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編撰
《桂苑筆耕集》的作者崔致遠,朝鮮半島新羅國人,自十二歲(868年)入唐至二十八歲(884年)回新羅,在這十六年中,他曾在唐朝首都長安學習、在洛陽遊歷、在溧水出任縣尉,又在淮南節度使高駢的幕府任職。
在中國生活期間,他便寫下大批詩文。據他在《桂苑筆耕序》里說,在長安學習時便開始寫作。在洛陽遊歷時,“筆作飯囊,遂有賦五首,詩一百首,雜詩賦三十首,共成三篇”。在溧水任縣尉時生活條件較好,“祿厚官閒,飽食終日,仕優則學,免擲寸陰。公私所為,有集五卷”。其後在淮南任高駢僚屬時,軍務繁重,而他則負責文職工作,“專委筆硯軍書輻至,竭力抵當,四年用心,萬有餘首”。
884年,崔致遠以“國信使”的身份回到新羅,隨即將他在唐期間的作品進行整理,彙編成《桂苑筆耕集》二十卷,以及有“私試今體賦五首一卷”、“五言七言今體詩共一百首一卷”、“雜詩賦共三十首一卷”和《中山覆簣集》一部五卷,合共有作品二十八卷(僅有《桂苑筆耕集》二十卷留傳下來)。886年崔致遠將這批作品呈獻給新羅憲康王,務求獲得賞識及重用。
本書內容
在《桂苑筆耕集》中自設體類,分卷立目,目連正文。全書二十卷收錄了崔致遠所寫的表、狀、啟、檄、書等作品,共有文三百一十篇、詩六十首,其中前十七卷為公文,後三卷多為崔致遠本人的書信酬答之作。另在集前有序一篇。其分布情況如下:
桂苑筆耕序。
卷一至卷二:表共二十篇。
卷六:堂狀十篇。
卷七至卷十:別紙共八十篇。
卷十一:檄書四篇、書六篇。
卷十二:委曲二十篇。
卷十三至卷十四:舉牒共五十篇。
卷十五:齋詞十五首。
卷十六:祭文四篇、書二篇、記二篇、疏二篇。
卷十七:啟四篇、狀六篇、七言紀德詩三十首。
卷十八:狀二十二篇、啟三篇。
卷十九:狀一篇、別紙九篇、雜書十篇。
卷二十:收啟一篇、狀三篇、別紙五篇、祭文一篇、詩三十首。
評價
一、為古代朝鮮重要文集
在朝鮮半島文壇上,《桂苑筆耕集》有著相當崇高的地位,古來的朝鮮學者便是它為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書籍,如朝鮮王朝學者洪奭周稱之為“東國文章之本始”,徐有矩稱“我東詩文集之只今傳者,不得不以是集為開山鼻祖,是亦東方藝苑之本始也”。在現代,本書已成為朝鮮半島現存最古的漢文典籍之一,也是朝鮮三國時代和統一新羅時代唯一傳世的個人著作。
二、具研究晚唐歷史的文獻價值
《桂苑筆耕集》載錄了甚多中國唐朝末年的原始史料,因此對唐末歷史研究具相當的文獻價值。據學者黨銀平的分析,本書可有助了解淮南節度使高駢的活動、黃巢本人及其黨羽的起事經過、唐末各地小型動亂。唐末的典章制度、社會文化等方面,如淮南的貢品、唐代各類詔令、晚唐進士等方面,在本書中的資料亦起到補充作用。
除唐代時期的中國歷史外,本書亦涉及其他方面的介紹,如《獻生日物狀》五首,便是研究人參之作;又如《補安南錄異圖記》,便對研究越南歷史起到史料價值。因此,本書對於研究唐與朝鮮地區、越南地區文化交流,提供了不少寶貴資料。
流傳情況
崔致遠於886年編就《桂苑筆耕集》後,已得到一定的知名度,如五代時編修的《舊唐書·藝文志·丁部集錄·別集類》便有提及本書。但其後在一段時期內出版流傳甚少。1834年,朝鮮徐有矩據洪奭周先世家藏本校證,以聚珍活字印行,被稱為“朝鮮活字本”。
1847年,中國清人潘仕成編《海山仙館叢書》,據朝鮮活字本刻印收錄本書,對原文作了不少改動,稱為“海山仙館叢書本”。1919年,中華民國商務印書館出版《四部叢刊》,據無錫孫氏小綠天所藏高麗舊刻本影印。
在日本,亦早有流傳本書,如日本國會圖書館就收藏了一部高麗刻本,屬於早期的出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