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壽命的延長,運動系統不同疾病的發生率也發生了變化。例如1930~1950年代的多發病骨結核、化膿性骨髓炎及骨髓灰質炎後遺症等現均已少見,老年骨折、骨關節病、頸臂痛及腰腿痛的發病率相對提高。隨著高速交通工具的發展,創傷的發病率也有一定的提高。
疾病分類
按病因分類
可分為:①先天性畸形,由基因異常和(或)發育中的環境因素所致。
②創傷,由急性暴力引起(如骨折、脫位與軟組織損傷)或慢性勞損引起(如慢性腰肌勞損)。
③感染,如化膿性骨髓炎、關節炎、骨關節結核等。
④非特異性炎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⑤代謝性疾患,如骨軟化症、痛風等。
⑥內分泌疾病,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引起的囊性骨炎、絕經期骨質疏鬆症等。
⑦退行性變,如骨性關節病。
⑧腫瘤,以骨、軟骨、滑膜腫瘤較多見,而肌肉韌帶腫瘤較少見。
⑨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運動系統疾病,脊髓灰質炎大腦癱後遺的肢體畸形及功能障礙。
按病變部位分類
分為骨骼疾病、關節疾病、肌肉(包括肌腱及其他軟組織)疾病等。
臨床表現
患運動系統疾病,除有全身症狀外,局部症狀往往十分明顯,主要為疼痛、活動障礙及畸形,三者互有影響,常常合併出現。
疼痛
有局部痛、遊走痛及牽涉痛(放散痛)等不同表現。
局部痛
可分為急性與慢性痛。急性炎症,損傷可引起局部劇痛,如腰部扭傷時可出現腰部難以忍受的疼痛。慢性痛如慢性腰肌勞損。
遊走性疼痛
疼痛部分不固定。如疼痛先在一處關節,可轉移到另一關節,即所謂遊走性疼痛。先在關節痛,也可見遊走性肌肉痛。遊走性痛多見於風濕病。
牽涉痛
局部病變壓迫或刺激該部鄰近神經,引起沿神經分布區的遠處疼痛。例如頸椎有病,可引起頸臂痛及手指麻痛。腰椎病變可引起下肢放散痛;這經常稱為坐骨神經痛。
活動障礙
即關節活動減少或喪失。引起活動障礙的原因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①直接原因,關節本身有炎症、損傷,關節軟骨面脫落形成游離體等可影響關節的伸屈活動。②間接原因,關節附近的肌肉因疼痛而痙攣(即肌肉較長時間的收縮)影響關節活動。如屈髖肌肉痙攣可使髖關節呈屈曲狀態。當神經系統有病,支配肌肉收縮的神經喪失功能時,關節也無力伸或屈而呈癱瘓狀態。腦炎後遺症時,肌肉可呈痙攣狀態,這也可使關節喪失自主活動能力。
畸形
有先天性畸形和後天性畸形。
①先天性畸形,種類較多。常見者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其次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斜頸等。
②後天性畸形,原因多種,如感染性炎症(如化膿性關節炎、骨關節結核)、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骨折或脫位又未經復位或治療不當等可引起畸形)、神經系統疾病(引起肌肉癱瘓或肌內痙攣,常見者如脊髓灰質炎後遺症及大腦癱後遺症)、發育障礙(常見者如肢體不等長)。有的原因不明,如原因不明的脊柱側凸畸形。
診斷
主要根據詳細病史和全面的骨科檢查。若骨骼有病或創傷,X射線拍片檢查是一個重要手段,一般拍正位和側位片,必要時可採用斜位,特殊情況下採用特殊投照方法。絕大多數病人經 X射線檢查就能明確診斷。關節內有軟骨損傷者,還須做關節造影,如膝關節造影。對腰腿痛懷疑腰椎間盤突出症者,有時須做脊髓造影等檢查。骨腫瘤的鑑別診斷有時還藉助於血管造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CT)尤其適於脊柱和骨盆檢查。CT對各種組織具有高分辨能力,所以還能看到肌肉及大血管的橫斷面。放射性核素Tc掃描可以發現早期骨轉移瘤。
膝關節鏡能發現過去診斷有困難的關節內損傷和疾病。
紅細胞沉降率對骨關節結核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有很大幫助,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及類風濕因子測定對風濕與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有一定幫助。血鹼性磷酸酶測定有助於診斷骨惡性腫瘤。
治療
各類不同的疾病,治療方法亦異。
創傷
關節脫位應儘早復位。骨折若有移位者應爭取早期復位,若手法復位不成功應考慮手術復位。骨折病人的功能鍛鍊也很重要。
骨病
先天性畸形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療方法有手法矯正、牽引、手術矯正。
關節功能障礙
可通過理療、按摩、體療等方法,必要時考慮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治療各種嚴重關節障礙,尤其是人工髖關節置換,可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炎症
對化膿性感染應全身套用有效廣譜抗生素及全身支持治療(輸液輸血與增加營養等)。局部炎症嚴重者應考慮膿腫引流。對骨關節結核應全身套用抗結核治療和增加機體抵抗力;發現局部病灶處有大量膿液及死骨時,在抗癆藥物保護下行病灶清除。
腫瘤
原則上,良性腫瘤考慮局部切除。惡性腫瘤則根據惡性程度考慮廣泛切除和截肢等手術。腫瘤化學藥物與放射治療的套用,可提高5年治癒率與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