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奏院狀

進奏院狀

進奏院狀是出現於中國唐代的一種原始新聞傳播媒介,是目前中國境內有確據可考的年代最早的傳播媒介,也是全世界範圍內出現的最早的報紙的雛形。由於進奏院狀的存在,中國目前是世界新聞史學術界公認的最先有報紙的國家。

基本簡介

進奏院狀進奏院狀

將朝廷有關公文和訊息通報向地方當局的“報”被稱為進奏院狀。進奏院狀的基本內容為諭旨、奏摺、官方動態,在當代人的著作以及有關唐代的史籍中,對於進奏院、進奏官及進奏院狀的記述很多。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空前繁榮的朝代,從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滅隋建唐開始,到天寶14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前,這一百多年間,與前代相比,唐朝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並有國際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對外也需作宣傳介紹,這種形勢必然促進政治、經濟信息的公開傳播,而傳播工具如筆、墨、帛、紙等都已具備,於是,新興的傳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寫新聞封建官報便應運而生了。

唐代進奏院狀中雖然有很多新聞性內容,但只送呈節度使本人閱讀,有的地區最高行政長官為觀察使,便只送呈觀察使,沒有複本,也不抄報州一級機關。如果有的內容需要讓州縣官員知道,便通過道一級的名叫觀察使牒的下行文書通報下屬機構,在官場上傳播。因此,從唐代進奏院狀的上行官文書性質和傳報途徑的單線來看,它只是一種半官方的情報,與宋代進奏院狀的性質有很大的不同。

意義

進奏院狀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從唐朝開始有了新聞事業;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有了第一批從事信息蒐集、整理和編輯的專門人才;它的出現標誌著一種針對某些人需要,滿足這些人需要的傳播媒介的誕生。雖然由於它剛剛脫離政府公文,傳播範圍還只局限於官員和文人,不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很大影響,但它對後世的影響仍不能低估,宋代的“邸報”正是在唐代《進奏院狀》的基礎上由政府統一編髮和管理的。

歷史溯源

“進奏院狀”就是這類新聞官報之一,它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漢時的“邸報”。進奏院是地方行政機構的駐京辦事處。漢朝初建時稱邸,唐朝中葉以後,藩鎮割據勢力形成,只有很少的地區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藩鎮設在京都的邸實際上成了情報機關,諜報人員在邸內進進出出,中央政府一般不敢過問。邸的領導人稱“邸務留後使”,由潘鎮手下的得力大將擔任,其下屬稱為“邸吏”,全都由地方上的節度使委派。
唐代宗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留京諸道的邸一律被改稱為進奏院,“邸務留後使”改稱“知進奏官”,簡稱“進奏官”,但進奏官仍為地方節度使所委派。進奏官的任務,除了呈遞和承轉文書、查詢與地方有關的政務外,就是不斷向節度使提供京師訊息,收集軍政情報,考察地方駐京使節和辦事人員的表現。進奏官給節度使的匯報材料,稱進奏院狀或進奏官報。從現存的唐代進奏院狀的實物和有關史料記載來看,它是專門提供節度使本人閱讀的情況匯報,是一種上行官文書,其中包含中央政府公開發布的官方新聞,如官員遷除、皇帝諭旨、軍事捷報、皇室動態等,還有進奏院自行採集的新聞信息,如節度使在京家屬所受榮寵、地方節度使向朝廷交涉事件經過,甚至有向潘帥通報的朝廷絕密訊息。

進奏院制度

進奏院狀的發行機構是進奏院。所謂進奏院,是和唐代藩鎮制度密切相關的機構。唐代中期中央政府開始在邊境地區設立藩鎮,設定節度使。到9世紀初,全國節度使已經發展到40幾個。這些駐紮邊疆的節度使紛紛在都城設立辦事機構,開始稱“邸”、“上都後留院”等,代宗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統一改稱“上都知進奏院”,簡稱“進奏院”。這些進奏院並不受中央政府管轄,而是對地方節度使負責。其職責包括協調節度使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辦理需要和朝廷聯繫交涉的各項事宜,以及為地方了解、彙編和通報都城的各類政治信息。 經由進奏院傳發給各藩鎮用來介紹朝廷政事動態和各項訊息的書面報告,即被稱為“進奏院狀”,是最早的官報的雛形。散見於中國唐代諸多古籍中的“狀報”、“報狀”、“上都留後狀”、“留邸狀報”,均指進奏院狀。

特色內容

進奏院狀進奏院狀

從已有的材料看,進奏院狀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皇帝的活動
2、皇帝的詔旨
3、官吏的任免
4、臣僚的奏章
5、其他重要軍事政治信息

特點
1、不定期由首都向地方傳發,讀者主要是各地藩鎮和諸道的長官
2、帶有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於一般公文,其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比正式公文早得多
3、其傳播的信息絕大多數屬於朝廷政事活動
4、信息多數是由進奏官自己採集的,有的則是從他們所獲知的朝廷動態訊息中篩選出來的,著重傳播的是其主官所關心和希望了解的那部分內容。

首先,它不是朝廷統一下發的文牒、官誥,而是最新的信息與情報;其次,它所提供的信息絕大多數與收閱人無關,這從《桂苑筆耕集》保留下的十幾篇進奏院狀中可以看出來;第三,它所包括的信息,有不少是進奏官自行採集的。《進奏院狀》已經具有一定的報紙的作用,它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剛從官文書游離開來的原始狀態報紙的樣子

報紙雛形的原因
進奏院狀是報紙的雛形是因為其已經具備了報紙的重要元素。首先,進奏院狀以傳播信息為第一要旨;其次,在信息傳播行為發生之前,已經有必要的信息採集、編輯和篩選工作;最後,所謂“進奏官”的角色特徵和現代的新聞從業者十分相似。

敦煌進奏院狀

現存的進奏院狀只有兩份,均是於1907年前後由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和法國漢學家伯希從敦煌發現的,現在分別收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

敦煌進奏院狀是一種懂官文書游離出來的傳播媒體,和後來的邸報類似,近似於16世紀歐洲的“新聞信”。

據研究,這兩份進奏院狀都是唐僖宗時期由駐地在敦煌沙州的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派駐朝廷的進奏官發回沙州的。存放於法國的那份進奏院狀保存得相對完整,以“上都進奏院 狀上當道”開頭,以“謹狀”結尾,共47行,所報導的內容主要是乾符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乾符五年四月十一日這段時間的事情。
這兩份“敦煌進奏院狀”是世界上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狀態的報紙。通過對進奏院狀的研究,可以確定唐代進奏院狀是一種從官文書向正式官報轉化過程中的原始狀態的報紙,和歐洲16世紀出現的報紙的雛形“新聞信”十分相似。

特點

(1)沒有報頭,開端和結尾保留著官文書的痕跡
(2)發報方是由各藩鎮派駐朝廷的進奏官們直接發給他們的主官
(3)所有信息都是進奏官自行採集的,內容是發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別是和他們的地區有關的大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