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善劍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道德經·善劍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道德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寫的《道德經》。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②。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③;修之於邦④,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⑤,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譯文

善於為自身制定合乎的道德規範的人,是堅決不會動搖;善於秉持自己所認識到的道德準則而行事的人,是不會氣餒,喪失自信。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么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餘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邦,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於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么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注釋

1、抱:抱住、固定、牢固。

2、子孫以祭祀不輟:輟,停止、斷絕、終止。此句意為:祖祖孫孫都能夠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後代的香火就不會終止。

3、長:尊崇。

4、邦:一本作“國”。

5、故以身觀察,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自身察看觀照別人;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

引語

本章講“道”的功用,即“德”給人們帶來的益處。本章是四十七章和五十二章的重要補充。例如,四十七章說:“不出戶,知天下”;五十二章說:“即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要做到這一點,還要做到“塞其兌,閉其門”。那么在本章里,老子講了修身的原則、方法和作用。他說,修身的原則是立身處世的根基,只有鞏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為家、為鄉、為天下,這就是“道”。老子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認識方式和途徑。

評析

本章說到“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一句是從一身講到天下。讀此句,使人不自覺地想起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中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所謂“八條目”。這也是從一身講到天下。道家與儒家在修身問題上並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這相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都認為立身處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後一些的莊子也說,“道之真,以治身,其餘緒,以為國”。所謂為家為國,應該是充實自我、修持自我以後的自然發展;而儒家則是有目的性地去執行,即一為自然的,一為自持的,這則是儒、道之間的不同點。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出處

《善劍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