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市高級中學

達州市高級中學

達州市高級中學(Dazhou High School),創辦於1903年,是達州市最早建成的國家級重點學校,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六十多年的辦學歷史,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專業技術人才,成為享譽省內外的知名學校。學校坐落在坐落在大巴山下達州市中區的洲河岸邊,校訓是“自信自強、厚德厚才”。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達州市高級中學達州市高級中學

達州市高級中學,坐落在達州市通川區鳳凰山下的洲河岸邊,建校於清末光緒年間,即1903年,至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達州市高級中學率先在巴山渠水之間廢科舉,改“漢章書院”為“綏定府預

備中學堂”,開創了興辦新學的先河。1905年定名為“綏郡中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春,再更為“綏定聯合縣立中學”,1950年初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學校更名為“川北公立達縣高級中學”,歷經百年,先後更校名14次,2000年終更名為“達州市高級中學”,沿用至今。達州市高級中學是川東北地區創建最早的新學堂。它不僅歷史悠久,學風嚴謹,而且具有光榮傳統,人才輩出。自辛亥革命以來,許多愛國的志士仁人,曾來校任教、講學或就讀,幾十年來,它為中華民族哺育出了一批批優秀兒女,造就了眾多的傑出人才,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曾被川東北地區的廣大人民民眾譽之為“巴渠清華”。

截至2013年,達州市高級中學占地85畝,校舍61150多平方米,新建校舍7370平方米,新建了可供1000餘名學生食宿的學生公寓。有教職員工300餘人,實驗室9個,有教學班70餘個,在校學生“6000餘人。校園內棟棟高樓聳立,鳥語花香,擁有現代較為先進的教學設備,它已是一所設備完善,條件很好的21世紀的新型學校了。現任校長鄭開偉

學校文化

辦學理念

以人為本、多元育人、和諧發展

校訓

自信自強、厚德厚才

校風

綠樹成蔭綠樹成蔭

和諧、尚美、勤學、篤行

教風

厚德、博學、嚴謹、創新

學風

勵志、自律、勤學、求真

師資力量

達高中地處達州市中心,有柴市街本部和鳳翎,永豐,來鳳四個校區,校園環境優美,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景色宜人。學校占地面積105餘畝,校舍面積 51142(m2),高中教學班55個,國中教學班46個,在校學生7000餘人,現有教職工300餘人,專任教師280人中有中學高級教師68人,中學一級教師120人。現有全國模範教師、省市勞模、師德標兵、優秀班主任、特級教師後備人選、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優質課獲獎教師等100餘人。 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確立了“以人為本,多元育人,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實施系列化的創建工程,形成多元育人德育和體育傳統項目辦學特色,逐漸形成了精緻化運作的辦學取向,初步培育出“管理精細、環境精美、品位精緻”的整體特色,成為花園式、人文化、現代化的名校。

學校榮譽

學校榮譽學校榮譽

學校辦學效益顯著,成功創建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

全國青少年科普創新示範學校、美中教科文組織中國重點合作學校、四川省校風示範學校、四川省實驗教學示範學校、四川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四川省綠化示範學校、達州市最佳文明單位、達州市依法管理示範學校、達州市綠色學校等,2006年創建四川省示範性普通高中通過市教育局驗收。 學校領導班子只爭朝夕,樹時代理念,抓一流管理,名師鑄名校,特色促發展,厚積而勃發,勵志培育更多一流人才,辦巴蜀一流名校,再鑄達高中新的輝煌!

知名校友:張愛萍,魏傳統,楊超,劉俊麟

校名更替

達高中創建於清末光緒年間,即1903年,是她率先在巴山渠水之間廢科舉,改“漢章書院”為“預備中學堂”,開創了興辦新學的先河。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的1903年至1949年長達46年的歷史時期,達高中一直是大巴山地區唯一的一所最高學府。建國後,由於她的悠久歷史、嚴謹校風、優良傳統,達高中一直是地市的重點學校,素有“巴渠清華”之美稱而享譽全川。

·1903年,廢科舉,興新學,綏定知府協同教授廖繼平創辦“預備中學堂”。

·1904年9月,遷至城西門外西聖寺,定校名為“綏郡中學堂”。

·1913年,聯中負責人由綏府所屬七縣公推,始稱“校長”。

現在的達高中現在的達高中

·1919年,“五四”運動訊息傳到達縣,聯中學生率先罷課。

·1929年,在達縣首創男女合校。

·1936年秋,學校更名為“四川省第十五區聯立中學”,校長由省教育廳委任。

·1950年初,人民政府接管學校。更名為“川北公立達縣高級中學”,實行校務委員會具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2001年5月,高中參加達州市“八校聯招”。

·2002年2月,達州市公交幹校整體併入該校,形成一校兩區辦學格局。

·2003年10月18日,隆重舉辦百年校慶。

學校軼事

假校長

1948年春,省達中(現達州市高級中學)來了一個名叫蘇集的校長,中等個子,常著西裝,三十多歲。據說,他是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的好友,來此前是南京中央教育部的部督學。訊息傳出,大家自然刮目相看,對他特別“尊重”了。實際上人們在看他本領如何。不久,他處理了兩件事,果然非同凡響。

一件事是學生要求請電力公司經理來校說明電燈昏暗的情況,該經理剛到校辦公室後,學生便蜂擁而來,一片斥責謾罵,接著便是石頭瓦塊飛入室內,教職員們束手無策,蘇校長立即趕來,冒著石飛瓦擊,保護經理離開辦公室,一面命令司號吹緊急集合號,並叫教育主任張文成向學生訓話,事態遂告平息。通過此事,大家都佩服他臨亂不慌,處事果斷。

主教學樓主教學樓

另一件事是他居然把國民黨七十九軍中將軍長方靖請到學校來觀看球賽,不久,達城大搜捕,其他學校無一倖免,唯有省達中安然無恙,無一兵一卒到校騷擾。蘇校長又一次贏得了一片讚譽之聲。從此以後,他竟把這個素來難治的學校,擺得平平順順。

蘇校長到任三個多月後,萬源縣的省參議員婁元亮到成都開會,路過達縣,聽說蘇集在省達中任校長,便到學校去拜會他多年的老友蘇集。但是,待到見面時,竟大吃一驚,他根本不認識此人。婁元亮乃連道“誤會”,匆匆離去。婁元亮在大惑不解之餘,到成都後向當時四川省教育廳長任覺伍報告了此一情況。任廳長又轉向南京政府教育部作了探詢,答覆是:確有蘇集其人,但已於一年前因飛機失事亡故。至此,真相大白,來省達中任校長之蘇集,乃冒名頂替之人也。

事後查明,原來這位假蘇集與真蘇集的夫人有點什麼關係,當真蘇集遭空難後,其有關證件被他騙得,來到成都謀取職務,於是便派到省達中任校長。不幸偏遇真蘇集的老友婁元亮戳穿了騙局。

省教育廳長自知上當受騙,但又不敢張揚。於是在學期快結束時,電令蘇集到省述職。假蘇集知事已敗露,但仍強裝鎮靜,他在學校會議上,高舉著電函向大家宣稱:“你們看,要我到杭州去當市長,我才不想乾呢!”第二天,這位“蘇校長”帶了一大筆公款,以到省教育廳報告工作為名,大搖大擺地坐汽車離開了達縣,事後下落不明。

廖季平為達高中創辦立過大功

2007年是達高中(原綏定府中學堂)創辦104周年,達高中有輝煌的過去,光榮的歷史。早年無產階級革命家、西南軍區副司令、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王維舟曾在這裡執教。它自創辦以來為大巴山區、州河、巴河兩岸培養了數萬人才。劉伯堅、李家俊、唐伯壯、張元昌、秦仲芳、楊超、彭立人、李崇銀、楊興富、吳傳竹、劉長凱等便是其傑出代表。

達高中是原綏定府創辦的第一所新學堂,其實際創辦人便是進士、成都尊經書院高材生、中國著名經學大師廖季平先生。據民國37年版《達縣誌》記載,廖季平光緒已醜(1889)進士,經術湛深,著作宏富。光緒二十八年(1902)任綏定府教授,兼漢章書院講席。光緒二十九年(1903),廖季平建議知府牛瑗,就漢章書院(院棚街文昌宮左側)試辦中學。實際上創意、策劃、籌備都是廖季平,牛瑗只是掛名而已。

1904年繼任知府王熊移校達城西聖寺。1905年知府洪汝源遷東門外試武童騎射場(達高中舊址),1906年繼任知府劉傳福始定名為綏定府中學堂(有校名之始),1913年撤府乃由達縣知事魏以瓚監辦,改名“綏定聯合縣立中學”。舊《縣誌》記述“校長一職初由知府延聘,稱監督”。撤府後(1913)由各縣代表公推,呈教育廳加委。改稱校長。校長之名由此始。廖季平1902年始來綏定府任府學教授兼主漢章書院講席。1905年,慈禧才詔令廢除科舉,興辦學堂。他卻於1904年主動讓出陣地,建議並積極籌辦改漢章書院為中學堂,可謂眼光遠大,開風氣之先,真有一股時不我待,捨我其誰的氣概。

廖季平何許人也?他生於清鹹豐二年(1852),死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四川井研縣青陽鄉鹽井灣人。初名登廷,字旭陔,後改名平,繼改字季平。祖籍湖北孝感,先祖明洪武二年(1376)遷川。先定居四川井研縣東郊觀音堂,後移居鹽井灣。世代以務農和做小本生意為生。父,復槐,號繼成,鄉鎮貧民,為人正直,識字不多,深明大義,鄉里敬重。母,雷貞慈,井研千佛鄉人,養蠶織布,無所不通。據說是翰林後代,共生五子一女,平行四。同治十三年(1874)入學為榜首秀才,光緒二年(1876)四川學政張之洞以高材生調入成都尊經書院(四川大學前身),光緒五年(1879)中第24名舉人,光緒十五年(1889)殿試中二甲進士。授湖北某地知縣。平以“親老”為由請改龍安府(今四川平武縣)教諭。他曾自署楹聯“推倒一時,開拓萬古。光被四表,周流六虛。”好大的勇氣,好大的志氣,真是千古一人,曠世宏論!

縱觀四川近代史上的蜀學人才多出自成都尊經書院和錦江書院,尤以“尊經書院”為多。而廖季平恰是尊經書院的高材生,連四川學政張之洞也稱他是尊經書院的“五少年”(即五位傑出代表,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也是“五少年”之一)。他的兩位恩師,皆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名人,而且皆器重廖,廖的地位和知名度由此可見。恩師張之洞是廖季平的伯樂,是清末僅次於李鴻章的洋務派大臣,曾任山西巡撫、兩廣、湖廣總督、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學部。恩師王闓運,先在八大臣肅順家教讀,繼入曾國藩幕府。此後任衡陽船山學院山長。清末授翰林院檢討,加侍讀銜。戊戌變法運動的主帥康有為曾與他交往,且在學術上很佩服他,大有相見恨晚之嘆。中國國學界的先輩,頂級大師俞樾、章太炎(魯迅老師)皆器重讚譽廖。

四川國學大師,“五四”運動時的反孔英雄吳虞曾向他問學。1889年6月,廖季平應恩師、洋務派大臣張之洞之邀去廣州,經蘇州時見到大學者俞樾,俞贊其《今古學考》為“不刊之書”。魯迅的老師章太炎曾直言:“知情者徑謂康有為‘剽竊’廖季平的成果”。國學大師劉師培1912年入蜀為成都國學院長,“朝夕與廖氏討教。”還稱讚他“明於《春秋》,善說禮制。”康有為把廖“引為知己”,連梁啓超也說:“有為治《公羊》,治今文也,其淵源出自井研(廖季平)、不可誣也。”國學大師皮錫瑞乾脆說:“康學出於廖。”廖季平去世後,文字學家、辛亥革命先驅章太炎曾作《清故龍安府學教授廖君墓志銘》,讚譽“廖君之言多揚詡,末流敗俗君不與。”1932年,龔熙呂在廖的追悼大會上說:“清朝二百餘年,大江南北學者林立,四川獨無一人列入著作之林,可謂大恥。自尊經書院設立,人材輩出,廖先生尤出乎其類。”這是對廖平一生至為公允的評價。

1898年3月,廖季平與宋育仁等發起成立蜀學會成都總會(維新團體)。同年又與宋育仁、吳之英等創辦四川第一報《蜀學報》。學術界將廖季平的《今古學考》與顧炎武的《音學五書》、閻若璩的《古文尚書疏證》同譽為清學的“三大發明”實非過譽。廖季平一生著作有《群經凡例》、《今古學考》、《公羊補註》等,多發前人未發之論,以《知聖篇》、《辟劉篇》最為有名。輯成《六譯館從書》一四三種,已刊一一五種,版存四川大學。

廖季平一生受洋務派大臣張之洞(宗乾嘉漢學)、著名湖南學者王闓運(探求文字隱寓著的微言大義)影響較大。他師從張、王,學習中善於思索,又不囿於陳說,1885年撰成《今古學考》二卷,充分地深入研究考定了今古文問題。1889年因“今古學考”被罷四川龍安府教授職,以後歷任松潘廳、綏定府(今達州)教授。再後任尊經書院襄校(院長助理)、射洪訓導,又先後主講嘉定(樂山)九峰書院、資州藝風書院、安岳鳳山書院,任山長。清末民初曾任成都高等學堂(川大前身)、成都府中學堂、存古學堂教員。1911年任《鐵路月刊》主筆,鼓吹“破約保路”,支持保路運動。1913年任四川都督府樞密院長,對川中軍政多有謀略。1919年中風,1921年後任成都國學院院長、成都高等師範、華西大學教授。晚年名書齋雙鯉堂。1924年後迴轉家鄉不再外出。1932年二月病逝,享年八十一歲。追悼大會在成都舉行,蔣介石、戴季陶、孫科等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敬致輓聯,表達對這位先師的傳人、後生之先師的哀思和崇敬之情。

廖季平一生屢變其說也不能自適,以至於六次改變自己的學說,他既是著名的經學大師,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經學奇人,他不愧是學人的良師,治學者的楷模。

根據達州市委宣傳打造“名人、名山、名節”的正確決策,宣傳名人,應宣傳廖季平,使達州人民永遠銘記廖季平先生創辦達高中的功勞,建議達州市高級中學在建設校園文化時把廖季平作為其重要內容之一,在校園內為廖季平塑像建亭,立碑記,建詩碑,不使聖賢寂寞,以志永遠不忘!

1948年間,物價飛漲,既苦了百姓,又苦了學生。3月15日的米價為每老斗90萬元,到16日便突然爆漲至150萬元,17日又飛漲至200萬元。此時,1000元及2000元一張的鈔票,因其面額太小,已被人拒絕使用。商店大多關門,怕賣了買不進來。形若擺飾,人心惶惶,紙菸已漲至每支一萬元了。

1948年6月29日,因快放假了,學校一伙食團將本學期所剩鹽巴給學生每人退了2斤10兩(16兩為1斤),折價為45萬元。

1948年11月16日,經過連續地貶值之後,法幣(當時中國的流通貨幣)形同廢紙。從這天起,停止使用法幣,改換金元卷。

學生們放假回家時,雖腰纏萬元,卻住不起一宿旅店,吃不上兩頓飯,因為吃一碗米飯加泡菜湯也要支付3萬元,可憐的學生們只能露宿街頭,叫苦不迭。

學校校歌

《英姿勃發邁向明天》

滔滔州河,巍巍巴山;

懷抱著我們美麗的校園;

光榮的傳統,革命的搖籃;

歷史的光環滋潤著未來;

達高中,名播全川;

達高中名播全川;

塑膠跑道塑膠跑道

我們驕傲,自信豪邁;

我們樂學,立志成才;

我們驕傲,自信豪邁;

我們樂學,立志成才;

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百年老校,永遠輝煌;

我們踏上這知識的大殿;

求知的楷模,學習的典範;

今天的我們播種著明天;

達高中,生機盎然;

達高中,生機盎然;

我們自豪,勇往直前;

我們開心,拼搏歷練;

我們自豪,勇往直前;

我們開心,拼搏歷練;

英姿勃發邁向明天!

相關新聞

學校學生獲“校園紅歌會”合唱一等獎獨唱一等獎

2010年4月20日,在由中共通川區委宣傳部,共青團通川區委員會,通川區教育局,通川區少工委組織的“中恆君豪杯”青春祖國——校園紅歌會大賽中,我校共青團合唱隊榮獲合唱組一等獎,袁茂林同學獲得獨唱組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