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通濟、勝利、香草三條河流域總集水面積752平方公里,跨越鎮江市句容、丹徒、丹陽、金壇(90年代劃歸常州)四縣境。
其西北為丘陵山區,東南為平原圩區,地面高差達60餘米,屬山丘區特性的河道。洪水來勢猛,暴漲暴落,是歷史上洪、澇、旱比較頻繁的地區。
上承句容縣侖山、高驪山諸山來水,經寶埝東流至王家渡,又向南至高莊附近入金壇縣境,漸注入洮、滆湖,上游以句容境內的洛陽河為主要源流。歷代對通濟河曾屢次疏浚。清光緒十九年,鎮江知府王仁堪設寶埝局,管河道疏浚。民國24年,丹徒、丹陽、金壇三縣共同疏浚香草河,從丹陽南門至張家橋(當時通濟河屬香草河範圍),長26.1公里。50年代,丹徒、丹陽兩縣曾數次對河堤進行培修,並對局部河床疏浚。1958年後,上游陸續興修了一批中、小水庫,起到減輕下游洪水壓力的作用。
重要事件
1960─1969年,丹徒、丹陽兩縣三次聯合疏浚通濟河,完成土方67萬立方米。1976年至1978年,丹徒縣將寶埝萬雞山至官舍涵洞一段改道繞寶埝鎮西、南開新河4.2公里接通老河,並建公路橋一座,農橋2座,涵洞13個,完成土方113萬立方米。 香草河,在鎮江市丹陽縣境內。南起通濟河向東北至丹陽南門,接分洪道入大運河,全長22.4公里。它的北岸有勝利河、香草支河、全洲河等8條支流,南岸與利民河、簡瀆河相連線。據史志記載,清光緒十九年,鎮江知府王仁堪疏浚香草河。民國3年、23年、35年三次疏浚香草河。解放後,香草河是丹陽、丹徒、金壇三縣共管河道。1957年底,丹陽、金壇兩縣聯合疏浚並裁彎取直丹陽南門至九里村河段,長17.5公里。兩縣有3.6萬勞力參加施工,於次年3月底竣工,完成土方171.9萬立方米,建橋11座,涵洞40個。1972年12月至1973年2月,丹陽、丹徒、金壇三縣聯合改造拓浚河道,共完成土方231.7萬立方米,並建公路橋3座,農橋6座,涵洞59個。經行政區劃調整,河道改造,現全線均在丹陽縣境內。 勝利河,在鎮江市丹徒縣寶埝、上會鄉和丹陽縣行宮鄉境內。全長11.7公里。原河道王甲洋以下無河床,泛稱萬頃洋,是滯洪蓄水窪地。1956年,丹徒、丹陽兩縣共同開浚至香草河口,長5.2公里,從此全河貫通。1966年春兩縣再度浚河築堤,長7.1公里,完成土方25萬立方米。1969年冬丹徒、句容兩縣從王甲洋竹林棚向西開新河,接上通濟河,完成土方87.3萬立方米。1973年丹徒縣重浚王甲洋至雙豐涵洞河段。1983年丹陽縣對境內河段進行疏浚、培堤,完成土方37.1萬立方米。 這三條河道,經多次拓浚、培堤,排洪、除澇、引水灌溉的能力均有明顯提高,發揮了很大效益。但河道尚未達到太湖湖西水利規劃中的標準,尤其是通濟河下游,有些地段尚未改善,嚴重阻水,有礙排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