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疾病症候學

神經系統疾病症候學

《神經系統疾病症候學》是1979年7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笑中、焦守恕。本書按症狀介紹神經系統各個疾病特點及病生基礎。

目錄

上篇一般症候學
下篇局部症候學
第1章 意識障礙
第一節 意識清醒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一、特異性上行投射系統
二、非特異性上行投射系統
(一)網狀結構的解剖生理特點
(二)上行網狀激活系
(三)上行網狀抑制系
三、大腦皮質持續清醒狀態的調節
第二節 意識障礙的臨床症候
一、暈厥
(一)暈厥的症候
(二)暈厥的病理生理
二、昏迷
(一)昏迷的病理生理
(二)各種類型昏迷的症候
(三)昏迷的神經系統檢查及臨床意義
第三節 意識障礙的病因判斷
一、偏癱伴有意識障礙者
二、抽搐伴有意識障礙者
三、顱內壓增高伴有意識障礙者
四、腦膜刺激征並發意識障礙者
五、外傷伴有持續性意識障礙者
六、引起意識障礙的其它病因
第2章 睡眠障礙
第一節 睡眠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一、睡眠的生理學意義
二、睡眠的分期
(一)NREM睡眠
(二)REM睡眠
(三)覺醒—睡眠周期
三、睡眠產生的機理
(一)腦貧血學說
(二)神經元學說
(三)ПaBЛoB氏條件反射學說
(四)內分泌學說
(五)中樞學說
(六)腦幹網狀結構學說
(七)體液、神經介質學說
第二節 睡眠障礙的臨床症候
一、失眠症
(一)臨床症候
(二)失眠的原因
二、睡眠異常現象
(一)夢遊症
(二)夜驚、惡夢
(三)睡眠型癲癇
(四)說夢話
(五)夜尿症
(六)鼾聲
(七)咬牙
三、發作性嗜睡病
(一)臨床症候
(二)病理生理
四、睡眠過度症
第3章 言語障礙
第一節 言語發生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一、言語感受階段
(一)解剖學基礎
(二)生理學過程
二、腦內言語階段
(一)解剖學基礎
(二)生理學過程
三、言語表達階段
(一)解剖學基礎
(二)生理學過程
第二節 言語障礙的檢查
一、檢查項目
(一)言語感受方面
(二)言語表達方面
二、言語障礙程度評定標準
第三節 言語障礙的症候
一、構音困難
(一)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構音困難
(二)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構音困難
(三)大腦基底節損害的構音困難
(四)小腦系統損害的構音困難
(五)肌肉病變所致的構音困難
二、失語症
(一)運動性失語症
(二)感覺性失語症
(三)意義性失語症
(四)命名性失語症
(五)失讀症和失寫症
(六)失算症
(七)傳導性失語
(八)混合性失語
第四節 失用症
一、概述
二、臨床類型和症候
(一)運動性失用症
(二)觀念性失用症
(三)觀念運動性失用症
(四)結構性失用症
第五節 記憶障礙
一、記憶的概念
二、記憶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一)記憶的分類
(二)邊緣系統與記憶
三、記憶障礙
(一)記憶障礙的病理生理
(二)記憶障礙的症候
第4章 頭顱症候
第一節 頭顱的形狀與大小
第二節 頭顱疾患與症候
一、引起頭顱限局性改變的疾患
(一)骨瘤
(二)骨質增生伴有浸潤性腦膜瘤
(三)顱骨血管瘤
(四)顱骨惡性腫瘤
(五)多發性骨髓瘤
二、引起整個頭顱變形的疾患
(一)畸形性骨炎
(二)獅面症或骨纖維性發育不全
(三)顱骨狹窄症
(四)斜頭畸形
(五)巨頭畸形
(六)鎖骨顱骨發育障礙
(七)腦積水顱畸形
三、頭顱外形無變化的疾患
(一)Morgagni—Morel氏症候群
(二)限局性顱骨疏鬆症
(三)Hand—Schuller—Christian氏症候群
(四)環枕部畸形
第5章 顏面症候
第一節 顏面運動障礙
一、顏面肌及其神經支配
(一)表情肌與面神經
(二)咀嚼肌與三叉神經運動支
二、面神經麻痹
(一)中樞性
(二)周圍性
(三)輕度面神經麻痹(中樞性與周圍性)的早期症征
三、其他面部運動障礙
(一)肌病顏貌
(二)完全性顏面肌麻痹
(三)假性球麻痹性顏貌
(四)Hutchinson氏顏貌
(五)錐體外系疾患性顏貌
(六)麻風病顏貌
(七)面偏側萎縮症
(八)偏側肥大症
第二節 顏面痛
一、顏面部感覺的神經分布
(一)三叉神經
(二)枕大神經
二、顏面部神經痛
(一)三叉神經痛
(二)枕大神經痛
(三)顏面部交感神經痛
第三節 其他顏面症候
一、線狀皮膚痣症候群(Linear—Sebaceous症候群)
二、先天性毛細血管擴張性紅斑(Bloom氏症候群)
三、顏面—手指—生殖器症候群(Aarskog氏症候群)
四、眼—耳—脊柱發育不全症
第6章 眼部 症候
第一節 眼瞼與眼球症候
一、眼瞼
(一)眼瞼與瞼裂
(二)眼瞼的運動
(三)眼瞼症候
二、眼球位置異常
(一)眼球突出
(二)眼球凹陷
第二節 角膜症候
一、角膜感覺障礙
二、角膜色素環(Kayser—Fleischer氏環)
第三節 瞳孔的症候
一、虹膜與瞳孔的解剖生理
(一)虹膜與瞳孔的結構
(二)瞳孔的神經支配
(三)瞳孔的生理反射
二、瞳孔變化的症候學
(一)瞳孔大小的異常
(二)瞳孔反應障礙
(三)瞳孔形態的異常
(四)虹膜舒縮
(五)死亡前的瞳孔狀態
第四節 視力障礙
一、中樞視覺通路的解剖生理
(一)視網膜
(二)視神經
(三)視交叉
(四)視束
(五)外側膝狀體和視放射
(六)視覺皮質
二、各種疾病的視力障礙
(一)皮質性盲
(二)癔病性盲
(三)腦血管疾患的視力障礙
(四)眼性偏頭痛的視力障礙
(五)腦腫瘤的視力障礙
(六)多數性硬化症的視力障礙
(七)遺傳性家族性變性疾患的視力障礙
(八)中毒性疾患引起的視力障礙
第五節 視野的症候
一、概述
(一)正常視野
(二)生理盲點
(三)影響正常視野的因素
二、視野改變的臨床症候
(一)暗點
(二)偏盲
(三)向心性視野縮小
第六節 眼底的症候
一、眼底的觀察
二、眼底的臨床症候
(一)視乳頭水腫
(二)球後視神經炎的眼底改變
(三)視神經炎的眼底改變
(四)視神經萎縮的眼底改變
三、眼底改變的病因與臨床特點
(一)視乳頭水腫的病因
(二)球後視神經炎
(三)視神經炎
(四)視神經萎縮
(五)眼底先天發育異常
第七節 復視與眼外肌麻痹
一、眼球運動的神經支配與眼外肌的解剖
(一)神經支配
(二)眼外肌
二、復視
三、復視伴有頭位置的異常(代償性頭位)
(一)頭的扭轉(面的轉向)
(二)頭的前屈、後仰
(三)頭的左傾與右傾
四、眼外肌麻痹的症候
(一)外直肌麻痹
(二)上斜肌麻痹
(三)受動眼神經支配的眼肌全部麻痹
(四)上直肌麻痹
(五)下直肌麻痹
(六)內直肌麻痹
(七)下斜肌麻痹
五、眼外肌麻痹的病因
(一)外傷
(二)腦腫瘤與顱內壓增高
(三)血管病變
(四)感染性疾患
(五)代謝與中毒性疾患
(六)先天性與變性性疾患
(七)反覆性眼肌麻痹
第八節 注視麻痹
一、側方注視麻痹
二、垂直注視麻痹
三、集合運動麻痹
四、核間性眼肌麻痹
五、眼與頭的同向偏斜
(一)偏癱伴有頭、眼共同偏斜
(二)偏側抽搐發作伴有頭眼共同偏斜
第九節 眼球震顫
一、眼球震顫的定義與分類
二、眼球震顫的臨床觀察
(一)觀察方法
(二)觀察內容
三、產生眼震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一)視覺系統與眼震
(二)前庭系統與眼震
四、眼球震顫的臨床症候
(一)眼原性眼震
(二)前庭性眼震
(三)中樞神經系各部病變的眼震特點
第十節 頭頸部損傷與眼的症候
一、概述
(一)頭部外傷
(二)鞭擊損傷症候群
二、頭頸部損傷時眼的症候
(一)視神經萎縮
(二)瞳孔異常
(三)眼球運動障礙
三、頭頸部外傷的其他症候
(一)頭痛、頭沉重感
(二)眩暈
(三)復視、眼球運動障礙
(四)眼球內痛及眼球壓迫感
第7章 耳鼻喉舌咽部症候
第一節 嗅覺障礙
一、嗅覺的解剖生理
(一)嗅覺的產生和傳導
(二)嗅覺的生理特性
二、臨床分類和症候
(一)嗅覺喪失
(二)嗅覺過敏
(三)嗅覺倒錯
(四)幻嗅
第二節 味覺障礙
一、味覺的解剖生理
(一)味覺的感受和傳導
(二)味覺的生理意義
二、味覺障礙的檢查與症候
(一)味覺的臨床檢查法
(二)味覺障礙的症候與定位
第三節 聽覺障礙
一、聽覺的解剖生理
(一)聲音的感受
(二)聽覺衝動的神經傳導
(三)聽覺皮質中樞的分析綜合
二、聽覺障礙的症候與病因判斷
(一)耳鳴
(二)過聽或聽覺過敏
(三)耳聾
第四節 前庭症候
一、“平衡三聯”的概念及組成
二、前庭系統的解剖生理
(一)內耳前庭器官
(二)前庭神經及中樞傳導路
(三)前庭皮質代表區
(四)前庭系統的血液供應
三、前庭功能試驗
(一)旋轉試驗
(二)變溫試驗
(三)直流電試驗
四、前庭症候
(一)眩暈
(二)平衡障礙
(三)眼震
第五節 舌—咽部症候
一、舌的症候
(一)舌的感覺障礙
(二)舌的運動障礙
二、軟齶與咽部症候
(一)軟齶與咽部的感覺障礙
(二)軟齶與咽部的運動障礙
第六節 喉部 症候
一、喉部感覺障礙
(一)喉部感覺障礙
(二)喉部感覺過敏
二、喉部運動障礙
(一)喉肌麻痹
(二)喉肌痙攣
(三)喉肌陣攣
第七節 舌肌、軟齶、咽、喉聯合性損害症候
一、由於周圍神經病變產生的部分麻痹
二、延髓性部分麻痹
第8章 眩暈
第一節 眩暈的定義和分類
一、眩暈的定義
二、眩暈的臨床分類
(一)周圍性眩暈的症候
(二)中樞性眩暈的症候
第二節 以眩暈為主訴的疾患
一、眩暈病因概述
(一)前庭周圍性病變
(二)腦幹性病變
(三)皮質性病變
二、常見的引起眩暈的疾患
(一)耳部炎症引起的眩暈
(二)藥物中毒引起的眩暈
(三)位置性眩暈
(四)美尼爾(Meniere)氏病
(五)頭部外傷後眩暈
(六)前庭神經元炎
(七)流行性眩暈
(八)多數性硬化
(九)小腦腦橋角腫瘤
(十)第四腦室及小腦蚓部腫瘤
(十一)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十二)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性特殊症候群
(十三)頸性眩暈
(十四)前庭性癲癇(眩暈性癲癇)
(十五)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
第9章 頭痛
第一節 頭痛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一、頭部的致痛結構
(一)顱外部分
(二)顱內部分
二、顱內外結構疼痛的發生
(一)血管被牽引、伸展或移位
(二)血管擴張
(三)腦膜受刺激
(四)頭頸部肌肉收縮
(五)神經刺激或病損
(六)放射性頭痛
(七)心因性頭痛
三、疼痛的傳導
第二節 頭痛的分類與檢查
一、分類
二、頭痛的檢查
(一)頭痛發生的速度
(二)頭痛產生的部位
(三)頭痛發生的時間、持續時間
(四)頭痛的程度
(五)頭痛的性質
(六)頭痛的伴隨症狀
(七)頭痛誘發、增重與緩解的因素
(八)頭痛的治療效果
(九)頭痛的必要檢查
第三節 各種類型的頭痛症候
一、偏頭痛
(一)典型偏頭痛
(二)一般性偏頭痛
(三)簇集性頭痛(群發性頭痛)
(四)幾種特殊型的偏頭痛
(五)非偏頭痛性血管性頭痛(高血壓性頭痛)
二、下部頭痛
(一)枕神經痛
(二)Barre氏症候群
三、肌緊張性頭痛(肌收縮性頭痛)
(一)發生機理
(二)臨床症候
四、炎症性頭痛
(一)感染性疾患
(二)顳動脈炎
五、頭部器官及其臨近組織病變引起的頭痛
六、牽引性頭痛
(一)腦腫瘤引起的頭痛
(二)腰穿後頭痛
(三)腦血管病引起的頭痛
七、神經官能症性頭痛
第10章 顱內壓異常
第一節 正常顱內壓
一、顱內壓的測定和組成
二、顱內壓的生理調節
(一)腦脊液的調節作用
(二)腦血流量的調節作用
第二節 顱內壓增高
一、顱內壓增高的發生機理
(一)生理調節功能喪失
(二)腦脊液循環障礙
(三)腦血液循環障礙
(四)腦組織體積增大——腦水腫
二、顱內壓增高的臨床症候
(一)慢性顱內壓增高的症候
(二)急性顱內壓增高的症候
(三)良性顱內壓增高的症候
三、顱內壓增高的原因
第三節 腦疝
一、概述
(一)腦疝發生髮展規律
(二)腦疝的分類
(三)腦疝的病程分期
二、小腦幕孔疝
(一)小腦幕孔區域的解剖學特點
(二)小腦幕孔疝的類型及發生機理
(三)小腦幕孔疝的臨床症候
(四)關於小腦幕孔疝分類與症候的新看法
三、枕骨大孔疝
(一)枕骨大孔區域的解剖學特點
(二)枕骨大孔疝發生機理
(三)枕骨大孔疝的臨床症候
四、大腦鐮下疝
第四節 低顱壓症候群
一、低顱壓的病因
(一)症狀性低顱壓
(二)原發性低顱壓
二、低顱壓的症候
第11章 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
第一節 延髓運動性顱神經核及延髓神經
第二節 球麻痹
一、臨床症候
(一)雙側延髓神經運動功能喪失的症候
(二)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症候
二、臨床分型及病因判斷
(一)慢性進行性球麻痹
(二)急性球麻痹
第三節 假性球麻痹
一、臨床症候
(一)假性球麻痹的“三主征”
(二)假性球麻痹的其他症候
二、臨床分型
(一)皮質、皮質下型
(二)內囊型
(三)腦橋型
三、假性球麻痹的病因
(一)腦血管病
(二)梅毒
(三)多數性硬化症
(四)其他
第12章 反射異常
第一節 概述
一、反射的定義及分類
(一)按生理功能分類
(二)按感受器分類
(三)按效應器分類
(四)按反射弧的通路分類
二、淺層、深層反射的調節
(一)淺層反射
(二)深層反射
三、反射檢查的注意事項
第二節 反射異常的類型
一、反射減低或喪失
(一)反射減低或喪失的判斷標準
(二)反射減低或喪失的病因和症候
二、反射活躍或亢進
(一)反射活躍或亢進的判斷標準
(二)腱反射亢進的臨床表現形式
(三)腱反射亢進的病因
三、反射倒錯
四、病理反射
第三節 常用反射及臨床意義
一、頭面部的反射
(一)淺反射
(二)深反射
(三)病理反射
二、軀幹四肢的反射
(一)淺反射
(二)深反射
(三)病理反射
第13章 癱瘓
第一節 癱瘓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第二節 癱瘓的分類
第三節 錐體束損害症征
一、概述
(一)運動障礙
(二)姿勢反射
二、錐體束症征的具體表現
(一)癱瘓
(二)肌張力增高
(三)姿勢的異常
(四)病理性聯合運動
三、錐體束損害的早期症候
(一)輕微的運動麻痹
(二)輕微的肌張力改變
(三)輕度的反射異常
(四)輕微的步態異常
第四節 偏癱
一、偏癱的臨床類型
(一)意識障礙性偏癱
(二)弛緩性偏癱
(三)痙攣性偏癱
(四)極輕的偏癱
二、偏癱病變定位診斷
(一)皮質與皮質下性偏癱
(二)內囊性偏癱
(三)腦幹性偏癱
(四)脊髓性偏癱
三、偏癱的病程與病因
(一)隱襲性進行性偏癱
(二)突發性偏癱
第五節 截癱
一、弛緩性截癱
(一)下運動神經元性弛緩性截癱
(二)上運動神經元性弛緩性截癱
二、痙攣性截癱
(一)痙攣性截癱的症候
(二)痙攣性截癱的臨床類型
(三)痙攣性截癱的病因
第六節 四肢癱
一、雙側大腦或腦幹病變所致的症候
二、頸髓病變所致的症候
三、周圍神經病變所致的症候
四、肌肉病變所致的症候
第七節 單癱
一、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叢或神經根)所致的症候
二、脊髓病變所致的症候
三、大腦病變所致的症候
四、癔病性單癱的症候
第14章 肌萎縮
第一節 肌萎縮的病理生理
一、肌纖維組織結構
二、肌收縮的生化學變化
三、骨骼肌的收縮功能
四、肌萎縮的病理改變
第二節 肌萎縮的分類與檢查
一、定義和分類
二、肌萎縮的檢查
(一)病史的採集
(二)體格檢查
三、肌萎縮的定位診斷與分布類型
(一)腦部病變引起的肌萎縮
(二)脊髓疾患引起的肌萎縮
(三)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肌萎縮
(四)肌病引起的肌肉萎縮
第三節 肌萎縮的病因
一、神經原性肌萎縮
二、肌原性肌萎縮
(一)肌營養不良症
(二)多發性肌炎
(三)重症肌無力
(四)先天性肌強直症與萎縮性肌強直症
第四節 臨床上引起肌萎縮的疾患
一、急性或亞急性肌萎縮
(一)急性脊髓前角灰質炎
(二)脊髓出血或軟化
(三)神經痛性肌萎縮
(四)多發性神經炎
二、限局性非進行性肌萎縮
(一)尺神經麻痹
(二)正中神經麻痹
(三)肌皮神經損害
(四)腕管症候群
(五)周圍神經腫瘤
(六)臂叢神經壓迫
(七)脊髓灰白質軟化
(八)青年性一側性上肢肌萎縮症
(九)肥厚性硬脊膜炎
(十)反射性肌萎縮
(十一)腋神經、胸長神經麻痹
(十二)多數性硬化
(十三)頂葉病變
(十四)腦血管病偏癱
三、進行性四肢遠端性肌萎縮
(一)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症
(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三)頸髓壓迫性疾患
(四)脊髓空洞症
(五)Charcot—Marie—Tooth氏病
(六)萎縮性肌強直(Steinert氏病)
(七)遠端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八)脊髓血管畸形
(九)麻風性肌萎縮
四、四肢近端肢帶型肌萎縮
(一)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二)多發性肌炎
(三)糖尿病性肌萎縮
(四)激素性肌病
(五)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氏病
(六)Guillain—Barre氏症候群的假性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型
第15章 不隨意運動
第一節 不隨意運動發生機理
第二節 舞蹈、手足徐動
一、舞蹈病症候群
(一)舞蹈病的特點
(二)舞蹈運動的伴隨症狀
(三)舞蹈病的臨床類型
二、手足徐動症
(一)手足徐動的一般症候
(二)手足徐動症的病因
第三節 震顫
一、震顫的種類
(一)靜止性震顫
(二)運動性震顫
(三)姿勢性震顫
(四)回跳性震顫
(五)震動性震顫
二、引起震顫的疾患
(一)Parkinson氏症候群
(二)肝豆狀核變性
(三)肝性腦病
(四)小腦疾患
(五)腦幹病變
(六)多數性硬化症
(七)麻痹性痴呆
(八)藥物中毒性震顫
(九)特發性震顫
第四節 肌陣攣、肌纖維顫動與肌束震顫
一、肌陣攣
(一)肌陣攣的種類與症候
(二)肌陣攣的病因
二、肌纖維顫動與肌束震顫
第五節 異常運動
一、抽搐
(一)面肌抽搐
(二)咽喉肌抽搐
(三)其它部位抽搐
(四)GillesdelaTourette氏病
二、書寫痙攣
(一)書寫痙攣的臨床症候
(二)書寫痙攣的臨床類型
三、痙攣性斜頸
(一)痙攣性斜頸的臨床症候
(二)痙攣性斜頸的臨床類型
(三)痙攣性斜頸的鑑別診斷
四、痛性痙攣
(一)神經性肌強直症
(二)McArdle氏症候群
第16章 肌張力異常
第一節 肌張力的產生及調節
一、肌張力的產生
(一)γ—袢的傳入部分
(二)γ—袢的傳出部分
(三)γ—袢的功能
二、肌張力的中樞調節
第二節 肌張力異常的類型與檢查
一、靜止性肌張力異常
(一)肌肉形態學的改變
(二)肌肉硬度的變化
(三)肢體動幅的改變
二、姿勢性(體位性)肌張力異常
(一)四肢姿勢性肌張力異常
(二)軀幹姿勢性肌張力異常
三、運動性肌張力異常
第三節 肌張力障礙的臨床症候
一、肌張力減低
(一)肌原性疾患
(二)神經原性疾患
二、肌張力增高
(一)錐體束病變
(二)錐體外系疾患
(三)小腦疾患
(四)腦幹疾患
(五)周圍神經疾患
(六)肌原性病變
(七)其他
第17章 共濟失調
第一節 深層感覺障礙性共濟失調
一、臨床症候
(一)深層感覺障礙
(二)Romberg氏征
(三)步態異常
(四)四肢的共濟失調
(五)軀幹的共濟失調
二、深層感覺障礙性共濟失調的定位
(一)周圍神經病變
(二)後根病變
(三)後索病變
(四)丘腦病變
(五)頂葉病變
三、引起深層感覺障礙性共濟失調的疾患
(一)脊髓癆
(二)聯合硬化症
(三)惡性腫瘤伴有的神經症候
(四)Friedreich氏病
(五)脊髓腫瘤
(六)多發性神經炎
(七)丘腦病變、頂葉病變
第二節 小腦型共濟失調
一、概述
二、臨床症候
(一)靜止(站立、坐位)平衡障礙
(二)步態異常
(三)四肢症候
(四)書寫障礙
(五)言語障礙
(六)肌張力障礙
(七)眼震
(八)小腦症候
第三節 大腦型共濟失調
一、額葉共濟失調
二、顳葉、頂葉性共濟失調
第四節 前庭、迷路性共濟失調
一、站立平衡失調
二、步行障礙
三、上肢指向偏斜
第五節 幾種特殊型的共濟失調症
一、Leyden氏型亞急性共濟失調
二、脊髓癆型急性共濟失調症
三、多發神經炎型急性共濟失調症
第六節 共濟失調的鑑別診斷
第18章 步態異常
第一節 步態的觀察方法
一、概述
二、步態的觀察
(一)動力學分析
(二)肌電圖分析
第二節 常見神經系統疾病的步態異常
一、腦性偏癱(痙攣性偏癱)步態
二、老年性腦性截癱步態
三、痙攣性截癱步態
四、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步態
五、Parkinson氏症候群的步態
六、小舞蹈病的步態
七、小腦病變的步態
八、Friedreich氏共濟失調症的步態
九、脊髓癆型共濟失調步態
十、前庭迷路病變的步態
十 一、弛緩性截癱步態
十 二、脊髓性間歇性跛行症的步態
十 三、腓總神經麻痹的步態
十 四、Charcot—Marie—Tooth氏病的步態
十 五、肥厚性間質性神經炎步態
十 六、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步態
十 七、臀中肌麻痹步態
十 八、癔病性步態
第19章 感覺障礙
第一節 神經系統的感覺機能
一、感覺的分類
二、皮膚感覺的節段性分布
三、感覺的傳導
(一)觸覺及壓覺的傳導束
(二)痛覺、溫度覺的傳導束
(三)本體感覺的傳導束
第二節 主觀感覺障礙
一、感覺異常
二、自發痛
(一)神經痛(周圍神經痛)
(二)脊髓痛
(三)丘腦痛
(四)腦橋痛、延髓痛
三、斷肢痛與肢幻覺
第三節 客觀感覺障礙
一、感覺障礙的性質
(一)感覺喪失
(二)感覺減低
(三)感覺過敏
(四)感覺過度
(五)感覺倒錯
(六)疼痛共感
(七)對位感覺
二、感覺障礙的臨床檢查
(一)感覺檢查注意事項
(二)淺層感覺種類與檢查方法
(三)深層感覺種類與檢查方法
三、感覺障礙的臨床類型
(一)偏側感覺障礙
(二)交叉性偏側感覺障礙
(三)兩側對稱性感覺障礙
(四)限局性感覺障礙
(五)多發性單神經炎型感覺障礙
(六)分離性感覺障礙
(七)癔病性感覺障礙
第20章 神經骨關節症候
第一節 基本症候特點與病因
一、神經骨關節病的基本症候特點
二、神經骨關節病的常見病因
(一)大腦病變
(二)脊髓病變
(三)周圍神經病變
第二節 脊柱的症候
一、腦部疾患的症候
二、脊髓疾患的症候
三、周圍神經疾患的症候
四、肌肉疾患的症候
五、腰椎椎管狹窄症候群
第三節 手的症候
一、手的解剖特點
(一)手的皮膚特點
(二)手的骨骼和關節
(三)手的肌肉與腱
(四)手的神經支配
(五)手指功能的調節
二、手的臨床檢查
(一)手的姿勢
(二)手的皮膚
(三)手的感覺
(四)手的運動
三、神經系統疾病的手部症候
(一)周圍神經損害引起的手征
(二)肌張力異常引起的手征
(三)肌萎縮引起的手征
(四)錐體外系疾病引起的手征
(五)其它手征
第四節 足的症候
一、足的解剖特點
(一)足的骨骼和關節
(二)足弓
(三)足的肌肉
二、足的臨床檢查
(一)病史
(二)望診與觸診檢查
(三)肌力與感覺檢查
三、足畸形的發生機理
四、足畸形的臨床症候
(一)錘狀趾(鷲趾或爪趾)
(二)扁平足
(三)尖足(馬蹄足)
(四)踵足(鉤足)
(五)內翻足
(六)外翻足
(七)高弓足
五、引起足畸形的病因
(一)肌病
(二)周圍神經病變
(三)脊髓病變
(四)腦部病變
第21章 排尿、排便及性功能障礙
第一節 排尿障礙
一、排尿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一)膀胱的神經支配
(二)膀胱肌的功能
(三)膀胱充盈與排空的生理過程
二、神經原性排尿障礙
(一)分類
(二)病史與症候
(三)診斷與鑑別診斷
三、引起神經原性排尿障礙的病因
(一)腦部病變
(二)脊髓病變
(三)周圍神經病變
第二節 排便障礙
一、排便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二、排便障礙的類型
三、排便障礙的病因
第三節 性功能障礙
一、性功能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二、性功能障礙的病因與症候
(一)性功能減低或喪失
(二)性功能亢進
第22章 神經皮膚症候
第一節 先天性遺傳發育性疾患
一、VonRecklinghausen氏病
(一)皮膚症候
(二)神經系統症候
二、結節性硬化症(Bourneville氏病)
(一)皮膚症候
(二)神經系統症候
三、皮膚血管瘤—神經系統症候群
(一)Sturge—Weber氏病(大腦三叉神經血管瘤)
(二)皮膚脊髓血管瘤(皮膚血管瘤伴有脊部血管畸形Klippel—Trenauney—Weber症候群)
(三)家族性毛細血管擴張症(Osler—Rendu—Weber氏病)
(四)VonHippel—Lindau氏病
(五)毛細血管擴張性共濟失調症(Louis—Bar症候群)
(六)遺傳性營養不良性類脂質沉著病
四、伸舌樣痴呆(Down氏症候群)
(一)皮膚症候1
(二)神經系統症候1
五、Patau氏症候群
(一)皮膚症候2
(二)神經系統症候2
六、色素失調症(Block—Sulzberger氏症候群)
(一)皮膚症候1
(二)神經系統症候1
七、惡性疹(Dego氏病)
(一)皮膚症候2
(二)神經系統症候2
八、黃色瘤病(Hand—Schuller—Christian氏病)
(一)皮膚症候
(二)神經系統症候1
(三)眼部症候
九、假性彈性黃色瘤病(Pseudoxanthomaelasticum)
(一)皮膚症候
(二)神經系統症候2
(三)眼部症狀與其它
十、Ehlers—Danlos氏症候群
(一)皮膚症候1
(二)神經系統症候1
十 一、毛囊角化症(Darier氏病)
(一)皮膚症候2
(二)神經系統症候2
十 二、脂肪蛋白沉積病(Urbach—Wiethe氏病)
(一)皮膚症候
(二)神經系統症候
十 三、神經——魚鱗癬病(Neuro—icht—hyosis)
(一)紅皮症性魚鱗癬
(二)Rud症候群
(三)遺傳性共濟失調性多神經病(Refsum氏病)
十 四、Melkersson—Rosenthal症候群
(一)皮膚症候
(二)神經系統症候
第二節 感染性或可能由於感染而引起的神經皮膚疾患
一、麻風
(一)皮膚症候
(二)神經系統症候
二、Vogt—Koyanagi—Harada氏病
(一)皮膚症候1
(二)神經系統症候
三、Behcet氏病
(一)皮膚症候2
(二)神經系統症候
四、皮肌炎
(一)皮膚症候
(二)肌肉症候
第三節 膠原病、血管炎、過敏性疾患
一、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一)皮膚症候
(二)神經系統症候
二、結節性動脈周圍炎
(一)皮膚症候
(二)神經系統症候
三、血管性水腫(Quincke氏水腫)
(一)皮膚症候
(二)神經系統症候
第四節 末梢神經粗大
一、末梢神經粗大的判定
二、末梢神經粗大時觸診部位
(一)耳大神經
(二)頸皮神經
(三)尺神經
(四)正中神經
(五)腓總神經
(六)脛神經
三、末梢神經粗大的病因
(一)末梢神經腫瘤
(二)末梢神經損傷
(三)限局性炎症性粗大
(四)神經痛同時伴有神經粗大
第23章 大腦症候
第一節 解剖學概述
一、大腦半球的外形
二、大腦皮質的內部結構
三、大腦的血液供應
(一)頸內動脈系
(二)椎—基底動脈系
(三)腦底動脈環
(四)大腦的靜脈回流
第二節 額葉症候
一、額葉底面症候
(一)額葉底面的解剖生理
(二)額葉底面病變症候
(三)額葉底面病變的原因
二、額極症候
(一)額極部的解剖生理
(二)額極病變症候
(三)額極病變的原因
三、額葉背側部症候
(一)額葉背側部的解剖生理
(二)額葉背側部症候
(三)額葉背側部病變的原因
四、額葉外側部症候
(一)額葉外側部解剖生理
(二)額葉外側部症候(優勢半球)
(三)額葉外側部病變的原因
第三節 頂葉症候
一、頂葉的解剖生理
(一)外形
(二)頂葉的神經纖維聯繫
(三)頂葉的血液供應
(四)頂葉的生理
二、頂葉病變的症候
(一)感覺障礙
(二)體象障礙
(三)失結構症
(四)Gerstmann氏症候群
(五)運動障礙
(六)頂葉病變的肌萎縮
(七)前庭症狀與共濟失調
(八)發作性症候
(九)視覺與眼球運動障礙
三、頂葉病變的原因
(一)外傷
(二)腫瘤
(三)血管性病變
第四節 顳葉症候
一、顳葉的解剖生理
(一)外形
(二)顳葉的神經聯繫
(三)顳葉在中顱窩與附近結構的關係
(四)顳葉的血液供應
(五)顳葉生理
二、顳葉病變症候
(一)顳葉癲癇
(二)非發作性症候
三、顳葉病變的原因
(一)腦血管疾患
(二)外傷
(三)腫瘤
第五節 大腦後部症候
一、大腦後部的解剖生理
(一)外形
(二)神經聯繫
(三)血液供應
(四)生理
二、大腦後部病變症候
(一)中樞性偏盲
(二)認別功能障礙
(三)視覺發作
三、大腦後部病變的原因
(一)外傷
(二)腦血管病
(三)腫瘤
第六節 大腦中心部症候
一、大腦中心部的解剖生理
(一)紋狀體
(二)杏仁核
(三)屏狀核
(四)內囊
(五)大腦中心部的血液供應
二、大腦中心部的生理
三、大腦中心部病變的症候
(一)運動症候
(二)內囊症候
(三)胼胝體病變症候
(四)大腦中心部缺血性症候
四、大腦中心部病變的原因
第24章 間腦症候
第一節 丘腦
一、丘腦的解剖生理
(一)丘腦的外形
(二)內部結構和功能
(三)丘腦的血液供應
二、丘腦病變症候
(一)丘腦症候群
(二)紅核丘腦症候群
(三)丘腦內側症候群
三、丘腦病變的原因
(一)血管性病變
(二)占位性病變
第二節 丘腦下部
一、丘腦下部的解剖生理
(一)外形
(二)內部結構和功能
二、丘腦下部病變症候——間腦症候群
(一)內分泌與代謝障礙
(二)植物神經症狀
(三)神經系統體徵
第25章 小腦症候
第一節 小腦的解剖生理
一、小腦的解剖
(一)外形和內部核團
(二)小腦的纖維聯繫
(三)小腦的血液供應
二、小腦的生理
第二節 小腦症候
一、小腦病變的主要症候
(一)共濟失調
(二)肌張力減低
(三)其它症候
二、小腦症候的鑑別診斷
(一)與脊髓癆性共濟失調鑑別
(二)與前庭迷路性共濟失調鑑別
(三)與大腦性共濟失調鑑別
第三節 小腦病變的原因
一、外傷
二、血管病變
(一)小腦出血
(二)小腦血栓形成
(三)腦幹的血管病變
(四)小腦與後顱窩腫瘤
(五)小腦膿腫與其他炎症性疾患
(六)變性病與脫髓鞘疾患
(七)中毒與代謝性疾患
第26章 腦幹症候
第一節 腦幹的解剖生理
一、腦幹的解剖
(一)外形
(二)內部結構
(三)腦幹的血液供應
二、腦幹的生理
(一)中腦的生理要點
(二)腦橋、延髓的生理要點
第二節 腦幹病變的定位原則
一、確定病變是否位於腦幹
二、確定腦幹病變水平(縱定位)
三、確定腦幹病變的範圍(橫定位)
四、腦幹病變的某些特殊症征
五、病變在腦幹內、外的鑑別
第三節 腦幹病變症候群
一、中腦病變症候群
(一)大腦腳底症候群(Weber氏症候群)
(二)中腦紅核症候群(Benedikt氏症候群)
(三)紅核下部症候群(Claude氏症候群)
(四)紅核上部症候群
(五)Nothnagel氏症候群
(六)四迭體症候群
(七)Parinand氏症候群
(八)大腦導水管症候群
(九)內側縱束症候群(核間性眼肌麻痹)
(十)與中腦網狀結構有關的症候群(中腦幻覺)
二、腦橋病變症候群
(一)腦橋腹正中症候群
(二)腦橋外側症候群(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
(三)腦橋內側症候群(Foville氏症候群)
(四)腦橋被蓋部症候群(Raymond—Cestan氏症候群)
(五)小腦上動脈症候群
三、延髓病變症候群
(一)延髓旁正中症候群(延髓前部症候群)
(二)延髓外側症候群(Wallenberg氏症候群)
(三)延髓背外側症候群
(四)Jackson氏症候群
(五)Avellis氏症候群
(六)Babinski—Nageotte氏症候群
第27章 脊髓症候
第一節 脊髓的解剖生理
一、脊髓的外形
二、脊髓的內部結構
(一)灰質
(二)白質
三、脊髓不同節段結構的差異
四、脊髓的血液供應
(一)動脈供應
(二)靜脈回流
五、脊髓的生理
第二節 脊髓病變的症候
一、概述
二、脊髓部分病損症候
(一)灰質病變症候
(二)白質病變症候
第三節 脊髓橫貫性病變的症候
一、脊髓完全性橫貫病變
二、脊髓不完全橫貫性病變
(一)早期症候
(二)脊髓休克後的症候
三、脊髓完全性和不全性橫貫損害的鑑別
四、Brown—Sequard氏症候群(脊髓半橫切症候群)
(一)典型的Brown—Sequard氏症候群
(二)不典型的Brown—Sequard氏症候群
第四節 脊髓不同節 段病變的症候
一、頸髓
(一)上頸髓(C1~4)病變
(二)中部頸髓(C5~7)病變
(三)下部頸髓(C8~T1)病變
二、胸髓
(一)上部胸髓(T2~4)病變
(二)中部胸髓(T5~8)病變
(三)下部胸髓(T9~12)病變
三、腰、骶髓病變
(一)腰髓病變
(二)圓錐病變(S3~5)
第五節 脊髓壓迫性病變症候
一、脊髓壓迫性病變的症征
(一)神經根期症狀
(二)脊髓部分受壓期
(三)脊髓橫貫性損害期
二、脊髓壓迫病變的定位
(一)延髓與上頸髓
(二)中、下頸髓
(三)胸髓
(四)腰骶髓
三、脊髓壓迫性病變幾種罕見的症征
(一)急性“卒中性”脊髓橫貫發作
(二)脊髓腫瘤與視乳頭水腫
(三)脊髓壓迫性病變與顱神經麻痹
(四)眼震
四、脊髓髓內、外壓迫性病變的鑑別
第六節 脊髓血管病症候
一、概述
二、脊髓血管病的症候
(一)脊髓動脈供血不全
(二)脊髓動脈血栓形成
(三)椎管內出血
三、脊髓血管病的病因
第28章 顱神經症候
第一節 顱神經的解剖生理
一、概述
二、顱神經的解剖生理
(一)動眼神經
(二)滑車神經
(三)外展神經
(四)舌咽神經
(五)迷走神經
(六)副神經
(七)舌下神經
第二節 顱神經麻痹症候
一、單發顱神經麻痹
(一)動眼神經麻痹
(二)滑車神經麻痹
(三)外展神經麻痹
(四)舌咽神經麻痹
(五)迷走神經麻痹
(六)副神經麻痹
(七)舌下神經麻痹
二、多數顱神經麻痹症候(顱底病變症候群)
(一)眶上裂症候群
(二)眶尖症候群
(三)海綿寶症候群
(四)顳骨岩尖症候群(Gradenigo—Lannois氏症候群)
(五)三叉神經半月節症候群(Raeder氏症候群)
(六)小腦腦橋角症候群
(七)頸靜脈孔症候群(Vernet氏症候群)
(八)頸靜脈球體瘤
(九)尾組顱神經聯合損害症候群
(十)枕骨大孔症候群
第29章 脊神經症候
第一節 脊神經病損症候概述
一、運動麻痹
二、感覺障礙
(一)刺激症狀
(二)感覺缺失症狀
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第二節 頸神經與頸叢病變的症候
一、頸神經與頸叢的解剖生理
(一)頸神經的走行與支配
(二)頸叢的組成與支配
二、頸神經與頸叢病損的症征
(一)頸神經病損的症征
(二)頸叢病損的症征
附:頸叢所支配的肌肉與功能檢查、臨床症候表
第三節 臂叢病變的症候
一、臂叢的解剖生理
二、臂叢病損症征
(一)臂叢各部病損症征
(二)臂叢各周圍分支病損症征
附:臂叢所支配的肌肉與功能檢查、臨床症候表
第四節 胸神經病變的症候
一、胸神經的解剖生理
二、胸神經病損症征
(一)運動麻痹
(二)感覺障礙
第五節 腰叢病變的症候
一、腰神經與腰叢的解剖生理
二、腰神經與腰叢病損的症征
(一)運動麻痹
(二)感覺障礙
附:腰叢所支配的肌肉與功能檢查及臨床症候表
第六節 骶神經與骶叢病變的症候
一、骶神經與骶叢的解剖生理
二、骶神經與骶叢病損症征
附:骶叢所支配的肌肉與功能檢查表
第七節 陰部 神經叢與尾叢病變的症候
一、陰部神經叢的解剖生理
二、尾叢的解剖
三、陰部神經叢與尾叢病損症征
第30章 植物性神經系統疾病症候
第一節 植物性神經的解剖生理
一、交感神經系統
二、副交感神經系統
三、植物性神經的功能
四、傳出神經的介質和受體
五、植物性神經中樞
第二節 植物性神經系統檢查法
一、一般檢查
(一)體溫、呼吸、血壓、心率等測量
(二)排汗與腺體分泌
(三)皮膚與毛髮、指甲改變
(四)胃腸功能
二、植物神經反射
(一)眼心反射(Aschner氏眼球壓迫試驗)
(二)頸動脈寶壓迫試驗(Czermak—Hering氏試驗)
(三)太陽神經叢反射(上腹部反射)
(四)體位變換試驗
(五)立毛反射
(六)排汗功能檢查
(七)皮膚劃紋反射
(八)內臟皮膚反射(Head氏過敏區)
(九)皮膚溫度檢查
三、藥物試驗
(一)腎上腺素試驗
(二)毛果雲香鹼試驗
(三)阿托品試驗
(四)瞳孔的藥物試驗
第三節 植物性神經疾患症候
一、循環障礙
(一)血壓增高
(二)低血壓
(三)周圍血管舒縮障礙
二、排汗異常
(一)排汗增多
(二)排汗減少或無汗症
三、營養障礙
(一)褥瘡
(二)足底潰瘍
四、其他可能與植物神經系統障礙有關的疾病
(一)進行性脂肪營養不良症
(二)面偏側萎縮症
(三)面偏側肥大症或偏身肥大症
五、植物神經功能失調
第31章 頸強直和腦膜刺激征
第一節 頸強直
一、頸強直產生的機理
二、頸強直的檢查
三、頸強直常見的病因
(一)腦膜炎
(二)蛛網膜下腔出血
(三)顱內壓增高
(四)廣泛腦部病變
(五)頸椎疾患
(六)破傷風
(七)Parkinson氏症候群
第二節 腦膜刺激征
一、腦膜刺激征的臨床表現
(一)頭痛
(二)嘔吐
(三)頸強直
(四)Kernig氏征與Lasegue氏病
(五)Brudzinski氏征
(六)感覺過敏與繼發神經系統其他症狀
二、判斷腦膜刺激征時注意事項
第32章 腦脊液變化
第一節 腦脊液的解剖生理
一、腦脊液的產生,循環與再吸收
(一)腦脊液的產生
(二)腦脊液的循環與再吸收
二、腦脊液的功能
第二節 腦脊液的檢查與症候
一、壓力
(一)初壓
(二)終壓
(三)Queckenstedt氏試驗(壓頸試驗)
(四)腦脊液壓力異常的原因
二、腦脊液的實驗室檢查與症候
(一)外觀
(二)細胞
(三)蛋白
(四)蛋白電泳
(五)免疫球蛋白
(六)糖
(七)氯化物
(八)膠金反應
(九)同位素吸碘試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