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歷史
道教興起後,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納入其神系,作為護衛之神,以壯威儀。《抱朴子•雜應》描繪太上老君形象時說:“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氣派,著實威風。後來,四象逐漸被人格化,並有了其封號,青龍號為“孟章神君”,白虎號為“監兵神君”,朱雀號為“陵光神君”;玄武號為“執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漸擴大,從四象中脫穎而出,躍居“大帝”的顯位,青龍、白虎則被列入鬥神之列,專門鎮守道觀的山門。宋朝范致能《岳陽風土記》云:“老子銅有二神像,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志•敘寺觀篇》云:“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
在古時《史記.天宮書》‘東宮蒼龍、南方朱鳥、西宮鹹池、北宮玄武。’在這裡的不是白虎,而是鹹池。而鹹池是主五穀的星,主秋季,因五穀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動物,如何能和龍、鳥、龜配成四靈呢?在《正義》:‘鹹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演南,魚鳥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質疑:‘蒼龍、朱鳥、玄武、各總七宿而言之。至於鹹池,則別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鹹池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太陽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於暘谷,浴於鹹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可見鹹池原是羌人視為日出之處,鹹池也就是鹼水湖,應是岷山地區的芋個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證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宮天象尚沒有青龍白虎的觀念。在《禮記.禮運》所謂:‘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把不屬於動物的鹹池換成麒麟。後世有四靈有麟、四象有虎的習慣。
參見“蒼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