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這個詞出自於凱恩斯(Keynes)在《如何籌措戰費》(1940年)中提出的通貨膨脹分析。凱恩斯使用了他的通貨膨脹缺口的概念,來建立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英國中的通貨膨脹過程的引人注目的新理論。這個理論預示著後來發展了的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概念,同時成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利用通貨膨脹對收入分配影響的方式。首先,凱恩斯假定有關商品和服務價格是靈活的,而不是受控的;與通貨膨脹缺口相聯繫的任何過度需求,使商品價格相對於它們的生產成本增加,達到了必須消除過度需求的程度。其次,這一理論的與眾不同的部分如下:商品價格的增長,將在消除過度需求中是有效的——即,它將封閉通貨膨脹缺口——這是由於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如果對利潤的徵稅比任何對工資的徵稅大,則利潤收入將從循環中漏出成為政府收入。因此,利潤收入者的消費減少。第二,如果利潤收入者的消費傾向低於工資收入者的消費傾向——正如凱恩斯假設的——則工資以外的再分配本身將降低消費傾向。注意,填補通貨膨脹製品所需要的實際工資的下降,可能是大的。因為它信賴於利潤稅的存在,或在兩種消費傾向之間的差異。凱恩斯理論中的第三個與眾不同之處,是所造成的實際工資的減少將引起增加貨幣工資的壓力。但是,如果要使通貨膨脹缺口不再出現,則商品的價格必須跑在貨幣工資再次增長之前。通貨膨脹的速度信賴於工資追逐價格的滯後,並且如果這個滯後縮短,通貨膨脹加速。
影響
雖然膨脹缺口是緊縮缺口的反面,但它對就業和生產的影響與緊縮缺口的影響並不完全相反。緊縮缺口可以造成生產和就業的進一步下降,但膨脹缺口決不可能使就業超過充分就業所限制的水平,因此,膨脹缺口在非充分就業下會使物價和就業都有所增加,而在充分就業條件下就會導致純粹的通貨膨脹。為了要維持如古典學派所提之長期充分就業狀態下的產量,總合需求必須減少的量。
消除措施
增稅減少轉移支付
減少政府支出
減少投資,提高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