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1937年,日本開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與駐紮在華北中國軍隊發生了交火。7月29日,駐守在通州(今通州區)的通州保全隊不堪日軍驅使,決心改弦易幟,為表明決心,開始對通州當時的日本居留當地的日本軍隊和僑民進行襲擊。在起義過程中,成功殺死235名日本僑民官兵浪人。然而,當時進行反正起義的通州保全隊沒有得到華北的29軍宋哲元部的配合,因此起義沒有達到原先目的。居留民:從1931年九一八事件開始,日本有意識的開始進行向中國進行移民活動,意圖霸占中國土地,同時解決兵源不足的情況。這些日本居留民擁有武器,平時為民,戰時為兵,成為日本侵華的後備軍。(詳見日本國策移民)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它是日本在中國河北省成立的傀儡政權之一,1935年11月25日由殷汝耕等人所成立,最早為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以通州為政府所在地。目的在於鞏固日本統治,擴大日本對華侵略。
戰爭過程
起因:1937年7月27日,日軍向駐紮在通州。附近的中國部隊29軍發動進攻,並進行狂轟爛炸。然而不知道是有心還是無意。日軍飛機因分不清冀察和冀東的分界線,猛烈轟炸了的原屬於冀東防共政府的寶通寺軍營下轄的冀東保全隊,導致數人死亡。這些投靠日本的偽軍原先就對日本給予的待遇不滿,這次事件更是火上澆油,成為通州起義的觸發點。接到誤詐的報告後,細木特務機關長主動向冀東政府長官殷汝耕致歉,並慰問死難家屬,並承諾會善後處理。在此之前,張慶余等保全隊領導人已於1935年12月與29軍長宋哲元聯繫,決心改弦易幟,不再接受日軍和親日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領導,而投奔當時駐紮在附近的中國軍隊。過程:日軍於7月7日於北平附近發動盧溝橋事件之後,為了鼓舞士氣,反擊日軍。南京電台開始宣傳盧溝橋上29軍大敗日軍,中國軍隊已經陸續收復豐臺廊坊等地。國民政府將會繼續向華北派遣軍隊,將日本軍隊逐出華北。聽信南京電台的原冀東防共政府士兵決心武裝反抗日本反動統治。並羈押投敵的冀東防共政府長官殷汝耕。在作出決定後,於7月29日對該地的日軍守備隊和特務機關發動攻擊。當時,日軍為了進攻華北而從通州調走了絕大多數兵力,留守後方的通州兵力薄弱。張慶余、張研田率領的兩支保全部隊看準時機,開始對日本後方空虛的通州進行襲擊。並成功俘虜了長官殷汝耕(後來在保全隊撤退時逃跑)。日本方面因為守備薄弱,決心撤退,最後數百餘日本軍隊和武裝民兵被殲滅。事件發生之後,日本官方造謠稱被殲滅的日軍當中的有大量手無寸鐵的日本僑民,認為中國軍隊殘暴,並隨即在華北展開大規模報復的屠殺等反人類行為。