
3.1404年 幕府船 明室楚亮 (勘合貿易開始)
4.1405年 幕府船 源通賢
5.1406年 幕府船 堅中圭密
6.1408年 幕府船 昌宣
7.1410年 幕府船 堅中圭密
8.1411年 幕府船 堅中圭密
9.1432年 幕府船·相國寺船 龍室道淵
10.1434年 幕府船·相國寺船 恕中中誓
11.1451年 天龍寺船 東洋允澎
12.1465年 幕府船·大內船 天與清啟
13.1476年 幕府船·相國寺船 笠芳妙茂
14.1483年 幕府船·內裏船 子璞周璋
15.1493年 幕府船.細川船 堯夫壽黃
16.1506年 大內船·細川船 了庵桂悟
17.1520年 大內船·細川船 宗設謙道
18.1538年 大內船 湖心碩鼎
19.1547年 大內船 策彥周良 (最後遣明使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