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遍能老和尚俗家姓許,名在光,四川省樂山縣冠英場(現屬樂山市五通橋區)人,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出生。遍能幼年時受村塾教育,民國九年(一九二○年),遍能年十五歲,投入烏尤山上的烏尤寺,禮傳度和尚為師而落髮出家。他在寺中依師禮佛誦經,學習佛門儀軌,及長從川內名儒翰林趙熙(香宋)受學,以穎悟好學,深受趙翰林器重。。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時已十八歲,到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圓戒後住文殊院學戒堂學戒。他的國學、佛學均有相當的基礎,在文殊院學習期間,戒律精嚴,功課出眾,受到師長的青睞。學戒堂於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改為四川佛學院,由佛源老法師擔任院長。遍能於佛學院畢業後,受聘到川東佛學院任監學。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出川遊方參學。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到了北京,考入柏林寺的柏林教理院受學。柏林教理院,最初是柏林寺主持台源和尚所創辦,聘請泰縣光孝寺住持常惺法師為院長。後來太虛大師自歐美弘法歸來,打算設立「世界佛學苑」。台源和尚熱心支持,請大師把佛學苑設在柏林寺內。太虛大師把原在武昌佛學院的錫蘭留學團也遷到北京,在柏林教理院設定了華日文系與華英文系,遍能讀的是華日文系,與塵空、本光、雪煩等為同學。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翌年華北情勢緊張,經濟蕭條,教理院經費來源受到影響,不得已宣告停辦。遍能法師也離開北京回到四川。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太虛大師應四川佛教會之請,入川弘法,與四川省主席劉湘見面,劉湘談及欲選派漢僧入藏留學,以溝通漢藏文化。大師告以不如在四川設立學校,集合漢藏僧青年加以訓練,作為促進漢藏民族團結的橋樑。劉氏贊同此議,復得成都、重慶諸大居士潘文華、何北衡、王旭東、王曉西等之協助,乃以重慶北碚縞雲寺為院址,命名曰「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並命畢業於武昌佛學院、四川籍的滿智法師負責籌備工作。民國廿一年(一九三二年)漢藏教理院在重慶設定籌備處,滿智由上海回四川負責籌備。滿智於半年之間,把一座破落不堪的縉雲寺,整理成一所教學的學府。太虛大師乃命滿智為漢院教務主任,負責院務;由超一為事務主任,以柚盧、慧松等為教師,並命遍能到教理院任學監。民國廿一年(一九三二年)璁假招生,八月二十日舉行開學典禮,太虛大師親臨主持,以「澹寧明敏」四字為校訓。漢院初創,百廢待舉,滿智主持院務二年,因世緣未盡,舍戒還俗。太虛大師乃命遍能為教務主任並代理持院務。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八月,漢院因內部人員理念不合,出現分歧。法師秉持正道,嚴然處置。(這也間接導致法師直到改革開放後,才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在西藏學法的法尊法師,應太虛大師之召回到重慶,接任教理院教務主任代理院務,遍能始放下肩頭重擔。翌年受重慶名剎華嚴寺之聘,任華嚴岩寺佛學院教務主任。任職三年,於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傳度法師圓寂,法師受請出任樂山烏尤寺方丈。以後六十年的時間,他都在四川弘化。
一九五○年以後,遍能法師仍在樂山烏尤寺任住持。不過,國家的新政策,出家人要做工才有飯吃,遍能法師也不得不配合政策,帶領常住僧侶做工耕田,美其名曰「農禪合一」。一九六六年,「十年動亂」期間,遍能法師也和其他出家人一樣,被下放農村,參加勞動生產。直到一九七八年以後,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遍能老法師才重返寺院,恢復僧裝,繼續擔任烏尤寺方丈,負起了修復烏尤寺任務。烏尤寺在十年動亂期間受到破壞,遍能老法師多方奔走,籌集資金,經過數年努力,烏尤寺漸復舊觀,一九八四年恢復為宗教場所。一九八八年,遍能老法師高齡八十三歲,受宗教部門安排,擔任成都新都縣寶光寺方丈,同時仍擔任烏尤寺方丈。他為法忘身,為兩處大寺院奉獻身力。一九九二年,老法師為提高出家人素質,培育僧材,在寶光寺設立了四川省佛學院。他親執教鞭,誨人不倦,受到全院師生敬重。遍能老法師晚年,除擔任兩大寺院方丈外,還長期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佛教協會秘書長、副會長、樂山市佛教協會會長、四川省佛學院院長、四川省尼眾佛學院教務長、峨眉山佛學院院長、峨眉山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樂山市政協委員、新都縣政協委員等職務,對於四川的佛教事業有著相當的貢獻。他不遺餘力地培養佛教僧材,並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曾捐資百萬元改建濠上大橋,捐資十萬圓興辦樂山市藝術幼稚園,會同寬霖法師等創立四川佛教慈善功德會,募化專款,幫助貧困失學兒童。遍能老法師於一九九六年罹病,醫治罔效,於一九九七年二月四日,在烏尤寺方丈室安詳示寂,世壽九十二歲,僧臘七十七夏,七日荼毗,獲舍利極夥。
社會貢獻
遍能老法師一生重視僧侶教育,他青年時代初任漢藏教理院教務主任,繼在峨嵋山為僧尼二眾建佛學院,晚年任寶光寺方丈時,在寶光寺創辦四川佛學院,春風化雨,桃李遍及省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