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連南中學

連城連南中學

連城縣連南中學創辦於一九四三年秋,是有史以來全縣第一所由私立轉公辦的農村中學,歷經七十年滄桑,她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建設人才。

基本信息

簡介

今天,漫步連南中學校園,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優美的環境,鑲嵌在坪山山麓一顆明珠。

建校歷程

連城連南中學教學樓 連城連南中學教學樓

連城縣芷溪自然村,歷史上屬表席里,解放前、後,曾設立過建制鎮,總面積4.12平方公里,現有住房戶, 11371人,聚居黃、楊、邱、華四姓。他們的祖先,世代 纓,時逢中原動亂、災荒。篳路籃縷南遷而來。各姓所立的“族規”、“家訓”都少不了“培育人才,耀祖光宗”這一教導。所以,芷溪村民向來是把辦好學校和鼓勵子孫讀書,當作一項“上乘祖先,下惠子孫”的重要事業來看待。至民國期間,日寇入侵,山河破碎,政局動盪,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當時,芷溪在廣東韶關經商的黃祖香先生感到國亂民窮,應如何使人民得以安居,必須辦好教育,才能推動社會進化和培養人才,領導民眾去贏得抗外侵略的勝利。如是,他與同鄉楊兆清、黃際南、官一鳴、江含西、江吉仕等人磋商,遂圖在連南創辦中學,改變“下南不書”的狀況。

一九四二年七月,祖香先生趁其為祖母七十一壽辰回籍慶祝機會,邀請“三隘”仕紳,黃曦、黃冕初、黃益鐸、黃心及當時崇溪鄉鄉長江子芹、江秉霖、羅佩衡、張近江、張向榮、楊竹秋等二十餘人在芷溪萬德公祠開會,商討創辦中學籌備工作。當時,省教育廳規定,創辦一所私立中學,需籌足十萬元國幣和三百擔谷田的立案保證金,黃祖香先生便率先義捐國幣三萬元,並在返韶關途中向在贛州、南雄經商的官一鳴、江吉仕等先生捐取了四萬元,回到韶關後,又向在韶同鄉募得三萬元,十萬國幣已足;但三百擔谷田呢?現經新泉、官莊、廟前和芷溪村代表協定,一致認為:芷溪辦學條件較好,人多生源足,位置適中,且有龍溪職業中學修整的現成校舍作基礎可用,使確定以芷溪水尾的楊家祠孔懷堂為辦學校址。因校址設在芷溪,這三百擔立案保證田,也就無可非議地應由芷溪村民去籌齊解決。

一九四三年二月,連南中學董事會正式成立。由張福濱、張梅瑞、張佩銘、楊竹秋、江含西、江子芹、黃曦、黃際蛟、黃祖香、黃冕初、江吉仕、楊步南、黃際楠、黃啟聰、楊斯仁等十五人組成,推薦黃曦(辭去長汀縣田糧稽徵處主任)為董事長,聘請張福濱為首任校長。諸事辦妥,辦學落成。一九四七年秋,校董事會改選黃益鋒為董事會。

一九四三年秋,連南中學正式招收了一百名來自廟前、芷溪、新泉、豐圖、朋口、聯溪、莒溪、樂江、池溪和上杭、古田、蛟洋、才溪、通賢、舊縣以及長汀的南陽(後劃歸上杭管轄)的首屆學生,分二班上課,學制三年。開學不久,張福濱校長辭職回省,改聘張梅瑞(即:大猷)任校長。隨後的繼任校長有江舉謙、黃翼深、黃榜燔、李葆中、黃志欽、張彰、林志遠、尤光祖、王臣太、吳鐵生、張修身(女)、黃建寧、官清旺、張金漢、黃立鏵、黃啟新、楊能鋒、羅永清、黃立春等。他們夙興夜寐 ,廢寢忘食,教育革新,為培育英才付出了民主自由和代價,實令人欽佩敬仰!

一九五二年冬,連南中學由人民政府接辦,由私立轉為公立,並易名為“ 連城三中”;一九五三年秋,更名為“ 連城二中”;一九六八年改為“ 連城縣新泉人民公社中學”;一九七二年,廟前人民公社成立,再改名為“ 連城縣芷溪中學”,一九七一年學校設立了高中部至一九八一年,共培養高中畢業800多人。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經海內外校友及當地民眾要求,報請連城縣人民政府批准,恢復“ 連城連南中學”校名。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成武上將還親筆題寫了“ 連城連南中學”的校牌。在連南中學五十周年校慶時,還得到:原國家地質顧問老紅軍楊采衡,原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項南,為學校寫了“友情似水長,杏壇桃李香”和“紮根山區,面向世界”的題詞;首任校長張福濱和第三任校長江舉謙,從台灣寄回了四言、五言律詩。張福濱詩曰“連峰庠序,南汀書城,中庸是尚,學殖觀成。創業半綸,校有令名,五育並重,十思鑒衡。周行循道,年富菁英,紀茲勝概,盛譽雷鳴”。江舉謙詩云:“連城尚樂育,南部挹其芳,中道紹儒統,學風化梓桑,五經涵性理,十哲發靈光,校運維嵩岳,慶余壽永昌“。綜上前輩、領導題寫的詩、詞,令人深思品味。

芷溪的禮堂多,建築精美,是連南甚至全縣。這些祠堂,它不但發揮了紀念先祖,弘揚祖德,教育後裔的作用,還為今天教育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縱觀歷史,連南中學之所能創辦,也是以楊家祠孫懷堂為校址,它略加修建,教室、宿舍、辦公室等,一應俱全。直至一九四五年才新建了一座土木結構的二層四間教室和一個辦公室的樓房,這座新樓於四七年夏季,被洪水沖毀。

孔懷堂這所校址,因周圍無人居住,又背山面河,氣候驟冷驟熱,影響了師生健康,瘧疾常發。此外,還因體育場建在河對面的河灘上,雨大橋倒,體育活動很不方便,再加上班級逐增,容納受限等諸多原因,黃榜燔校長只得將情報請上級批准,搬遷校舍。談何容易呢?搬遷校舍需要多大的經費和人力、物力。這事確實引起了馬力縣長的重視、支持,特指派教育科賴丹科長實地觀察,確定,撥出經費將芷溪村涼棚街邊的楊峻亭、楊雲岩、楊麗章三所祠堂,架上天橋連線起來,加以修葺改建,另向民眾換取三畝多耕地,闢為操場,就可成為一所較寬敞舒適的校舍。如是,縣府同意搬遷,並報請地區撥款支持。黃榜燔校長還親自帶領師生拆“戶 ”的磚、 ,以供修建校舍用。節省了經費,一九五二年春,就把校址遷移到芷溪涼棚街邊。

隨著教育事業發展,學生人數逐年激增,校舍已不適應教育的要求,在廟前公社黨委書記陳宜欽、副書記林水梅的合力支持下,和芷溪村民的配合下,學校決定向大坪山發展,創建新校園,一九七二年秋,芷溪村幹部和民眾,千人上場,並得到連城錳礦推土機的相助,聲勢浩大,開山建校。全校師生,也邊教學,邊勞動,歷經二年的艱苦創業,終於建成了一所擁有12間教室,21間教工宿舍和擁有一個400米跑道大操場的新校舍。同年九月,省地質801分隊建隊,要求學校供給場地,雙方簽訂協定由地質隊付給七千元建教工宿舍14間,地質隊搬遷後,其全部房屋,無償歸學校使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經連南中學教育發展帶來了春天。為了適應學校發展的需要,在民眾贊助和上級補助的支持下,學校又擴建了禮堂、廚房和三幢八間教室的教學樓,一幢可居16位帶有家屬的教師宿舍樓,並且,學校周圍築了圍牆,建了校門,鋪了水泥路。更為突出的是,有打深186米到地下河的水井,水質比各村好,供師生飲用。至此,一所占地面積135畝,風景優美、空氣新鮮的農村中學屹立在319國道旁的芷溪大坪山上,是連城南部難得的辦學理想場所。

芷溪離退休幹部200餘人,為了辦好連南中學,楊能發、邱正文、邱遠生等同志,自願當護校使者,長年到校巡視,主動幫助學校整頓校風和保護環境安全,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尊教為榮,師以從教為樂。”芷溪人民重視教育,富有堅韌不拔的辦校、勤教苦讀的優良傳統,因而全村人物薈萃,素有“文化之鄉”之稱,今年,又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芷溪,受之無愧。回顧創辦連南中學初期,學校經費來源,一靠三百擔田租;二靠旅粵同鄉的捐助;三靠學生五十斤“勞師米”上交;四靠政府的繩頭補助。這四者均無定額,時多時少,經費異常困難。教師由學校聘請,沒有固定的工資。學校發工資時,實行“先外地,後本地”的原則,以安定外地教師生活,然後,根據本地教師的家庭情況,適當發薪,教師之間互相支持,同舟共濟。學生生活也多數清苦,創辦之初,學校允許學生自製簿籍,借抄別人課本。就這樣,先生嚴於教,學生勤於學,教學有成,贏得民眾好評。

學校由人民政府接辦後,經費由政府統撥,工資和教學等一切費用有了保障。一九八四年人民政府提倡集資辦學。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常有贊助,學校從歷年集資統計,總共款 元;廟前鎮投入二十餘萬元,均供建校及充實設備用,目前,學校已設有:圖書室、理化生物實驗室、儀器室、電腦教學室、體育器材室……教學設備從簡陋到基本齊全。除此之外,台胞黃冰玉女士、其弟黃定成先生合捐四千美元,為其先父設立了“黃光遠獎教、獎學金”。

連南中學開辦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直至解放,歷經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一化三改”,文化革命等運動,在此期間,學校一向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根據不同時期不同任務的特點,一手抓思想品德教育;一手抓教學,不斷民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它的業績,曾與連城一中教學質量相媲美,不相上下。

一九七九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新形勢的鼓舞下,學校根據師生思想特點,進行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尊師愛生教育和開展“五講”、“四美”活動,加強了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健全各種規章制度,整頓了校風、校紀,並建立了正常的教學制度和生活秩序,走入正軌。

時至一九八八年,通過教學改革,學校連續三年獲得地區“四率”評比達標獎;中考成績,排在全縣農村中學前列。學校連續三年被評為縣先進單位。與此同時,1990年,楊能鋒校長還獲得省“莊重文優秀校長獎”;黃文安老師獲省先進工作者稱號;91年,童長明副校長和十八名老師分別受到省、地、縣的表彰和獎勵。邱土蘭女同學獲全國“學雷鋒、學賴寧標兵”稱號。

連南中學不但重視教育改革,積極開展教研活動,而且還重視教育改革,積極開展教研活動,而且還注重人才的培養。現在,教師學歷全部達標。

六十多年來,學校共培育了畢業生有萬餘人,他們通過各級各類型的大、中志學校和社會大熔爐深造後,成為國家有用的建設人才。據不完全統計:有大學教授、高級工程師、科局長級以上幹部;有高級職稱者,在軍隊中有師級職稱者,計有四百餘人,除此之外,還有數以千計的初級技術人員,校友遍布全國各地。工作在中央、省、地、縣、鄉(鎮)、各單位,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