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經簡介
真經劉向《七略》存《文子》九篇,《漢書·藝文志》錄九卷。梁阮孝緒《七錄》作十卷,《隋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為十二卷。唐柳宗元認為《文子》這本書是夾雜抄襲了儒、墨、名、法諸家語句,來解釋《道德經》,故稱之為“駁書”。由於柳宗元的影響前人皆認為今本系漢唐之間的偽書,或認為抄襲《淮南子》的西漢後期作品,敢於發聲為文子翻案的幾乎沒有。歷來被認作偽書。1973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村40號漢墓出土大批竹簡,其中就包括《文子》一書。這段公案才告一段落。《文子》解說老子思想,繼承並發展了"道"的學說,又雜揉名、法、儒、墨諸家,宋濂《諸子辨》稱其為《道德經》的義疏。現存唐徐靈府《通玄真經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經注》七卷,元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十二卷,皆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漢書·藝文志》仍劉向《七略》之舊,著錄《文子》九篇,並注曰:“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關於文子計然的事跡,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廣為流傳的,從秦漢至宋元,都有史料可以證明。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相關史料,當屬《太平御覽》卷404所引太史公《素王妙論》中的一段話:“計然者,蔡(葵)丘濮上人,其先晉國公子也,姓辛氏,字文,嘗南遊越,范蠡師事之。”《史記·貨殖列傳》載:“昔者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劉宋裴稟《史記集解》引徐廣曰:“計然者,范蠡之師也,名研,故諺曰‘研、桑心稴’。”裴稟又引《范子》所載以為佐證:“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遊于越,范蠡師事之。”北魏李暹作《文子注》,傳曰:“姓辛,葵丘■上人,號曰計然。范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宋人南穀子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序》則據此得出結論:“文子,晉之公孫,姓辛氏,名鈃,字計然,文子某號,家睢葵丘,屬宋地,一稱宋鈃(讀作jian,平聲),師老子學,早聞大道,著書十有二篇,曰《文子》。”
楚平王聘而問道,范蠡從而師之,勾踐位以大夫,佐越平吳,功成不有,退隱封禺之地,登雲仙去。”
今本《文子》與《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作十二卷(篇)。該書以老子之言為教,特彆強調以老子之道德論治國。他在楚平王問及淫亂之世能否行老子之道時答稱:“夫道德者匡邪以為正,振亂以為治,化淫敗以為朴,淳德復生,天下安寧,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師也,上者,下之儀也,上美則下食之,上有道德則下有仁義,下有仁義則無淫亂之世矣。”又曰:“故以道蒞天下,天下之德也;無道蒞天下,天下之賊也。以一人與天下為仇,雖欲長久,不可得也,堯舜以是昌,桀紂以是亡”。據說,“平王信其言而用之,時天下治”道教對《文子》一書評價頗高。
默希子曰:“其書上述皇王帝霸興亡之兆,次敘道德禮義衰殺之由,莫不上極玄機,旁通庶品,其旨博而奧,其辭文而真。 故有國者雖淫敗之俗可返樸於太素,有身者而患累之質可復至命於自然。”被認為是治國治身的重要典籍。
杜道堅亦稱: “《文子》歸本《老子》之言,歷陳天人之道,時變之宜,萃萬古為一編,誠經世之樞要也。”《正統道藏》所收注本有:唐默希子《通玄真經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經注》七卷(缺《自然》《下德》《上仁》《上義》《上禮》五篇),元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十二卷,其自注云:《文子》十二篇,凡一百八十八章,道堅隨義析之,增八十一章,章別其旨,題曰《纘義》,以便觀覽雲。
文子名言
《文子》(《通玄真經》)中有很多名言名句,被後世的著作所吸收承襲,從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人莫鑒於流潦而鑒於止水,以其清且靜也。
《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故仁莫大於愛人,智莫大於知人。
《論語》:“仁者愛人。”文子是老子弟子,當與孔子同時,而《論語》是孔子弟子集孔子語而成,若《文子》為文子本人所著,則“仁莫大於愛人”早於《論語》“仁者愛人”。按,漢墓中與《文子》同時出土亦有《論語》殘簡。
善游者溺,善騎者墜,各以所好,反自為禍。
《淮南子·原道訓》:“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孫思邈《千金要方》轉用為:“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混混之水濁,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纓乎?
《史記》載屈原遇漁父,有歌曰:“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矢之疾,不過二里;跬步不休,跛鱉千里;累塊不止,丘山從成;臨河欲魚,不若歸而結網……
山致其高而雲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澤流焉。
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漢書》:“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皆出其後。
古往今來謂之宙,上下四方謂之宇。
據出土竹簡,改“老子曰”為“文子曰”,則此語出自文子本人,而世傳《尸子》有“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之語。尸子為戰國時人,晚於文子。則最早闡述“宇宙”者,當為文子。另外與尸子同時並且早於尸子的還有莊子,亦有“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莊子·齊物論》:“奚旁日月,挾宇宙?”最早使用了“宇宙”一詞)《淮南子·齊俗論》改為“往古來今謂之宙,天地上下謂之宇”。
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並覆,非正平無以制斷。
《淮南子·主術訓》改為“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增加了一句“非慈厚無以懷眾”。到了三國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改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乘輿馬者,不勞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濟江海。
荀子在《勸學》篇有“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而文子早於荀子。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基也,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理,中用人力。
《淮南子·主術訓》略有改動:“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
是以聖人之道,寬而栗,嚴而溫,柔而直,猛而仁。
《淮南子·氾論訓》。
學而不厭,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賢師良友,舍而為非者寡矣。
《論語·述而》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句。
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俗。
《淮南子·氾論訓》為“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改“俗”為“舊”。
今為學者,循先襲業,握篇籍,守文法,欲以為治,猶持方枘而內圓鑿也,欲得宜適亦難矣。
此乃成語“方枘圓鑿”最原始出處。而宋玉《九辨》:“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晚於《文子》。
故揚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此為成語“揚湯止沸”最早出處。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湯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三國志·魏書·劉廙傳》:“揚湯止沸,使不焦爛。”
衰世之主……構木為台,焚林而畋,竭澤而漁,積壤而丘處。
此即成語“竭澤而漁”最早出處。隨後有《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再後來有《淮南子·本經訓》。
《文子》註疏
現存重要註疏
(唐)魏徵《文子治要》(在《群書治要》內)
(唐)徐靈府(默希子)《通玄真經注》十二卷
(宋)朱弁《通玄真經注》七卷
(元)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十二卷,附《釋音》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