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處】道德經【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戰國時期
原文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譯文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聖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注釋
1、知不知:註解家們一般對此句有兩種解釋。一說知道卻不自以為知道,一說知道自己有所不知。2、尚矣:“尚”通“上”。
3、不知知: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
4、病病:病,毛病、缺點。把病當作病。
引語
這一章是人貴有自知之明的格言。在社會生活中,有一些人自以為是,不懂裝懂,剛剛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為掌握了宇宙變化與發展的規律;還有些人沒有什麼知識,而是憑藉權力地位,招搖過市,便擺出一副智者的架勢,用大話、假話欺人、蒙人。對於這些人,老子大不以為然,並且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評析
在自知之明的問題上,中國古代哲人們有非常相似的觀點。孔子有言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所以,老子認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人並不少見。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剛剛學到一點兒知識,就以為了不起,從而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師也不放在眼中。這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說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問題,那就是沒有自知之明。我們在閱讀這一章的內容以後,深深地感到老子的《道德經》真是一部極富智慧的處世之作。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簡介
《知不知,尚矣》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一章。《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